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04|评论: 0

骨相铸魂,墨香传脉——评袁竹的长篇小说《画骨戏恩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7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栎
在当代文学创作谱系中,袁竹的长篇小说《画骨戏恩仇》以其独特的文化叙事姿态,构建了一个关于传承与守护的精神史诗。这部横跨三代人的长篇小说,以"逍遥画派"的技艺传承为明线,以程纪两家的百年恩怨为暗线,在古董鉴定、文物走私、非遗保护的多重叙事张力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密码的现代破译。当纪水墨在拍卖会上掷地有声地喊出"赝品"二字时,不仅揭开了一幅古画的真伪之谜,更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根脉如何在现代性语境中存续的深刻思辨。
一、器物叙事:作为文化基因的"活墨"符号
小说对"云隐墨"的谱系化书写,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器物叙事美学。这种以太湖水底螺壳粉与晨露荷叶汁秘制的颜料,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道具,更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精神图腾。作者通过三重维度完成对这一核心意象的塑造:在技艺维度上,详细铺陈"枯笔飞白""覆彩显影"等独门技法,将制墨过程转化为充满仪式感的文化实践;在情感维度上,让墨料配方成为纪云临终前未能说完的秘密,使物质载体浸染着血脉传承的温度;在哲学维度上,通过"活墨"随光线变色的特性,隐喻文化传统在不同时代语境中的变与不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对"画骨"笔的意象经营。这支藏着墨料配方的毛笔,在叙事中完成了从工具到精神载体的升华。当纪水墨旋开笔杆取出蚕茧纸时,读者看到的不仅是技艺传承的物证,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显性表达。在程龙别墅秘道中,"画骨"笔与《寒江独钓图》的机关设计,将器物叙事推向高潮——画作背后的暗格不仅藏匿着程家走私的罪证,更封存着两代人对文化守护的不同理解。这种器物叙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让抽象的文化精神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得以呈现,使读者在触摸古物的质感中,感知中华文明的温度与重量。
二、伦理困境:传统传承中的现代性突围
小说通过程纪两家的恩怨纠葛,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伦理困境。程凤鸣以家族荣誉为名行文物走私之实,程煜在商业逻辑与文化责任间的摇摆,纪水墨从技艺传人到文化守护者的身份转变,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三重奏。在慈善晚宴的高潮戏中,当纪水墨用特制喷雾显露出唐俑内侧的"开元三年"刻字时,不仅完成了对文物真伪的鉴定,更完成了对文化伦理的现代诠释——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器物的占有,而在于精神的守护。
小说对"仿品"的辩证思考颇具哲学深度。在传统鉴藏伦理中,赝品始终处于价值序列的底端,但作者通过梅景琛的角色指出:"仿品亦有匠心,关键在于是否坚守文化本真。"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当李鹤堂晚年以修复古画赎罪时,小说实际上构建了一套新的文化伦理:在技艺传承中,"守真"与"创新"并非对立选项,真正的传承者应当像"活墨"一样,既能保持本质特性,又能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年轻传承者成长轨迹的刻画。程纪墨从质疑AI修复技术到创立"活墨+AI"系统,林小满从依赖数字工具到领悟"墨感"真谛,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在敦煌石窟的修复现场,当程纪墨用活墨补全唐代壁画的飞天飘带时,作者实际上描绘了一幅文化传承的理想图景: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不是相互取代,而是形成"互文性"的对话关系。
三、叙事革新:跨文体写作中的历史景深
作者在叙事形式上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小说融合了悬疑推理、家族史诗、非遗记录等多种文体特征,构建了一个多声部的叙事空间。开篇的拍卖场对峙采用悬疑小说的节奏控制,通过水晶灯光晕凝滞、贵妇茶杯倾洒等细节营造紧张氛围;中间的家族秘史部分借鉴史诗笔法,在程鹏举日记与纪南风手札的互文阅读中,还原近百年的文化变迁;非遗保护章节则采用类似纪录片的写实手法,详细记录"九蒸九晒"等制墨工艺,使小说兼具文学性与文献价值。
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作者采用"三代传承者"的复调叙事策略。纪水墨的限制性视角便于展开悬疑线索,程煜的商业视角提供现代性反思维度,程纪墨的成长视角则承载文化延续的希望。这种多视角转换不仅丰富了叙事层次,更形成了一种"时空折叠"的阅读效果——当程纪墨在元宇宙馆与虚拟的纪南风"对话"时,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未来在叙事空间中完成了创造性融合。
小说对历史细节的考证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从云隐墨的矿物成分到覆彩法的显影原理,从唐代乐舞俑的错金暗纹到宋代经卷的纸张特性,作者将专业的文物修复知识自然融入叙事肌理。这种"学术小说"的笔法,既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又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文化启蒙。当程纪墨用多光谱仪验证活墨的"三峰光谱"时,科学理性与人文感性在叙事中达成了奇妙的平衡。
四、文化自觉:文明对话中的主体性建构
在全球化语境下,小说通过活墨技艺的国际传播,探讨了中国文化如何保持主体性的重大命题。艾米在巴黎开设活墨工作室时遭遇的"薰衣草精油"之争,本质上是文化本土化与原真性的博弈;程纪墨提出的"三守三变"原则——守原料本质、守手工匠心、守传心理念,变呈现形式、变应用场景、变传播方式,则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当非洲青年用"生态墨"修复岩画,日本学徒在和纸上再现"云中山"时,小说构建了一种平等对话的文明观——文化交流不是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改造,而是不同文明在互鉴中共同成长。
小说结尾处的"墨田"仪式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程纪墨带着程念墨在秦岭矿脉埋下墨玉矿,这个简单的动作浓缩了文化传承的全部秘密:既需要扎根传统的"守",也需要面向未来的"望";既要保持本质的"真",也要具备应变的"活"。当不同肤色的手共同握住毛笔,在同一张宣纸上画下云中山时,作者实际上描绘了一幅文明对话的理想图景——文化传承不是孤芳自赏的密室修行,而是开放包容的精神之旅。
《画骨戏恩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文化命题转化为具象的人物命运与器物传奇。在古董鉴定的悬疑氛围中,读者看到的是文化真伪的辨析;在家族恩怨的情感纠葛中,读者感受到的是传承责任的重量;在非遗保护的实践探索中,读者领悟到的是传统创新的智慧。当程念墨稚嫩的小手握住"画骨"笔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技艺传承,更是一个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这部小说的价值不仅在于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自觉的路径——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守护文化根脉,在本土与全球的互动中构建文明主体性。这正是《画骨戏恩仇》作为一部文化史诗,给予当代读者最珍贵的启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