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46|评论: 0

天全六番和《六番八咏》尹梦璧。雅州关外即乌思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沉黎作》宋·李师锡穷冬按部极西垂,鸟道盘空积雪迷。报国忧民宁惮远,万重山里到沉黎。
《怀葛楼》明·高文林十载精忠说武侯,每于政暇一登楼。窗开八面晴云晓,帘捲三边瘴雾收。苦节非因妻子累,委身直为国家忧。怀思未遂恢弘业,不尽长江昼夜流。
《六番八咏》尹梦璧六番无雁寄乡音,极目吴云思不禁。寒雨一宵迁客枕,敝裘万里故园砧。尽𢬵宦辙同天远,犹荷君恩似海深。五十年来成汗漫,梯航空系旅臣心。


银章朱绂总恩光,越绝滁阳入鬼方。月满山中啼望帝,烽消域外款彝王。筹边直历西天竹,捧日遥瞻东海桑。四服潜移由圣化,孤臣何惮向遐荒。


数载传经还振旅,东彝别去复南蛮。碉门路折龙蛇字,紫石岩临虎豹关。海外无书怀旧雨,天边有诏喜新颁。寒衣未到砧偏急,绝塞先秋雪满山。


地错华彝壮大观,天家虎竹简流官。山高熊耳连云迥,春入峨眉带雪寒。一命何如汉招讨,六番仍似古衣冠。挂弓拟向三珠树,悃款还期策治安。


一剑长驱万里天,间关作客又经年。衔杯还拟龙山醉,缄帛难凭雁足传。北望金台饶气象,南来紫塞莽烽烟。少年空负终军志,报国何期皓首旋。


禁门关口暮云生,坐爱枫林秋气清。粉堞倒临寒水净,翠屏遥带夕阳明。千山鴂舌知文字,重译乌思识姓名。独立天风发长啸,高鸿寥落九霄声。


楼头拄笏罢孤吟,数尽昏鸦返故林。宿雾渐沉吴树远,寒涛不断蜀江深。秋从蛮部行边过,家在菰城梦里寻。搔首为惊时事棘,岂缘宦拙动归心。


裘马何堪逐世豪,孤征匏系转牢骚。寒光拂剑飞双电,瘴海横槎驾六鳌。敢望殊恩新雨露,止怜僻径久蓬蒿。河清可俟时难再,旅思惊秋长二毛。
《送张玉甲宪长之官邛雅》吴伟业岷峨悽恻百蛮秋,路折邛崃九坂愁。城里白云从地出,马前黑水向人流。松番将在看高卧,雪岭僧归话远游。欲问辟支诸佛土,贝多罗树即关头。〈原注雅州关外即乌思藏按天全所属大乘大宝法王皆有梵刹在飞仙内外也〉

送张玉甲宪长之官邛雅四首
秋水连天棹五湖,劳劳亭畔客心孤。飘蓬宦迹空迢递,浩劫山川尚有无。石镜开花惟自照,郫筒忆酒向谁沽。萧条大散关头路,匹马西风入画图。
剑外新传一道通,十年群盗漫称雄。横刀割取青神渡,烈火烧残白帝宫。岂有山川归李特,犹能车马识文翁。谁将牛斗龙泉气,移在天彭井络中。张玉甲从江南学使者迁是职。

一、《沉黎作》作者:宋・李师锡
  • 作者背景:李师锡为宋代官员,具体生平史料记载较少,仅从其诗作可知其曾有西南地区的任职经历,具备 “报国忧民” 的仕宦情怀,其诗歌多反映任上所见所感,风格沉郁,贴近现实。
  • 诗歌注释:
    • 穷冬按部极西垂:“穷冬” 指深冬,天气最寒冷之时;“按部” 为古代官员巡视所属辖区、检查政务的行为;“极西垂” 即最西边的边境地带,点明诗人巡视的时间与地点,营造出环境偏远、气候严酷的氛围。
    • 鸟道盘空积雪迷:“鸟道” 形容山路狭窄险峻,仅能供飞鸟通行,突出路途艰难;“盘空” 描绘山路蜿蜒曲折,盘旋于高空之上;“积雪迷” 写深冬积雪覆盖山路,视线受阻,进一步强化了行程的艰险。
    • 报国忧民宁惮远:“报国忧民” 直接点明诗人的核心情怀 —— 为国家效力、为百姓担忧;“宁惮远” 中 “宁” 表 “岂肯、怎会”,“惮” 为 “畏惧”,此句直抒胸臆,体现诗人不畏惧路途遥远,一心为国为民的担当。
    • 万重山里到沉黎:“万重山” 极言山脉连绵不绝,凸显地域的偏僻闭塞;“沉黎” 为古代地名,在今四川汉源一带,是宋代西南边境要地,此句以具体地名收尾,印证前文 “极西垂”,呼应 “宁惮远”,完成对诗人形象的塑造。

