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26|评论: 0

《名山县志》序文一组(编辑注释 + 白话翻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8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山县志》序文一组(编辑注释 + 白话翻译)一、原文编辑与注释(一)原文校正(含关键讹误修正)
  •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张华奎序
    名山兼唐宋元时百丈县地,当邛(邛州,今四川邛崃)雅(雅州,今四川雅安)之冲,为蜀中南通邛筰(古民族名,居今四川西昌一带,代指西南边疆)要道。百丈驿以东,地势平衍;西则山岭阨隘(“阨隘” 即狭窄险要)。自来由成都有事于西南,及西南夷不宾(不顺服)、窥伺成都,无不由此。防守一不得人,县率被害 —— 非特系邛雅之利害,抑亦全蜀之利害也。
    汉唐之事远矣。宋初张忠乐(疑为 “李顺” 之误,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此处或为笔误)、李顺之乱,县人曹光实与从子克明以乡兵破贼,保守境土(“保𫟘境土” 中 “𫟘” 为 “守” 字讹写)。明季献贼(指张献忠)之乱,张能奇、刘文秀、高承恩之徒蹂躏县境至十余年。近年滇寇蓝(蓝朝鼎)、李(李永和)之乱,数窜扰邛雅之间,名山士寇乘之而起,县三被兵。赖团练得力,逐之出境,后与官军犄角合剿(“合勦” 为 “合剿” 异体字),方得安靖。然诛夷(“诛色” 中 “色” 为 “夷” 字讹写)焚掠之祸,已不胜其酷矣。
    县境广袤才数十里,山川迫隘,土瘠而民贫,供亿(指物资供应)络绎,官民交困。宰斯土者,率兢兢循辙守职,得告无罪、年终受代而去为幸。其于山川之形势、风土之利病、文献之凋敝,盖无有人过而问者。
    遵义赵悔予大令(对知县的尊称)履任数月,政事修举,搜求一方之掌故,知自康熙季年前宰徐君元禧修县志三十六卷后,百七十年来无继之者。顾求其书不得,恐及今不修,年岁益远,后将无从征信,乃考诸载籍、稽诸故牍、验诸故老之遗闻,间与其兄幼渔孝廉(举人尊称)参互考订,不及二年而书成。举以示余,读之纲举目张,意在纲罗散佚、征引艺文,不至过繁(“不濂过繁” 中 “濂” 为 “至” 字讹写)。独于历代争战之事、近年寇乱扰攘之迹,散见各卷,循省为难,乃总为一篇,贯串始末,著其得失,以为后人鉴(“成鉴” 中 “成” 为 “之” 字讹写)。其于地方形胜利害,不更了然易知乎?
    念予所辖地,南自金沙江以北,越大渡河、邛崃岭(“邛峡岭” 中 “峡” 为 “崃” 字讹写)为重险,尽清溪之黄泥坡而地渐平夷。至名山金鸡关而山特峻险,可守为一县之险;又东数十里而地复平,迤逦尽邛州北境,首尾延绵千余里,皆蜀中通西南夷故道。今虽幸无事,而安不忘危,古有明训。因阅斯志,爰撮举书中大要,弁诸简首,复冀(“隐” 为 “冀” 字讹写)悔予大令自省酌焉。
    光绪岁壬辰(1892 年)十月
    赐进士出身(“赐进上” 中 “上” 为 “士” 字讹写)荣禄大夫
    特授建昌兵备道张华奎(张霭卿)撰
  •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崔志道序
    知名山县事赵君悔予作县志十五卷,标目三十有四,中间学校分上下,列传以人士、忠节、孝义、方外、列女为子目。出稿本视余,并属为序。
    余惟志备一方掌故,上为国史所取裁,固亦史也,特未应以史名耳。《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诵训掌道方志,小史掌邦国之志,盖后世志乘之权舆(起源)。志体兼收并蓄,大要不过土地、人民、政事 —— 而土地以居人民,政事以治人民,则三者之中,人民尤要。官司举事,无在不关民;修志亦为民也。民本也,志末也;民质也,志文也。忘本而逐末、离质而耀文,此之谓不知务。
    藉使民事不治,斤斤日 “吾将修志”,是虞廷不命五臣(指舜命禹、稷等五位贤臣治天下)而水火金木土谷可垂令典,成周不分六职(指周代天官、地官等六官)而和亲康乐安平可勒成书也,不已颠乎?必也先成民,而后致力于志。及其兴养立教之暇,以修其征文考献之事,笔之于书,非虚器;传之于世,为远模 —— 所谓修辞立诚也。以视不务民义、竞尚空谈者,倜乎远矣。
    名山地瘠民贫,俗尚敦朴,边界与邛州、蒲江、丹棱、洪雅犬牙相错,匪徒出没,固圉(防守边疆)为难。咸同之间,蓝(蓝朝鼎)、何(何崇政)诸逆迭扰川南,县城不守者再,延袤百余里中创巨痛深,至今三十余年,元气犹未复也。近编户籍,民数较咸丰末年减(“坚” 为 “减” 字讹写)以十之三四,凋敝景况可想而知。
    悔予甫下车(刚到任),今雅州知府遂见余于府署,为余言民疾苦甚悉;翼日(次日)再见,于地方利病、吏治隆污言之益加详,移晷(过了一段时间)始去,未尝一语及志事也。既而编联保甲、平均征敛、清理讼狱、宣讲圣谕,暇则轻骑减从(“轻骑灭从” 中 “灭” 为 “减” 字讹写),出舍于郊,或入杏花之村,或税棠阴之驾(指在棠树下停车,喻官吏爱民),往往披星而出、戴月而入。凡所思民艰、图民便者,勤勤焉、恳恳焉,惟日不足也。此时虽欲修志,庸遑暇乎?
