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059|评论: 3

初始鹤山书院考辨(系列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始鹤山书院考辨系列连载

凡丁

       关键词
       初始:起始的;开端的。
       考辨:通过广收证据与文献,鉴别、探讨事物源流并考察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异同离合。该方法强调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的纵向比对,梳理语义演变轨迹与使用场景承袭脉络。
       系列:特定关联形成的成套事物集合,表现事物间的逻辑延续性。

       据统计
       鹤山书院在全国有五、六处,包括四川的邛崃、蒲江、乐山乃至夹江,还有湖南靖州、江苏苏州,抑或其它地方还有同名的白鹤山和鹤山书院。

       2023年第6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汤洪、张以品 著《常安民“读书之庵”讹变考》文说:“杨廷仪《鹤山书院碑记》载明 鹤山书院由蒲江迁至邛崃威显庙。”而“由熊相、安磐、杨慎特别是王圻所生成的文献讹误之源,滋生了480余年的讹误之流。
       具体指出如下
       魏了翁在蒲江创建“鹤山书院”后309年,汪中在邛崃白鹤山幽居寺建“魏文靖公书台”后22年,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邛州太守吴祥曾将蒲江“鹤山书院”迁移至邛崃威显庙,杨廷仪曾撰《鹤山书院碑记》记载其事:
       邛有威显庙者,亦曰土主。邛人……耗财蠹俗,习为故事……州守桂林吴君祥下车之初,即欲毁弗祀……今年秋九月,侍御姑苏卢公师却巡按至邛。守具以状白:“邛旧有魏了翁者,宋臣也。尝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讲明义理之学。理宗皇帝表为鹤山书院,今其遗址尚存。
特以违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今欲易之近,夫神,邛之所安也。了翁,邛之所望也。今欲去其所安,而不从其所望,难以令民矣。请易之可乎?”
       侍御(巡按卢师却)曰:“是吾志也。”……于是委去神像,改前殿为了翁祠……建号房二十间,使邛人讲肆其中。堂之前为仪门三间,前为大门,书“鹤山书院”四字于上……正德十三年岁在戊寅季春。
       据《明史·地理志》,明正德年间邛州所辖有大邑和蒲江二县。杨廷仪《鹤山书院碑记》记载“鹤山书院”地址由蒲江迁移至邛崃的缘由、经过以及“了翁祠”得名始末。

       〔笔者〕
       本文仅对初始的《鹤山书院》进行考辩,对贵文《常安民“读书之庵”讹变考》不作评论,但却是笔者作《初始鹤山书院考辨》(系列文)的动因!

       开宗明义
       1、邛崃《鹤山书院》是魏了翁为生父—高孝璹守孝期间创建;
       2、初始的《鹤山书院》在今称的邛崃金龟山,明正德十三年(1518)迁至新筑的临邛城。

       〈根据之一〉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第四十六卷》1338p:吴省钦《书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壁》(摘要):“魏文靖鹤山书院在蜀者有四,蒲江、邛州、眉州、泸州。眉州公所治;邛、蒲江公故居,公十八岁而登第,以亲老乞外,未几丁生父忧,筑室白鹤山下,晚而督视京湖军马,理宗书《鹤山书院》以赐。今邛、蒲皆有白鹤山,公书院当在邛。
       明正德戊寅(1518)御史苏师鹤以州城内其后土主祠改祠公,后迁《鹤山书院》于其后……
       虞集 记 公曾孙魏起之言曰:‘吾先世临邛之书院灌莽莫治,其侨诸靖州者亦存无几。曾大父实葬于吴,先庐在焉,原规为‘讲颂之舍’,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而《四川志》言:‘蒲江北潘家山有公墓神道碑。’(虞)集雅与(魏)起(交)游,记必不误,误在(地方)志也。”
       〔大意〕
       魏了翁曾孙魏起说,史称的《鹤山书院》原本在邛崃,不在蒲江。专指“理宗皇帝表为《鹤山书院》后魏了翁撰御书跋”的邛崃《鹤山书院》。而曾祖父在其它地方的“讲学之处”后来都叫成“鹤山书院”了,这些所谓的‘鹤山书院’元代时没保存几个。
       吴省钦还说,他相信魏起所说不会有错,错在地方志也!


       〔考辨〕
       吴省钦:(1729~1803)江苏南汇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乾隆三十三年(1768)大考一等第一,擢侍读。累充贵州、广西、湖北、浙江、江西乡试考官,历任四川、湖北、顺天等省学政。嘉庆四年(1799),因攀附和珅,落职回籍。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为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每省一人,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者中选派,掌管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试。
       魏文靖公书台:即南宋魏了翁的读书台,在白鹤山《幽居寺》内,明弘治丙辰年(1496)由州牧汪中建。北宋常安明的读书台在白鹤山《鹤林寺》内,北宋时即有。
       明正德十三年(1518),知州吴祥请示御史 苏师鹤 同意后,将 善政街口的“土主祠”改建成《了翁祠》,又将《鹤山书院》迁到《了翁祠》的后面,即前邛崃一中位置。
       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牧赵介石将《幽居寺》魏了翁的读书台,迁到《鹤林寺》之后又说“神不两栖”,索性将常安明《读书之庵》改建成《了翁祠》。因为,善政街的《了翁祠》已经规划建督学道和校士馆及邛州考棚。