二、《怀葛楼》作者:明・高文林
  • 作者背景:高文林为天全土司,,从诗中 “说武侯”“为国家忧” 等内容推测,其可能在西南地区任职,推崇诸葛亮的 “精忠” 与治世精神,诗歌多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及自身的报国之志,语言豪迈,情感真挚。
  • 诗歌注释:
    • 十载精忠说武侯:“十载” 表时间之久,暗示诗人长期任职;“精忠” 指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武侯” 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死后追谥 “忠武侯”,此句写诗人多年来常提及诸葛亮的忠诚,表达对其的崇敬之情。
    • 每于政暇一登楼:“政暇” 指处理政务的空闲时间;“登楼” 即登上 “怀葛楼”(“怀葛” 或取 “怀想古代贤君” 之意,具体楼址未详,推测为诗人任地的观景楼),点明登楼的契机,为后文写景抒情铺垫。
    • 窗开八面晴云晓,帘捲三边瘴雾收:这两句为写景句,“窗开八面”“帘捲三边” 描绘楼的开阔视野;“晴云晓” 写清晨晴朗的云彩,“瘴雾收” 指西南边境地区湿热致病的雾气消散,以明朗的景象隐喻政务推行顺利、边境环境改善,暗含诗人的治理成效。
    • 苦节非因妻子累,委身直为国家忧:“苦节” 指坚守节操、甘于困苦;“非因妻子累” 表诗人坚守节操并非为家庭牵挂;“委身” 即全身心投入;“直为国家忧” 点明核心动机 —— 为国家担忧,此句对比鲜明,凸显诗人以国事为重的无私胸怀。
    • 怀思未遂恢弘业,不尽长江昼夜流:“怀思” 指心中的抱负;“未遂” 即未实现;“恢弘业” 指像诸葛亮那样匡扶天下、成就大业的志向;“不尽长江昼夜流” 化用古人 “逝者如斯夫” 的意象,以长江永不停歇的流水,喻指诗人未竟的抱负与深沉的忧思,意境悠远,情感深沉。