    数月之后,庶政略举,向所欲措于民者亦既因地制宜,各有端绪,乃今可以议修志矣。县旧无志,前知县徐君元禧有志三十六卷(“三得卷” 中 “得” 为 “十” 字讹写),今不可见,然则悔予此志乃创修也。虽然,其事则创,而志材固早备矣:彼其编联保甲、平均征敛者,非即户口、田赋之志材乎?清理讼狱、宣讲圣谕者,非即风俗、学校之志材乎(“学𣓒” 中 “𣓒” 为 “校” 字讹写)?披星而出、戴月而入,日往来于四境(“四竟” 中 “竟” 为 “境” 字讹写)之内者,非即城池、疆域、关隘、津梁之志材乎?
    方志义例尤重人物,岂有披星而出、戴月而入,日往来于四境之内,耳目犹虑不周、采访犹虑不实者乎?至全书之中,远者、大者、繁重者、纤悉者,仰而观、俯而察者,寻坠拾遗、博览而约取者,何莫非轻骑减从、出舍于郊之时,闻所闻、见所见,储为志材,以备载笔之用者乎?
    若夫参之群书以通其变,稽之案牍以提其纲,凡修志者皆然,即悔予亦不能异也。王贻上(王士祯)评骘海内名志,谓关中最多 —— 固作者雅擅三长(史才、史学、史识),亦以邑人修邑志,势便而易为力耳。悔予以邑宰修邑志,叩其平日所不能自已于民、与民所不能自为而有待于经画者,身亲其事,即手订其书,辞尚体要。不外 “政贵有恒”,则谓此志之修为名山之掌故也可,为悔予之治谱(治政实录)也可。
    悔予治功当报最(考核最优),行将迁秩去矣。后来者莅兹土地,修其政事以抚柔此人民,第览斯志,一县之事已了然如指诸掌,是以旧政告新尹也。抑悔予此举,伯兄幼渔实资讨论 —— 虽纂次何篇、裁定何义不必区分类别,要其为多文之士、且究心于史学,则断可知。呜呼!颍滨(苏辙,号颍滨遗老,以文学著称)文采,可谓不孤矣。
    光绪十八年(1892 年)七月既望(十六日) 鄠(今陕西户县)崔志道序
  •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其他序文核心校正
    • 熊绍璜序:“前知县事徐君亓祷” 中 “亓祷” 为 “元禧” 讹写;“悔子” 为 “悔予” 讹写;“汀十旧冠” 为 “如旧冠” 讹写。
    • 胡薇元序:“阅三千载” 为 “阅三十载” 讹写;“蔡蒙” 指蒙山(古名蔡山);“芟薙” 指删除冗余。
    • 赵怡序:“渊叔” 为赵怡弟赵懿(字悔予);“纂泛” 为 “纂修” 讹写;“罅” 指空隙。
    • 赵懿自叙:“交字阙如” 为 “文献阙如” 讹写;“附𨪂名条” 为 “附于名条” 讹写;“六编” 指县志各卷。

(二)关键注释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地名与历史事件
    • 邛雅:邛州(今邛崃)与雅州(今雅安)的合称,为清代四川西南重要行政区。
    • 百丈驿:古驿站,在今名山县百丈镇,为蜀道南路要冲。
    • 蓝李之乱:指 1859-1865 年蓝朝鼎、李永和领导的四川农民起义,波及川西南多地。
    • 献贼之乱:指明末张献忠起义军在四川的活动,对当地社会破坏极大。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官职与称谓
    • 大令:清代对知县的尊称,“名山县事赵君悔予” 即名山县知县赵懿。
    • 孝廉:清代对举人的尊称,赵懿兄赵怡为举人,故称 “幼渔孝廉”。
    • 兵备道:清代道员的一种,掌整饬兵备、兼管地方行政,张华奎时任建昌兵备道,辖川西南。
    • 布政使:省级行政长官,掌民政财政,“布政使衔” 为荣誉官衔。
  •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志书术语
    • 掌故:指地方历史、典章制度等旧事。
    • 征文考献:指收集文献、采访故老,为修志的核心工作。
    • 纲举目张:指志书结构清晰,主线明确、子目完备。
    • 补苴:指补充遗漏、修正错误,为后续修志提供依据。

二、白话翻译(仿巴金语言风格)(一)张华奎序[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名山这地方,连带着唐宋元时期百丈县的旧地,正处在邛州和雅安的要道上,是四川往南通向邛筰部落的关键路。百丈驿以东,地势平坦开阔;往西走,山岭就变得狭窄险要。历来从成都往西南办事,或是西南少数民族不顺服、想偷袭成都,没有不经过这里的。要是防守的人没选对,名山准得遭难 —— 这不只是关系邛州、雅安的安危,更是整个四川的大事啊。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汉唐时候的事太远了,就不说了。北宋初年李顺、王小波造反,名山人曹光实和他侄子曹克明带着乡兵打败贼寇,守住了家乡。