       清康熙《邛州志.公署》49p:“明万历间(1573年)知州牛大纬改建试馆、后因兵毁,至国朝康熙九年(1670),大邑知县李德耀署邛州事,仍修《鹤山祠》三间,主祀鹤山先生。”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商(示旁)撰文、郡人刘源书。石刻竖在台右;
       常谏议(安民读书)台,在州西白鹤山鹤林寺。肖像泥塑,系是长髯,高山冠,与介导红袍而又盖玄端,手执如意,宋无此制。从前(安民)书台肖像系是台谏议服。
       而误为魏文靖者,由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判王圻一诗一记也。按王圻字元翰,上海人……清初戚延裔修(邛州)志时,遂两归鹤山,而存疑也!”
       (详见:古临邛和邛州韵文考释 之 清末宁缃《幽居寺访鹤山书台拜文靖公遗像》诗考 作者 凡丁)
       〔追述〕
       了翁始建《鹤山书院》四度搬迁原因
       明初,红巾军首领明玉珍首先入川,占据唐、宋、元时期的邛州城—即西汉始筑“公孙城”后,成立夏政权即位称帝,自号:陇蜀王。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父子称帝共十三年。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大将汤和将夏政权灭亡,同时将“公孙城夷其城堡”。到成化十七年(1481)时,方才在西汉时期“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处”筑起一座新临邛城,并降邛州为邛县,划归嘉州(今乐山市)管理,此座新筑临邛城即今邛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见《邛崃文史选集 上》16p:胡承志〈邛崃的城墙〉文)
       明正德十三年(1518),因了翁始建的《鹤山书院》离成化十七年(1481)新筑的临邛城太远,知州吴祥将《鹤山书院》迁到《了翁祠》的后面,即今学道街北原邛崃一中处,毁于明末兵燹;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迁至西街北书院巷内明代的《祟正书院》处;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州段以信因旧地倾废,改置正南街左。”即前南街小学处;清嘉庆末年又将《鹤山书院》迁到书院巷,今称书院街。
       魏文靖:魏了翁谥号:文靖。
       以亲老乞外:魏了翁 以生父母、养父母、和岳父母年老为由,请求朝廷外放四川离家乡近一点的地方。
       魏了翁本姓高,生父高孝璹(音寿)夹江人,了翁自幼过继与蒲江魏氏。
       鹤山书院在蜀者有四:吴省钦说,鹤山书院在四川有四处,分别在邛崃、蒲江、嘉州(今乐山市)的眉山和泸州。
       魏了翁《跋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臣生于邛之鄙,自开禧(1205~1207)边议不合,去之古白鹤山之下筑室聚友,将终身焉。”
       鄙:边远的地方。
       未几丁生父忧,筑室白鹤山下: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了翁生父高孝璹卒。魏了翁为生父守孝期间建书院授徒讲学。
       丁忧:古代礼制“父母丧,子必守孝三年。”
       了翁为生父—高孝璹守孝期间的筑室处,即史称的《鹤山书院》。(详见本系列之二:魏了翁晚年《自述》)
       晚而督视京湖军马,理宗书《鹤山书院》以赐:南宋绍定五年(1232),理宗皇帝意欲擢用魏了翁出任兵部侍郎主持抗金,某日早朝后与魏了翁密谈至晚间,不仅书赠唐.严武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还手书《鹤山书院》四字赠与。除赐与金腰带外,又赐给苏州南园巷做第宅。(情节见《魏了翁评传》作者:四川社科院研究员蔡方鹿)
       元代时,魏了翁的曾孙魏起将南园祖宅改建为《鹤山书院》,此后“南园巷”更名为“书院巷”沿用至今。
       今邛、蒲皆有白鹤山,公书院当在邛: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七十九邛州条载:“(乾隆时)鹤山书院在邛州治南(原南街小学处)。旧(过去)在城西五里白鹤山下,宋魏了翁讲学地。理宗皇帝表为《鹤山书院》,魏了翁撰御书跋。”
       魏了翁《跋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臣生于邛之鄙,自(宋宁宗)开禧(1205-1207年)边议不合,去之古白鹤山之下,筑室聚友,将终身焉。”
       虞集 记 公曾孙魏起之言曰吾先世临邛之书院灌莽莫治:魏起说,曾祖父始建在邛崃白鹤山麓的《鹤山书院》,在元蒙军攻入四川后荒芜而草木丛生。
       虞集:(1272~1348)元朝人,字伯生,号道园,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祖籍今四川仁寿县,元代官员、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灌莽:草木丛生。
       侨诸靖州者亦存无几:其它地方的“鹤山书院”都是作假!
       乔:多义词,乔迁、作假;装。
       诸靖州:泛指魏了翁在其他地方的讲学之处。
       靖州:在今湖南省,又为多义之乐土。
       〔历史典故〕
       嘉定十五年(1222)魏了翁 官拜兵部郎中,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1225)被权奸史弥远诬陷,官降三级谪居湖南靖州。此期间的魏了翁,虽然政治上失意,但是学术上颇有成就,比如结庐授业,并著《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及《鹤山长短句》等。所以,他后来在给理宗皇帝的奏章中,将靖州地方比作乐土。(见《宋史》卷437 魏了翁传《应诏封事》)
       魏了翁在靖州“结庐授业”的地方,后来也叫“鹤山书院”。因此,嘉熙元年(1237)魏了翁去世后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曾大父实葬于吴,先庐在焉,原规为讲颂之舍,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魏起说,曾祖父的墓在江苏吴县,虽然曾祖父在苏州的祖宅讲颂过,但不算书院,所以说,史称的鹤山书院在邛崃而不在蒲江。
       规为:当做,认做;以为,认为。
       按
       魏了翁的墓在江苏吴县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1960年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高景山金盆坞划入苏州市区,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曾大父:即曾祖父。古代对第四代尊长的称谓。
       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而《四川志》言:蒲江北潘家山有公墓神道碑。(虞)集雅与(魏)起(交)游,记必不误,误在(地方)志也:清乾隆时四川学政吴省钦说,虞、魏二家为世交,魏起与虞集同时代,二人关系不同一般,况且魏起是元代江苏苏州南园巷《鹤山书院》的山长。所以,魏起说本来的《鹤山书院》在邛崃而不在蒲江,肯定没错,错的是地方志!
       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魏起说,他承认各地出现过“鹤山书院”,但“史称”的《鹤山书院》本来在邛崃,而不在蒲江!
      史称:指历史上对特定人物、政权或事件的正式称谓,用于史学记载中以区分同名或不同时期的事物。
       固:副词〈书〉本来;原来。连词表示承认某事实。
                                                                                             2025/9/21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9-24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之二〉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生父高孝璹夹江人,幼时过继蒲江魏氏,少时游学临邛,庆元五年(1199)考取进士第二名。历官眉州、泸州、潼川府、福建转运使、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等职,理宗皇帝曾赐与金带。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了翁为生父—高孝璹守孝三年期间,在临邛白鹤山创办《鹤山书院》。南宋绍定五年(1232),理宗皇帝御书《鹤山书院》四字赠与。生前封蒲江侯,卒后谥号:文靖;追赠:秦国公。
       明状元杨升庵云:“了翁字华父,号鹤山,庆元己未(1199)第二及第,与真西山齐名。”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南宋理学家。
       清嘉庆《邛州志》918p:“《真西山题跋》云:‘鹤山先生母夫人坐蓐(临产)时其先公昼寝,梦有人朝服入其内,因问为谁,答曰:陈了翁(即陈瓘)。觉而鹤山生,所以用其号而命名。’”
       陈瓘:北宋人(1057~1124),字莹中,号了斋,又号了斋、了堂,福建沙县人。元丰二年(1079)探花,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著有《了斋集》、《了斋易说》、《尊尧集》等。