三、《六番八咏》作者:尹梦璧
  • 作者背景:尹梦璧为明代官员,曾被贬官发配在西南 “六番”(明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称,今四川雅安、甘孜一带)任职,其诗作多记录边疆生活、抒发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六番八咏》为组诗,共八首,风格苍凉悲壮,兼具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
  • 诗歌注释(按 “又” 分段,共八首):
    • 第一首
      • 六番无雁寄乡音:“六番” 点明地域,指诗人任职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无雁” 因雁是古代传递书信的象征,“无雁” 表无法寄出家书,直接抒发思乡之情。
      • 极目吴云思不禁:“极目” 指用尽目力远望;“吴云” 中 “吴” 为诗人故乡(推测为江南吴地),“吴云” 即故乡方向的云彩;“思不禁” 表思乡之情难以抑制。
      • 寒雨一宵迁客枕:“寒雨一宵” 写整夜寒冷的雨水,营造凄凉氛围;“迁客” 指被贬谪或外放的官员,此处为诗人自指;“枕” 代指睡眠,表寒雨整夜打扰诗人睡眠,加重思乡的愁苦。
      • 敝裘万里故园砧:“敝裘” 指破旧的皮衣,体现边疆生活的艰苦;“万里” 表距离故乡遥远;“故园砧” 中 “砧” 为捶打衣物的石板,代指故乡家人洗衣的场景,以细节唤起对故乡的回忆。
      • 尽𢬵宦辙同天远:“尽𢬵” 即 “尽弃”“甘愿”;“宦辙” 指为官的历程、足迹;“同天远” 表为官的足迹像天空一样遥远,暗含对仕途奔波的感慨。
      • 犹荷君恩似海深:“犹荷” 即 “仍承受”;“君恩” 指皇帝的恩惠;“似海深” 以比喻表皇帝恩惠深厚,体现诗人虽思乡却仍念及君恩的矛盾与忠诚。
      • 五十年来成汗漫,梯航空系旅臣心:“五十年来” 表时间之久,推测诗人已任职多年;“汗漫” 指行踪漂泊不定;“梯航” 指登山渡水的交通工具,代指返乡之路;“旅臣心” 指在外官员的心情,表诗人五十年来漂泊,虽无返乡之路,仍心系朝廷与故乡。
    • 第二首
      • 银章朱绂总恩光:“银章”“朱绂” 均为古代官员的印信与服饰,代指官职;“总恩光” 表这些官职都是皇帝恩惠的体现,开篇即表对君恩的感激。
      • 越绝滁阳入鬼方:“越绝” 指古代吴越地区(今江南),“滁阳” 为今安徽滁州,均为诗人途经之地;“鬼方” 为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含偏远、蛮荒之意),表诗人从江南一路远赴西南边疆。
      • 月满山中啼望帝:“月满” 写满月之夜,营造清冷氛围;“望帝” 为古代蜀地传说中的君主,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哀婉,“啼望帝” 以杜鹃啼鸣烘托思乡的悲愁。
      • 烽消域外款彝王:“烽消” 指烽火熄灭,表边境安定;“域外” 指边疆之外;“款彝王” 中 “款” 为 “归顺、通好”,“彝王” 指西南少数民族首领,表边境安定,少数民族首领归顺,体现诗人的治理成效。
      • 筹边直历西天竹,捧日遥瞻东海桑:“筹边” 指筹划边疆事务;“西天竹” 即 “天竺”(今印度),表诗人筹划边疆事务的范围之广,远及西域;“捧日” 喻指辅佐皇帝;“东海桑” 指东海之滨的故乡,表诗人虽在边疆,仍心系皇帝与故乡。
      • 四服潜移由圣化,孤臣何惮向遐荒:“四服” 指天下四方的臣服;“潜移” 指逐渐变化;“圣化” 指皇帝的圣明教化;“孤臣” 为诗人自指;“何惮” 即 “怎会畏惧”;“遐荒” 指偏远蛮荒之地,此句表四方臣服源于皇帝教化,诗人因此不畏惧前往偏远边疆。
    • 第三首
      • 数载传经还振旅:“数载” 表时间之久;“传经” 指传播儒家经典(可能为诗人在边疆推行教化);“振旅” 指整顿军队,表诗人在边疆既推行教化,又整顿军事。