明末张献忠作乱时,张能奇、刘文秀、高承恩这些人在名山烧杀抢掠,折腾了十多年。近些年云南的叛军蓝朝鼎、李永和作乱,好几次窜到邛州、雅安之间,名山本地的土匪也趁机闹事,县城三次遭了兵灾。幸好团练(地方民兵)给力,把敌人赶了出去,后来又和官军互相配合围剿,才算太平下来。可那些杀戮、焚烧、抢掠的灾祸,已经够惨的了。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名山方圆才几十里,山水挤得紧紧的,土地贫瘠,百姓也穷,还要不停地供应官府物资,官和民都熬得难受。在这儿当县官的,大多只是小心地跟着老规矩做事,能平安熬过任期、年底交接离任,就觉得万幸了。至于名山的山川地形、风土好坏、历史文献的散失,根本没人过问。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遵义人赵悔予知县到任才几个月,就把县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搜集本地的旧事,才知道康熙末年前任知县徐元禧编过三十六卷县志后,一百七十多年都没人接着修了。可他找遍了也没找到那本旧志,担心再不修,日子越久,以后就没地方查证了。于是他查典籍、翻旧公文、听老人讲故事,还时不时和他哥哥赵幼渔举人一起核对考证,不到两年就把新县志编成了。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他把稿子拿给我看,我读了觉得条理特别清楚,既想把散失的资料都收进来,又引用了不少诗文,却没显得杂乱。只是历代打仗的事、近些年战乱的情况,散在各个章节里,查起来不方便,他就专门汇成一篇,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写明利弊,好让后人借鉴。这样一来,名山的地理优势、安危要害,不就更明白好懂了吗?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想起我管的地界,从金沙江以北往南,越过天险大渡河、邛崃岭,到清溪的黄泥坡地势才渐渐平缓。到名山的金鸡关,山又变得特别陡峭险要,是保卫县城的关键;再往东几十里,地势又平了,一直延伸到邛州北边,前后连起来有一千多里,都是四川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老路。现在虽然太平,可 “安不忘危” 是老祖宗的教训啊。我读了这本县志,就挑出里面的重要内容写在开头,也希望赵悔予知县能借此反省斟酌。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光绪壬辰年(1892 年)十月
赐进士出身、荣禄大夫、特授建昌兵备道 张华奎 写
(二)崔志道序[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我知道名山县知县赵悔予先生编了十五卷县志,列了三十四个条目,里面 “学校” 分上下两部分,“列传” 下面又分了人士、忠节、孝义、方外、列女几个小类。他把稿本拿给我看,还请我写序。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我觉得,县志记载地方旧事,往上能给国史提供材料,本来也算史书,只是不能直接叫 “史” 罢了。《周礼》里说,外史掌管各地的记载,诵训负责讲解方志,小史记录诸侯国的情况,这就是后世地方志的起源啊。方志内容包罗万象,核心不过是土地、百姓、政事 —— 可土地是给百姓住的,政事是为百姓办的,这三样里,百姓最要紧。官员做事,哪件不关乎百姓?修县志也是为了百姓啊。百姓是根本,县志是枝叶;百姓是实质,县志是文字。忘了根本抓枝叶、丢了实质炫文字,这就是不懂事。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要是百姓的事没办好,却天天念叨 “我要修县志”,这就好比舜帝不派五位贤臣治理天下,却想让金木水火土五谷的治理规矩流传下来;周朝不设六官分管政务,却想让天下和睦安乐的景象写成书 —— 这不荒唐吗?一定得先把百姓的事办好,再去修县志。等兴办教化、解决民生的空当,再去收集文献、采访故老,写成书,才不是摆样子;传给后代,也能当榜样 —— 这就是古人说的 “修辞立诚”(写文章要真诚)啊。比起那些不关心百姓、只爱说空话的人,差得远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名山土地薄、百姓穷,民风倒淳朴,和邛州、蒲江、丹棱、洪雅的边界犬牙交错,土匪经常出没,防守很不容易。咸丰、同治年间,蓝朝鼎、何崇政这些反贼接连扰乱川南,名山县城两次被攻破,方圆一百多里遭了大灾,到现在三十多年了,元气还没恢复。