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元剧场”走红,山东曹县、湖南岳阳、甘肃张掖等地依托原有剧团、院线轮番上演好戏,成为盘活公共文化资源、繁荣基层文艺的一种探索。
据《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一元剧场”即是公众以一块钱的投入就能看一场文艺演出,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或是引入社会力量等方式给予剧院补贴。这种家门口的文化服务形式,融合了地域特色,以实打实的优惠,让优质文化演出不再高高在上、难接地气,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下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基层对戏剧、音乐会等文艺形式的欣赏愿望强烈,但基层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有限,还存在地方剧团生存难、“剧团无戏可演、群众无戏可看”的问题。“一元剧场”恰好填补空白,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群众能享受优质文化“大餐”,剧团也得以发展,既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还培养了公众文化消费习惯,释放文化惠民叠加效应。
同时,“一元剧场”为基层剧团提供了常态化演出平台,让演员有更多展示机会,经典剧目和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助力。不少地方还将其打造成百姓舞台,文艺爱好者可既当观众又当演员,丰富了文艺创作,让“一元剧场”获得更多活力与可持续发展动能。
不过,“一元剧场”低价售票是否会“赔本赚吆喝”、如何保证演出质量,是其长远发展的关键。有网民留言表示:“这么便宜的票价,剧团会不会亏啊?要是能多加点年轻人喜欢的元素,比如把传统戏和现代故事结合下,说不定能吸引更多人来。”“光靠政府补贴不是长久之计,还得想想怎么创新和长远发展。”
媒体也称,公共文化服务需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补贴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剧团更要探索符合实际、适应群众需求的发展路径,比如根据门票销售情况调整剧目、优化质量,推广地域特色艺术形式,给搁置剧目注入新鲜血液并融入现代视听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