      • 东彝别去复南蛮:“东彝”“南蛮” 均指西南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别去”“复” 表诗人从东部少数民族地区转到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体现任职范围的变动与奔波。
      • 碉门路折龙蛇字,紫石岩临虎豹关:“碉门” 为古代地名(今四川雅安天全),是西南边疆要地;“路折” 指道路曲折;“龙蛇字” 形容山路蜿蜒如龙蛇游走;“紫石”“虎豹关” 均为边疆险峻的地理景观,“临虎豹关” 表地势险要,凸显边疆环境的险恶。
      • 海外无书怀旧雨,天边有诏喜新颁:“海外” 此处指边疆偏远之地;“无书” 表无法收到家书;“旧雨” 代指故乡友人;“天边有诏” 指皇帝的诏书从京城(天边)传来;“喜新颁” 表因收到新诏书而喜悦,体现诗人对朝廷的重视。
      • 寒衣未到砧偏急,绝塞先秋雪满山:“寒衣未到” 写冬天的衣物还未送达,体现边疆生活的艰苦;“砧偏急” 指故乡家人捶打寒衣的声音(想象中)格外急促,加重思乡之情;“绝塞” 指极远的边疆;“先秋雪满山” 写边疆秋天就已下雪,表气候严寒,进一步烘托艰苦环境。
    • 第四首
      • 地错华彝壮大观:“地错华彝” 指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交错分布;“壮大观” 表这种地域分布景象雄伟壮阔,体现诗人对边疆地域风貌的感慨。
      • 天家虎竹简流官:“天家” 指皇家;“虎竹” 为古代调兵的符节,代指官员的任命;“简流官” 指任命流动的官员(诗人自身即为流官),表诗人的官职由朝廷任命。
      • 山高熊耳连云迥,春入峨眉带雪寒:“熊耳”“峨眉” 均为四川境内的名山(熊耳山、峨眉山),是边疆的地理标志;“连云迥” 写山高与云相连,视野辽阔;“春入峨眉带雪寒” 写春天到来,峨眉山仍有积雪,表边疆气候寒冷,即使春天也无暖意。
      • 一命何如汉招讨,六番仍似古衣冠:“一命” 指诗人自身的官职(谦称,表官职不高);“汉招讨” 指汉代负责招抚讨伐的官员(职位较高);“何如” 表对比,自问自身官职与汉代招讨官相差甚远;“六番仍似古衣冠” 指西南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古代的服饰,体现边疆的民族特色与古朴风貌。
      • 挂弓拟向三珠树,悃款还期策治安:“挂弓” 指放下武器,表希望边疆和平;“三珠树” 为古代神话中的仙树,代指理想中的和平之地;“悃款” 指真诚的心意;“策治安” 指谋划边疆安定的策略,表诗人虽希望和平,仍愿以真诚谋划边疆治理。
    • 第五首
      • 一剑长驱万里天,间关作客又经年:“一剑” 代指诗人的抱负与武器,表诗人怀抱志向远赴边疆;“长驱万里天” 表行程遥远,跨越万里;“间关” 指路途艰险;“作客” 指在外为官;“又经年” 表又度过一年,体现任职时间之久与漂泊之苦。
      • 衔杯还拟龙山醉,缄帛难凭雁足传:“衔杯” 指饮酒;“龙山醉” 化用东晋桓温 “龙山落帽” 的典故,表诗人想效仿古人饮酒赏秋,排遣愁绪;“缄帛” 指封好的书信;“难凭雁足传” 表无法依靠大雁传书,再次抒发无法寄家书的思乡之苦。
      • 北望金台饶气象,南来紫塞莽烽烟:“北望” 指远望京城方向;“金台” 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代指朝廷招揽人才的地方,此处指京城;“饶气象” 表京城气势恢宏;“南来” 指诗人从南方边疆而来;“紫塞” 指边疆要塞;“莽烽烟” 写边疆烽火弥漫(或指边疆的苍茫景象),体现边疆的紧张氛围。
      • 少年空负终军志,报国何期皓首旋:“终军志” 指汉代终军 “请缨报国” 的志向,表诗人少年时也有报国之志;“空负” 表志向未实现;“皓首” 指白头;“旋” 指归乡,表诗人感慨少年报国之志未实现,如今已白头,仍不知何时能归乡,满含壮志未酬的悲怆。