       魏了翁初始《鹤山书院》在今称的邛崃金龟山
       蔡方鹿《魏了翁评传》引用了翁晚年《自述》曰:“嘉定二年(1209),余以心制里居,宅兆未卜,闻资中王直夫雅善青囊之术,即具书帛致之,居三日,余(我)表兄高南叔拉与登‘隈支山’。
       过‘蟠鳌镇’,历‘马鞍山’,未至山数里,直夫顿脚而言曰:‘由此长秋山下乾冈数里,其下当有坤申期甲乙出之水,子之先君子(生父),其当葬此乎。’由是,即其地成室,是为今鹤山书院。
       直夫又曰:‘书院气势之所钟,当有以文字发祥者。’余乃约十余士,所赴省试者,会文其上…凡得七人有,其不在得中者,后亦接踵科第,或以恩得官,莫有遗者……自余类此者,不可胜数,恐岁浸久而忘之,姑随笔书此以记。”
       〔大意〕
        了翁说,嘉定二年(1209)春,生父高孝璹卒后,他立即聘请资中县著名的阴阳先生王直夫 到 即将完工的邛崃《鹤山书院》附近挑选墓地,因开禧二年(1206)秋八月,他“请郡西还”时便动工修建书院了。(详见
〈根据之三〉魏了翁《书鹤山书院始末》考注)
       王直夫到夹江后,他拉着表兄高南叔(高稼 字南叔)陪同 王直夫 从夹江经过丹棱县的蟠鳌镇后,便直奔邛崃白鹤山中的一座山顶,欲从高处观看周边风水。
       此山顶有一座废弃的唐代烽火台,并且长有酸枣子树,因此山当时无名,魏了翁将其称为“隈支一峰”;清代称为“西岩”和“积翠岩”。此前,魏了翁早已将烽火台改建成藏书室,他打算在丁忧期间一边守墓一边教授学生,因为当时朝廷下诏书,要各地推荐人才。(详见〈根据之三〉魏了翁《书鹤山书院始末》)
       一行人到土地坡时,王直夫一望“雅安一脉吊临邛”的铜官山麓风水(详见《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六 铜官山麓的传说》)后大喜地说:“离此不远处,肯定有适合高孝璹的吉地!”
       一行人
行到在建的书院后,王直夫说:“书院这处地方钟灵毓秀,肯定会出人才。”了翁随后招了十几个学生,在金龟山“筑室以居”处辅导,当年便有七个中了举人,其余的后来也陆续以科举出仕,此事轰动一时,成为美谈。(详见〈根据之三〉魏了翁《书鹤山书院始末》)

       〔考辨〕
       心制里居:古代官吏在丁忧期间辞官返乡居住。因南宋理学盛行,提倡孝文化,官员若遇父母丧事,必须回家守孝三年,期间亲自奉祭,不轻举妄动。
       心制:即控制心意,不轻举妄动。
       宅兆:特指墓穴及坟茔范围。《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青囊之术:学术上称为堪舆。是中国古代一门结合风水学与玄学理论的综合性绝学,涉及宅邸改造、墓葬选址等技法。运用干支六甲推演、灵符化煞等手段改变福祸格局,具有环境科学研究的价值。
       隈支山:生长有酸枣子树的山。
       陈学林《蒲江文博》说:“鹤山书院在蒲江‘葨芝山’,今名‘玉芝山’,山顶在鹤山街道樱桃村,山顶海拔1004.3米,今县境内最二高峰。”又说:“长秋山麓生长的野生乔木南酸枣即为葨芝。”
      按
       《蒲江文博》说的是“葨芝山”而非隈支山。又《蒲江县志》上未见有“隈支山”名。无法附会!