最近编户籍,百姓数量比咸丰末年少了三四成,那破败的样子,想想都知道。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赵悔予刚到任时,现任雅州知府就带我去府署见他,他跟我详细说了百姓的苦;第二天再见面,他把地方的利弊、官场的好坏说得更细致,聊了好一会儿才走,半句没提修县志的事。后来他编联保甲(地方治安组织)、公平收赋税、清理官司、宣讲皇上的教导,有空就轻装简从,到乡下住,有时进杏花村,有时在棠树下歇脚,常常披星出门、戴月回来。凡是为百姓分忧、给百姓方便的事,他都勤勤恳恳去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时候就算想修县志,哪有功夫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几个月后,县里的事渐渐理顺了,之前想为百姓办的事也都按当地情况安排妥了,这才开始议修县志。名山以前没有正式的县志,前任知县徐元禧编过三十六卷,现在也找不到了,所以赵悔予这本次志其实是首创。但虽说事是新的,修志的材料早就有了:他编保甲、平赋税,不就是 “户口”“田赋” 部分的材料吗?清理官司、讲圣谕,不就是 “风俗”“学校” 部分的材料吗?披星戴月在境内奔波,不就是 “城池”“疆域”“关隘”“桥梁” 部分的材料吗?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方志特别看重人物记载,他天天在境内跑,怎么会担心看得不细、问得不实呢?至于全书里,不管是久远的、重大的,还是繁杂的、细小的,不管是观察到的、考证到的,还是找回的散失资料、精选的文献,哪一样不是他轻装下乡时,听来的、看到的,存起来当修志材料的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至于参考群书来变通、查公文来定主线,凡是修志的人都这么做,赵悔予也不例外。王士祯评论全国的好方志,说陕西最多 —— 固然是因为作者有史才、史学、史识,也因为本地人修本地志,方便又省力。赵悔予以知县的身份修县志,他平时放不下百姓的事、百姓自己办不了得靠官府安排的事,都是亲自去做,再亲手写成书,文字简练又切中要害。说到底就是 “治政要持久”,所以说这本志是名山的历史记录也行,是赵悔予的治政实录也行。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赵悔予的政绩肯定能评最优,眼看就要升官离任了。后来的人来这儿当官,要治理地方、安抚百姓,只要读这本志,名山的事就一清二楚,就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看一样 —— 这是把旧政告诉新官啊。况且赵悔予编志,他哥哥赵幼渔帮了不少忙 —— 虽然具体哪篇是编的、哪条是定的不用细分,但能肯定的是,他哥哥是有文采的人,还专心研究史学。唉!就像苏辙(颍滨遗老)那样的文采,总算不孤单了。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光绪十八年(1892 年)七月十六日 鄠县 崔志道 写
(三)核心序文摘要(赵懿自叙)[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以前修志的人,多半是在旧志基础上删改,或是靠众人帮忙。我修名山志,没旧志可参考,也没同事帮忙。处理政务的空当,要么去山里河边考察,要么找老人打听旧事,要么从残碑断碣里找线索,要么在破旧公文里翻资料,有收获就随手记下来。偶尔我哥哥幼渔来县衙,我们就一起商量,两年多才算有了头绪。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名山遭过战乱,文献特别少,就算有零星的文稿能用上,数量也不多。我没专门设 “艺文” 卷,可要是全删了,又觉得历史没凭证,显得太简略,就把该留的诗文附在相关条目下 —— 比如人物传、外纪里,偶尔会加些遗留的文章,就是这个意思。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这本志是初创,我知道肯定有疏漏杂乱的地方,但先把这些内容存下来,以后有人接着修,补充修正起来也有依据。古今的著作,新的旧的都在,才好考证。要是以后有人补修、考证纠错,希望能另写成书,别在我这本上修改,好让后人能看到不同的版本。我快要离任了,姑且写下这些话,留给后来的人。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光绪十八年(1892 年)八月 遵义 赵懿 自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