    • 第六首
      • 禁门关口暮云生,坐爱枫林秋气清:“禁门关口” 指边疆的重要关口(“禁门” 表险要,如禁止通行般);“暮云生” 写傍晚时分云彩升起,营造宁静氛围;“坐爱” 指因喜爱而坐下;“枫林秋气清” 写秋天枫林间空气清新,表诗人在关口欣赏秋景,暂得闲适。
      • 粉堞倒临寒水净,翠屏遥带夕阳明:“粉堞” 指涂成白色的城墙;“倒临寒水净” 写城墙倒映在清澈的寒水中,画面洁净;“翠屏” 指青翠的山峰(如屏风般);“遥带夕阳明” 写远山带着夕阳的光辉,色彩明亮,此两句为写景佳句,展现边疆秋景的壮美。
      • 千山鴂舌知文字,重译乌思识姓名:“鴂舌” 指少数民族的语言(因发音如伯劳鸟叫,故称);“知文字” 表少数民族开始学习汉字;“重译” 指经过多次翻译;“乌思” 即 “乌思藏”(今西藏),为西南边疆地区;“识姓名” 表即使远在乌思藏,也有人认识诗人的姓名,体现诗人在边疆的影响力与教化成效。
      • 独立天风发长啸,高鸿寥落九霄声:“独立天风” 指独自站立在天地间的风中;“发长啸” 表诗人放声长啸,以抒发内心的感慨;“高鸿” 指高空的鸿雁;“寥落” 指稀少;“九霄声” 指鸿雁在高空鸣叫的声音,以空旷高远的景象收尾,凸显诗人的孤独与情怀的辽阔。
    • 第七首
      • 楼头拄笏罢孤吟,数尽昏鸦返故林:“楼头拄笏” 指在楼上手持笏板(官员上朝用具,代指公务);“罢孤吟” 指停止独自吟诗;“数尽昏鸦” 指数完归巢的乌鸦;“返故林” 指乌鸦返回自己的树林,以乌鸦归巢反衬诗人无法归乡,加重思乡之情。
      • 宿雾渐沉吴树远,寒涛不断蜀江深:“宿雾” 指整夜的雾气;“渐沉” 指雾气逐渐消散;“吴树远” 指故乡吴地的树木(想象中)遥远;“寒涛” 指寒冷的江涛;“蜀江” 指四川境内的长江支流(诗人任职地的江);“不断”“深” 表江涛连绵、江水幽深,以景物的辽阔幽深,烘托思乡的绵长。
      • 秋从蛮部行边过,家在菰城梦里寻:“秋” 指秋天;“蛮部” 指少数民族地区;“行边” 指巡视边疆;“过” 表秋天在巡视边疆中度过;“菰城” 为古代地名(今浙江湖州,推测为诗人故乡);“梦里寻” 表只能在梦中寻找故乡,进一步强化思乡的愁苦。
      • 搔首为惊时事棘,岂缘宦拙动归心:“搔首” 指挠头,表焦虑;“惊时事棘” 指为当前艰难的国事而震惊;“岂缘” 即 “哪里是因为”;“宦拙” 指为官笨拙,政绩不佳;“动归心” 指产生归乡的念头,此句表诗人并非因自身为官笨拙而想归乡,而是因国事艰难而焦虑,体现其以国事为重的胸怀。
    • 第八首
      • 裘马何堪逐世豪,孤征匏系转牢骚:“裘马” 指穿着皮衣、骑着骏马,代指富贵生活;“何堪” 即 “怎能”;“逐世豪” 指追逐世俗的豪奢;“孤征” 指独自远行(为官);“匏系” 指像葫芦一样被系住,无法自由,表诗人为官的束缚;“转牢骚” 指逐渐产生忧愁不满的情绪,开篇即表诗人不愿追逐豪奢,却因独自为官、身不由己而忧愁。
      • 寒光拂剑飞双电,瘴海横槎驾六鳌:“寒光拂剑” 写宝剑闪烁着寒冷的光芒;“飞双电” 形容剑光如两道闪电,凸显宝剑的锋利,暗含诗人的壮志;“瘴海” 指充满瘴气的海洋(代指边疆恶劣环境);“横槎” 指横渡江河的木筏;“驾六鳌” 化用 “鳌载神山” 的神话,表诗人愿驾驭六鳌横渡瘴海,体现其克服艰难的决心。
      • 敢望殊恩新雨露,止怜僻径久蓬蒿:“敢望” 即 “怎敢期望”;“殊恩” 指特殊的恩惠;“新雨露” 比喻皇帝的新恩;“止怜” 即 “只可怜”;“僻径” 指偏远的道路(代指边疆的治理之路);“久蓬蒿” 指道路长久荒芜,表诗人不敢期望皇帝的特殊恩惠,只担忧边疆治理之路艰难,长期无成效。
      • 河清可俟时难再,旅思惊秋长二毛:“河清可俟” 指黄河变清(比喻天下太平),“可俟” 表可以等待,但 “时难再” 表时机难得,不会再来;“旅思” 指在外为官的愁思;“惊秋” 指因秋天到来而震惊(时光流逝);“长二毛” 指长出白发(“二毛” 指黑白夹杂的头发),表诗人感慨天下太平的时机难得,自身在外漂泊,因时光流逝而白发增多,满含壮志未酬与岁月蹉跎的悲叹。