       附会:生拉硬扯,强行解释。
       而
       《益都方物赞.隈支赞》载:“隈支挺干既修,结花兹白,戟外泽中,甘可以食。注云:隈支生邛州山谷中,树高丈余,枝修弱,花白,实似荔枝,肉黄肤,甘味可食,大若爵卵。”
       民国《邛崃县志.语小略》曰“隈支今名:酸枣子。”
       蟠鳌镇:北宋置,原在丹棱县,今在眉山县西北六十九里盘鳌乡。
       历马鞍山:经过马鞍山后上唐代的烽火台。
       马鞍山:即 金龟山。临邛《西河乡志》载:“金龟山,因山酷似金龟,马鞍型,故名。”
       长秋山下:即今称的邛崃土地坡下。
       长秋山古名岢幕山,又称:总岗山。是蒲江与邛崃、名山、丹棱、眉山、彭山之间的界山,归属邛崃山脉。(引自《蒲江文博》注解)
       而邛崃之土地坡,除标有五面山名之外,还标有邛崃山、古城山和铜官山等山名,其繁复的古老地名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乾冈:居西北方位的山冈。
       坤申期甲乙出之水:风水学术语,即 如果将吉地选在从西北方出水后流向西南地方的话,子孙有望富贵恩荣。而今称金龟山旁的“唐沟”流水,即从西北至西南环抱金龟山。
       清康熙二十三年,邛州知州傅燮诇《青玉案.游金龟山》词(上阙):“幽深涧壑盘回路,云远岭上松千树。小队却穿林莽去,几声戴胜,一行白鹭,引入幽深处。”该词,即描写唐沟景色。
       按
       唐沟内有古道,为古蜀国通往印度的首段,直通《花置寺》、水口、油榨、芦山、雅安以远。所以,魏了翁所称的“隈支一峰”上有唐代的烽火台,因为唐代的邛州是边关!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盗寇》161p:“乾符元年(874):(南昭国)劫掠巂雅间,破黎州,入邛崃关,掠成都。西川节度使高骈逐至大渡河,夺铠马,扏囚长五十,斩之,收邛崃关,南昭遁还。明年(875)始修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内地稍戢。”
       (详见《古临邛和邛州韵文考释》中 唐代 崔致远〈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西川〉考释)
       2018年仲春,笔者曾与董伟、陈善兵共同探访过唐沟,端的山清水秀,当时沟内古道断续尚存。
       坤申:西南方。
       期:有望。
       《穷通宝鉴·论金》:“或支成水局,癸水出干,有二戊制者,富贵恩荣……”
       按
       金龟山头形如马鞍,原先叫:马鞍山。清初复建“金龟凤朝寺”后方才叫:金龟山。
       邛崃《西河乡志》载:“金龟山,因山酷似金龟,马鞍型,故名。”
       金龟山属白鹤群山中一支从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条形山,东北面环绕唐沟水,西南面围抱石子岗,山前凿有古井和大片冬水田,山后有高耸的积翠岩,为风水学上“左环右抱、前照后靠”的风水吉地。
       由是即其地成室,是为今鹤山书院:了翁说,他当即在金龟山筑室守墓,此处即初始的《鹤山书院》
       魏了翁《跋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曰:“臣生于邛之鄙,自开禧(1205~1207)边议不合,去之古白鹤山之下筑室聚友,将终身焉。”
       恐岁浸久而忘之,姑随笔书此以记:魏了翁说,他担心日后被人搞错,于是作此“备忘录”!

       本节链接地址:https://bbs.mala.cn/thread-16078381-1-1.htm
       下节提示:魏了翁《书鹤山书院始末》考辨

 楼主| 发表于 2025-9-29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之三〉

       魏了翁《书鹤山书院始末》
       开禧二年(1206)秋八月,临邛魏了翁请郡西还,既又三辞聘召,遂得迁延岁月。丘园之乐者累年,先庐枕山,与古曰白鹤冈阜属连。山之巅,则修竹缘坡。循坡而上,草木胶葛。又上焉,则荆棘之所也。有烽燧故基,相传为李唐时西南夷数大入,是为望敌之所。盖居一县之最高峰,故县人亦罕至其地。
       一日与家人穷脐,颇爱面前隈支一峰,欲即之而不得,除剪其荆棘,蒙犯虺蜴,聚足而上,则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隈支中烽复屹立其前,如有钜人端士,色授面承。欲遂卜室贮书其上与朋友共焉,会居心制未即功。
       嘉定三年(1210)春,诏郡国聘士,邛之预宾贡者比屋相望,未有讲肄之所。会鹤山书院落成,乃授之馆。其秋试于有司,士自首选而下,拔十得八,书室俄空焉,人竞传为美谈。
       〔大意〕
       魏了翁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八月,他因岳父母、生父母年迈,朝廷获准将他外放到临邛郡管辖的眉州 任 知州,期间他原本想在临邛建一座书院的,因被朝廷三次征召又婉拒而搁置。
       宁宗嘉定二年(1208)三月岳父卒,他与妻子共同守孝。
次年(1209)三月生父—高孝璹卒,于是各为其父守丧三年,期间在临邛的白鹤冈上建《鹤山书院》一座,还利用唐代烽火台的哨所做贮书室。因书院靠山临水,遂将书院之山称为:枕山。
       嘉定三年(1210)春,《鹤山书院》落成,恰好朝廷下诏科举取士,便将邛州地方向中央推荐的才俊招到书院中辅导,所藏书籍被借阅一空,当年秋试时,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被录取而传为美谈。

       〔考辨〕
       开禧二年(1206)秋八月,临邛魏了翁临请郡西还,既又三辞聘召,遂得迁延岁月:魏了翁说,因父母年迈,他向朝廷申请外放到离家近一点的临邛郡任地方官。在首任眉州知州期间,原本想在青年时求学的临邛地方建一处书院的,因朝廷三次征召被他推辞,只好搁置建书院之事。
       按
       南宋时的临邛郡管辖邛州、眉州.雅州所属县城。2015年夏我在武汉时,邛窑传人—尚祟伟打电话告诉我说:当时眉山出土“临邛郡守印”一枚。
       三辞聘召:三次推辞朝庭征召。
       聘召:朝廷以礼征召贤能。《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唐代将“聘召”列为正式职官职责。
魏了翁的人生低谷期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三月,了翁岳父卒,了翁与妻子回乡共同守丧。
       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了翁生父—高孝璹卒,因岳父卒在头年,于是了翁与妻子各为其父守丧三年。
       宁宗嘉定四年(1211)冬,了翁守丧期满,又先后知汉州、潼州府路提点刑狱兼权转运判官、权知遂宁府、直秘阁知泸州、主管潼川路安抚司公事等职。
       其中嘉定五年(1212)在汉州任上时,因“境内桥坏,民有压死者”,“诏降官一秩”(即降官一级)。
       嘉定十一年(1218)知泸州后不久养母病亡,魏了翁回乡为其母守制,期间在蒲江讲学,即后来称的《鹤山书院》。

       丘园之乐者累年,先庐枕山,与古曰白鹤冈阜属连:魏了翁说,在为生父丁忧期间,他在一条低而平的山脊上建书院,因这儿靠山依水,与白鹤冈相连。遂将书院之山称为“枕山”。
       丘园之乐:汉至唐宋时期为文人书写退居田园的隐逸生活,宋代时词义扩展至守护陵墓。
       陵墓:古代指诸侯及以上级别的坟墓。现今金龟山头有一座高规格石墓,并有“香炉田”的历史地名。
               