四、《送张玉甲宪长之官邛雅》作者:吴伟业(1609-1672)
  • 作者背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进士,官至左庶子;入清后曾任国子监祭酒,后辞官隐居。其诗题材广泛,风格清丽,兼具豪放与婉约,尤长于七言歌行,有 “江左三大家” 之一的美誉,代表作有《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 诗歌注释:
    • 岷峨悽恻百蛮秋:“岷峨” 指岷山与峨眉山(均在四川),代指张玉甲赴任的邛雅地区;“悽恻” 指凄凉悲伤;“百蛮” 指西南少数民族,“百蛮秋” 指秋天的少数民族地区,此句以 “岷峨” 点出地域,“悽恻”“秋” 营造凄凉的送别氛围。
    • 路折邛崃九坂愁:“邛崃” 指邛崃山(在四川邛崃境内),是赴邛雅的必经之路;“九坂” 指山路曲折多险(“九” 表多);“愁” 既指山路艰险令人发愁,也暗含诗人对友人赴任路途艰难的担忧。
    • 城里白云从地出,马前黑水向人流:“城里” 指邛雅地区的城镇;“白云从地出” 写城镇中白云从地面升起,形容当地地势高、云雾多,凸显地域特色;“黑水” 指四川境内的黑水河(流经邛雅地区);“向人流” 写黑水河顺着行人的方向流淌,以景物描写进一步展现赴任地的地理风貌,暗含对友人行程的牵挂。
    • 松番将在看高卧,雪岭僧归话远游:“松番” 即松潘(今四川松潘,明代西南军事重镇);“将在看高卧” 指松潘的将领正高枕无忧,表边疆军事安定;“雪岭” 指雪山(如峨眉山、邛崃山的雪山);“僧归” 指僧人从雪山归来;“话远游” 指僧人诉说远方游历的经历,此句以边疆将领安闲、僧人远游的场景,侧面烘托邛雅地区的安定,缓解友人赴任的顾虑。
    • 欲问辟支诸佛土,贝多罗树即关头:“辟支” 即 “辟支佛”,为佛教中 “缘觉乘” 的圣人;“诸佛土” 指佛教中的佛国净土;“贝多罗树” 即贝叶树,其叶子可用来书写佛经,是佛教的象征植物;“关头” 指邛雅地区的关口(如飞仙关),此句将关口的贝多罗树与佛国净土联系,表邛雅地区虽偏远,却有佛教文化的熏陶,意境空灵,暗含对友人赴任地的美好祝愿。
    • 原注解读:“雅州关外即乌思藏,按天全所属大乘大宝法王皆有梵刹在飞仙内外也”:“雅州” 为明代地名(今四川雅安),“乌思藏” 即今西藏;“天全” 为明代天全六番招讨司(今四川雅安天全);“大乘大宝法王” 为明代对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的封号;“梵刹” 指佛教寺庙;“飞仙” 指飞仙关(今四川雅安天全境内,为雅州通往乌思藏的重要关口)。此注补充说明雅州关外即乌思藏,且天全所属地区的飞仙关内外有西藏佛教领袖修建的寺庙,印证诗中 “辟支诸佛土”“贝多罗树” 的佛教文化背景,丰富诗歌内涵。


其三
岷峨凄怆百蛮秋,路折邛崃九坂愁。城里白云从地出,马前黑水向人流。松番将在看高卧,雪岭僧归话远游。欲问辟支诸佛土,贝多罗树即关头。雅州关外即乌思藏。

其四
锦宫春色故依然,料理蚕丛半壁天。葛相祠堂彝有迹,谯玄门户访谁传。还家杜宇三更梦,寄远菖蒲十样笺。此去壮游何所恨,思君长问楚江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