          1759111320657.jpg
       金龟山头的石墓门及香炉田 拍摄:陈善兵
       绍定六年(1233)九月,魏了翁五十六岁时晋封:蒲江县开国男。
       而其生父高孝璹卒后朝廷追赠的是:纯父大夫公。可镌刻在墓碑上,享受官员的最高葬制。
       公:在公侯伯子男五爵位中为最高级别。
       庐:简易房屋,指初始的《鹤山书院》。
       枕山:成语“枕山襟海”意为靠山依水的地方,明初复建《金龟风朝寺》后叫:金龟山。
与古曰白鹤冈阜属连:金龟山与白鹤群山相连。
       冈:较低而平的山脊。今称的“金龟山”山势平缓,如马鞍形。邛崃《西河乡志》载:“金龟山,因山酷似金龟,马鞍型,故名。”
       民国《邛崃县志》72p:“然则今鹤林寺、金龟山、大柏树、竹溪(即小柏树沟)毗连,皆古白鹤山也……”还说:“金龟山在竹溪背后。”
       〔按〕
       明正德十三年(1572),知州吴祥将初始《鹤山书院》迁建到新筑的临邛城后,金龟山初始的《鹤山书院》改称:鹤山书台。
       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牧赵介石将“鹤山书台”迁建于《鹤林寺》后北宋常安明的“读书之庵”之处后,初始的《鹤山书院》改称:翠屏书院。民国时期曾光爔在《翠屏书院》讲学。(详见本节之〈鹤山书院后话〉)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第四十六卷》1338p:吴省钦《书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壁》(摘要):“魏文靖鹤山书院在蜀者有四,蒲江、邛州、眉州、泸州。眉州公所治;邛、蒲江公故居,公十八岁而登第,以亲老乞外,未几丁生父忧,筑室白鹤山下,晚而督视京湖军马,理宗书《鹤山书院》以赐。今邛、蒲皆有白鹤山,公书院当在邛。

       山之巅,则修竹缘坡。循坡而上,草木胶葛。又上焉,则荆棘之所也。有烽燧故基,相传为李唐时西南夷数大入,是为望敌之所。盖居一县之最高峰,故县人亦罕至其地:魏了翁说,这处依山靠水的山峰草木茂密,荊棘遍地,上边有一座唐代的烽火台和哨所,这处山峰为县城附近的最高山峰,因地势高耸,人迹窄至。

       李唐时西南夷数大入,是为望敌之所,盖居一县之最高峰:魏了翁说,从唐玄宗起,西南夷数次大举入侵中原,所以在公孙城附近的最高峰上建了一座烽火台 和 哨所。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盗寇》161p:“唐乾符元年(874):(南昭国)劫掠巂雅间,破黎州,入邛崃关,掠成都。西川节度使高骈逐至大渡河,夺铠马,扏囚长五十,斩之,收邛崃关,南昭遁还。明年(875)始修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内地稍戢。”
       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一县之最高峰:指宋代临邛城—公孙城边的最高峰。
       而
       魏了翁所说“隈支一峰”及其上的烽火台,清代叫“西岩”和“积翠岩”
       《盘陀寺重刊碑记》摘录:“唐暨今(清初)千有余年,唯此寺(下院凤朝寺)载入《四川通志》,其地为积翠岩焉。我朝定鼎以来,有下院凤朝寺僧德惠者,与徒孙真美于西岩(即积翠岩)左重修旧寺,并彩绘以及石龛,古迹炳遗至今,籍归凤朝寺管理为上院焉。”
       四川通志一类的书籍指:1、正德年间的《四川志》;2、嘉靖年间的《四川总志》;3、万历年间的《四川总志》。
       〔按〕
       1、唐代的临邛城即今“喻坎”处的张若城 和 公孙城,是唐代疆域的重要边关之一;宋代的临邛城亦是张若城 和 公孙城,南北朝以来许多战争都发生在古邛州。
       2、唐代的烽火台和哨所,南宋时被魏了翁改建成贮书室,现代人又将“贮书室”改建成“金龟山庙”。
       3、魏了翁说的“枕山”,明代重修“金龟凤朝寺”后叫:金龟山。离公孙城五里。

       一日与家人穷脐,颇爱面前隈支一峰,欲即之而不得,除剪其荆棘,蒙犯虺蜴,聚足而上,则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隈支中烽复屹立其前,如有钜人端士,色授面承。欲遂卜室贮书其上与朋友共焉,会居心制未即功:魏了翁说,丁忧期间他与家人劳作时,手脚并用爬上长有酸枣子数的山顶,原来山顶除一座烽火台外,还有一处约七十平米的“哨敌之所”,他立刻想到将哨所当成贮书室,因在守丧期间没马上办。
       〔考辨〕
       穷脐:民间相术认为肚脐浅小的人是劳碌命,借以比喻劳作。
       隈支一峰:当时的积翠岩上长有酸枣子树。
       隈支:即酸枣子树。
       蒙犯虺蜴,聚足而上:像爬行动物一样,不顾危险、手脚并用地爬上长有酸枣子树的那座山峰即:积翠岩。
       蒙犯:冒冲,冒犯。
       虺蜴:指毒蛇和蜥蜴类爬行动物。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正月》“胡为虺蜴”句,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为百姓如虺蜴逃避苛政。
       则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魏了翁说,原来山顶平阔,还有约70平米的哨所,简直是天造地设。
       平袤:平坦广阔的南北距离。
       衡广:东西距离。
       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朝西望,所有的山都没有险峰。
       天閟地藏:比喻天造地设的环境。典出宋.白玉蟾《觉非居士东菴甚奇 观玉蟾曾游其间 醉吟一篇》诗句:“距城以东七里余,丹崖翠壁凌太虚。天閟地藏一蓬壶,神刓鬼划画不如。”
       隈支中烽复屹立其前,如有钜人端士,色授面承。欲遂卜室贮书其上与朋友共焉,会居心制未即功:魏了翁说,这座长有酸枣子树的山顶有一座坚固的烽火台,像正直的铁人用神色向他传递内心的感情,了翁决定将哨所用来贮书,因正在守孝没有马上进行。
       隈支中烽:长有酸枣子树的山顶有一座烽火台。
       钜人端士,色授面承:烽火台像正直坚硬的铁人,用神色向他传递内心的情感。
       钜:坚硬的铁。
       端士:正直的人。
       卜室:选择居室。此处指将旧哨所当成藏书室。
       心制:守孝期间节制情感,控制心意不轻举妄动。
       即功:马上进行,即刻成功。

       嘉定三年(1210)春,诏郡国聘士,邛之预宾贡者比屋相望,未有讲肄之所。会鹤山书院落成,乃授之馆。其秋试于有司,士自首选而下,拔十得八,书室俄空焉,人竞传为美谈:魏了翁说,嘉定三年(1210)春,朝廷下诏当年秋季举行科考,当时邛州地方推举了一批学子参加考试,但是没有老师辅导,恰好金龟山的《鹤山书院》完工,学子们蜂拥而至,将烽火台处贮书室藏书借阅一空!
       〔考辨〕
       诏郡国聘士:泛指地方行政区域。汉高祖刘邦建立郡国并行制,继而设立郡县又分封同姓诸侯国。比如绍定六年(1233)九月,魏了翁五十六岁时晋封蒲江县开国男。
       邛之预宾贡者比屋相望,未有讲肄之所:临邛地方向中央推荐的人才众多。
       预宾贡:即“预选宾贡”。为唐宋时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一种制度。
       比屋相望:成语“比屋连甍,千廡万室”形容屋舍紧密相连,后引申为众多。
       书室俄空焉:烽火台前的贮书室藏书立刻被借阅一空!

       初始鹤山书院后话
       端平三年(1236),魏了翁五十九岁时在苏州第宅作《跋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跋文。
       端平四年(1237),魏了翁逝世后,宋理宗“诏赠太师,谥文靖,累赠秦国公。”(见《宋史·魏了翁传》)
       明初复建《凤朝寺》时,因唐代建的《凤朝寺》山门处有魏了翁生父—高孝璹之高规格大型石墓,只好将山门开在魏了翁初建的《鹤山书院》旁边,从而使《金龟凤朝寺》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著名寺庙,计有八个层台。(详见下节中〈关于金龟凤朝寺〉)
       明正德十三年(1518),金龟山的《鹤山书院》迁到新筑临邛城后改称:鹤山书台。又当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牧赵介石将“鹤山书台”迁建于《鹤林寺》后面北宋常安明的“读书之庵”之处后,魏了翁初始的金龟山《鹤山书院》改称:《翠屏书院》
       民国十七年(1929),曾光爔为母丁忧期间,因祖墓在金龟山旁的石子岗,于是在《金龟凤朝寺》中的《翠屏书院》讲学。
       书院供奉孔子,另建有双字库。讲学期间从者数十人,二十世纪川中军政要员多为其门生,如:张志和、张开阳,张代芳、杨家楨、段班级、罗泽洲,周进吾、杨听阶、林贵庭等。
上世纪末,村民王正环在金龟山修建房屋挖地基时,掘出曾光爔所题《翠屏书院碑记》一通,因王正环已死不知下落。
       曾光爔:字礼蕃,故居西街新牌坊西。光绪二十九年(1903)会试二甲第18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钦点刑部主事,清末至民国初期历任湖南福安知县、武冈知州、四川盐源知县,成都尊经书院最后一位山长。在刑部主事任内为父丁忧期间,主持邛州《鹤山书院》山长。
       1950年,为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准备进军西藏,邛崃作为大后方需从邛崃供给军粮,在将城隍庙改为粮仓(后称城关粮站)时,组织劳改队将《金龟凤巢寺》部分殿宇和寺前石墓外建筑用于修建粮仓、监狱以及县政府办公楼。
       1970年拆除戏台、童子店、和尚墓及碑刻,用于修建西河乡提灌站。
       1990年拆除大雄宝殿等,用于修建现今《鹤林寺》中的〈大雄宝殿〉之后,残存《金龟凤朝寺》山门前的石狮子一个半 和 古井一口。
      
          1759112712561.jpg                                1759112835384.jpg       
       《石墓前香炉田旁的古井》       《风朝寺山门前残破石狮之一》
       〔摘录〕
       2004版《临邛镇志》载:“凤巢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据大殿中梁墨书,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庙宇规模较大……解放初期的四大任务时,庙里的建筑多拆去修看守所,公社化时再次遭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羽殿和张飞殿尚存。”
     
       【特注】
       2017年,笔者调查《金龟凤朝寺》时,听说“积翠岩”上有一座“金龟山庙”,于是登上山顶,果然有一间清式建筑的小小之庙,因当时未读到过魏了翁《书鹤山书院始末》文,未曾想从侧门绕到后面,察看是否还有唐代的烽火台或遗迹。
       现在回想,那一间清式建筑的小小之庙,分析由魏了翁当年“卜室贮书”处改建而成,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亲自登上积翠岩去探究竟!!!

       初始《鹤山书院》结论
       嘉定三年(1210),魏了翁在为生父守墓期间开门授徒,并自号:鹤山。
       绍定五年(1232),理宗皇帝手书《鹤山书院》题字赠与了翁。
       端平三年(1236),魏了翁五十九岁时,在苏州南宫坊第宅中写《跋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跋文。
       端平四年(1237)魏了翁六十岁卒。
       由于了翁一生讲学地方有五六处,其门生“以文字发祥者”众多,所以包括他的出生地夹江、成长地蒲江和邛崃、历官地的眉州和泸州,乃至江苏苏州的第宅、湖南靖州贬所等曾经讲学处,当魏了翁卒后,为纪念这位南宋大儒,皆纷纷将魏了翁当年讲学处称为:鹤山书院。
       所以
       元代时魏了翁的曾孙魏起纠正说:“故(初始的)鹤山书院在邛(崃)不在蒲(江)。”
       又所以
       清嘉庆《邛州志.卷四十三》1050p安盤《重修鹤山书院碑记》(摘录):“嘉靖九年(1528)冬十月,邛州鹤山书院成。故有鹤山书院,为魏华甫先生所自筑,在州西五里,去先生年远,改为:鹤山书台。
       正德末,前巡按卢公雍毁滛寺,位为先之魂其中,且创堂舍,为诸生讲肄所,《鹤山书院》之名,始还其旧。
       邛,故隶嘉州,邛人士与盤(我)为同乡,先生尝(曾)辱守嘉州,则盘(我)又为先生之后学,故书院之成,赞称其说,以继先生之志,以畢御史公与有司广教之意,以导邛人于成。”
       〔大意〕
       明正德年间任吏部、兵部给事中的乐山人安盤说,正德十二年(1517),巡按卢雍同意邛州知州吴祥的请求,将歪门邪道的“土主庙”拆掉,改建成《了翁祠》之后,次年(1518),知州吴祥继将魏了翁始建在金龟山的《鹤山书院》迁到《了翁祠》后面(即前邛崃一中),以便继承魏了翁遗志,引导临邛学子将其作为榜样读书成才。
       卢公:苏州人,名卢雍,字师却。
       巡按:古代官职。由皇帝派出并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的权力,类似近代世界各地的督察处、廉政署等。
       安磐:(1483-1527),字公石,号颐山,今乐山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 顾鼎臣榜进士,改庶吉士。正德年间曾任吏部、兵部等科给事中,有直声。
       故鹤山书院:初始的鹤山书院。
       故:多义之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畢:多义之完成、了结。
       〔按〕
       安盤说《鹤山书院》在城西五里,是说在宋代邛州城(公孙城)西五里(金龟山)地方,而有的历史记载说《鹤山书院》离城七里、十里甚至十五里,是因为朝代不同,记录人始发地和经由路线不同得出的数据差异,至使读者迷茫。

       下节提示:
       为什么翁了翁生父—高孝璹之墓在邛崃金龟山
                                                                                             2025/9/29




 楼主| 发表于 2025-10-6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之四〉
       魏了翁生父—高孝璹之墓在金龟山头
       按照常理,《金龟凤朝寺》山门应当开在金龟山头才对。然而明清两朝复建该寺时,山门却开在东侧的山腰,一进山门即《翠屏书院》显然不合常理。
       究其原因
       明初复建《凤朝寺》的寺僧,不会不知道魏了翁初始的《鹤山书院》在此,更不可能不知道金龟山头那座高规格的石墓 乃 魏了翁生父—高孝璹之墓!
       所以一是不得已,二是复建的《凤朝寺》可借《鹤山书院》而扬名!
       试想
       假若魏了翁生父高孝璹之墓在夹江,而丁忧期间的他却公然跑到邛崃讲学授徒的话,一定招致政敌们举报被处分,也绝对得不到理宗皇帝《鹤山书院》的御题,当然就不会有后来480年间“鹤山书院原始地”之争了!
       比如
       稍晚于魏了翁(1178~1237)的南宋状元—文天祥(1236~1283),幼时即过继与叔父,当生母曾德慈于1278年去世后,文天祥为其丁忧期间某日未穿丧服到公共场所,随即招致政敌弹劾而降官一级。(见央视百家讲坛2025年9月15日至21日《天地正气文天祥》系列节目)

       金龟山《凤朝寺》简述
       该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始建之初,属于被《盘院寺》管理的“下院”,毁于史称“会昌佛难”的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当时,临邛郡幸免于难的只有公孙城南的龙兴寺。
       2004版《临邛镇志》:“凤巢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据大殿中梁墨书,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庙宇规模较大……解放初期的四大任务时,庙里的建筑多拆去修看守所,公社化时再次遭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羽殿和张飞殿尚存。
       又
       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四月下旨:‘全国除长安、洛阳左右街各留二寺,每寺僧各三十人外,天下诸郡各留一寺,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其它诸寺限期拆毁,僧尼迫令还俗,庙产没收。’龙兴寺考古发掘遗物证实,临邛郡 当时幸免于难的只有龙兴寺!”
       〔笔者〕
       若以“大殿中梁墨书日期”来推断“整个凤朝寺重建于康熙五十五年”不客观。因局部的殿宇维修日期,不能代表整个庙宇的修建日期。
       比如《盘陀寺重刊碑记》说法是:“我朝定鼎以来”,即顺治时期,寺僧德惠 和 徒孙真美 便一边募捐,一边维修,一边扩建了!
       有清康熙二十三年,邛州知州傅燮诇《青玉案.游金龟山》词为证!

       傅燮诇《青玉案.游金龟山》词
       幽深涧壑盘回路,云远岭上松千树。小队却穿林莽去,几声戴胜,一行白鹭,引入幽深处。
       沉沉古庙无炎暑,散发剧谈斟绿醑。坐久不知天欲暮,谁催归辔,轻风缕缕,阵阵黄昏雨。
       〔大意〕康熙二十三年(1684)夏,邛州知州傅燮诇到《金龟凤朝寺》游览时,远观“幽深涧壑盘回路,云远岭上松千树”的环境;近赏“沉沉古庙无炎暑,散发剧谈斟绿醑”之氛围。
       傅燮诇:字去异,号绳庵,今河北正定灵寿县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知邛州,著有《琴台遗响》,诗词彬雅,任中政事清和。
       其它历史记载
       康熙《邛州志》39p:“金龟山为市民祈嗣之所。有圣母祠,其扁额有《带羯授矢》四字。”
       清嘉庆《邛州志》载:“金龟山寺,在州西十里,以山形为名。明复建。庙中有圣母像,俗多于此祈嗣。”
       清康熙无名氏《题金龟山子母宫》诗:
       尽道龟山胜,清幽果出群。远峰林外秀,曲径竹间分。
       不有坤元感,安来拜祷殷?曰生惟大德,广被仰慈云。
       〔大意〕大家都说金龟山环境幽雅,香客众多。但是如果没有大地产生万物感应的圣母殿的话,哪会有这么多前来求嗣的人呢?感恩上天给人类生命,让人类繁衍生息,遍及世界众生。
       〔考辨〕
       坤元感:《易经.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拜祷殷:祈求“龟灵圣母”。
       殷:1、众多。2指啇周时期出现的“龟灵圣母”。
       曰生惟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出自《易经》,体现中国古代哲学对生命的礼赞,感恩上天给人类生命,让人类繁衍生息,由此衍生出对生命和生活的重视。
       慈云:佛教语。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被世界众生。
       广被:意思是遍及。
       按
       全国各处《圣母祠》中的圣母像,原本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
       圣母:《说文解字》“(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
       圣母祠原先本是家族祭祀的宗庙,后演变为庙宇,遍布全国各地,或单独成庙,或附于佛寺道观等庙宇。
       唐.鲍溶《送王炼师》诗:“圣母祠堂药树香,邑君承命荐椒浆。”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尝过小孤山,庙像乃一妇人,而勑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缪哉。”
       勑额:指皇帝御赐的匾额。
       但是
       邛崃《金龟凤朝寺》中〈圣母祠〉却祭祀《封神演义》中之“龟灵圣母”,是为地方民众对生育崇拜对象的转換,亦是邛崃先民传承“邛为古蜀国”历史文化的体现。
       因为康熙《邛州志》39p说:“金龟山为市民祈嗣之所。有圣母祠,其扁额有《带羯授矢》四字。
       而且嘉庆《邛州志》说:“金龟山寺,在州西十里,以山形为名。明复建。庙中有圣母像,俗多于此祈嗣。”
       〔考辨〕
       1、清代的金龟山寺为明代复建;
       2、金龟山寺离明清临邛城十里;
       3、金龟山寺祭祀的是“龟灵圣母”。

       金龟山圣母祠《带羯授矢》匾文
       〔考辨〕
       古代一位“羯族”女首领,带领部落参加周武王起兵灭商的联军,并在牧野地方盟誓,当推翻商纣王朝并建周后,姜子牙将她封为“金龟圣母”。
       带:多义之率领。
       羯:我国古代民族名,匈奴的一个分支,因聚居羯室(今山西境内)得名。
       【特注】
       2006年版《嘉庆邛州志》中的“羯”为手写体的“韦”旁,遍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皆无此字!分析该臆造字因《带羯授矢》匾额残损后手抄错误。
       授:隆重场合中的交付;给予;接受。
       矢:多义之发誓;约誓。
       该历史事件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征讨商纣王帝辛,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最终灭商建周。

       若说“金龟圣母”必先说中华龟
       中华龟:为我国本土出产,雌性成体约为雄性的一倍,有极长寿命和繁育能力,象征长寿、财富、智慧。
      
金龟:中华龟中的一种,俗称金钱龟,金龟山地方亦产。还有一种叫:黄缘闭壳龟。主要产于安徽地区。
         ff0a10505983547db156d2f6f33cd6d.png
       《金钱龟》网络图片
          1759708571518.jpg
    《黄缘闭壳龟》 网络图片

       再说《金龟凤朝寺》中“龟灵圣母”传说
       “龟灵圣母”原本是一只乌龟,通过修炼和积累灵气,最终成为一位美丽、善良、正义的女神,因拥有强大的法力,最终协助周文王和姜子牙建立周朝,成为受人尊敬和崇拜的神祇。
       “龟灵圣母”象征道德、正义、坚韧、善良、智慧、仁慈和长寿,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广泛传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人向她祈祷,寻求庇佑和指引。
       金龟山的凤朝寺,人们纪念“龟灵圣母”的庆祝活动,后来演变成“抢童子”的传统节日,求嗣者络绎不绝,并形成“金龟凤朝寺”的会期。

       三说《带羯授矢》典故
       该历史事件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征讨商纣王帝辛,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最终灭商建周。
       牧野大战:史学家推断,“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6、7点钟。当其时,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与庸、蜀、羌、髳、微、彭、濮八国诸侯举行誓师,参加会盟者共有战车四千辆,列阵于牧野,一举推翻商纣王的统治。
       《尚书.牧誓》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纣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青铜器《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岁鼎克昏辰(推翻商朝),夙有(素有、旧有)商。”
       当推翻商纣建立周王朝后,周武王姬发以“天子”名义,制作了一批用玉石、青铜、珊瑚、琉璃材质的印章。按参战各部落功勋大小,分别颁发给有功首领和王公贵戚作为信物,让其世代传袭,从而出现羌国、濮国等大小方国若干,而邛蜀则蚕丛称王。
       〔引用〕
       南宋.岳珂《贺李微之兼李工侍二首.其二》考释
       当时邛蜀起徵君,褒贬春秋赖洽闻。又见璧跗攽异数,要领金匮阐斯文。
       鱼凫西隔一隅地,龙马南来四世勋。陈古鉴今皆实迹,论思亟愿张吾军。
       〔大意〕
       岳柯说,古蜀国君长蚕丛 参加武王伐纣的事件被记录在《周书》上。还说他看到过古蜀国出土的文物—周天子赐给蚕丛的玉石印章,印座上镶嵌有琉璃印钮,被蚕丛珍藏在青铜盒中。
       贺李微之兼李工侍:岳珂写诗祝贺 李微之 以史官诏为成都府的通判。
       岳珂:(1183~1243)字肃之,南宋文学家,河南汤阴人,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号亦斋,晚号倦翁,寓居今浙江嘉兴金佗坊。
       历任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1219)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1221)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李微之:(1166~1243)名叫李心传,字微之,号秀岩,四川井研县人,南宋著名史学家。青壮年时屡试未中而闭门著书,晚年因崔与之(南宋重臣、学者)等人举荐,成为史馆校勘,并赐进士出身。曾任成都府 通判、著作佐郎、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工部侍郎等职。
       所修《中兴四朝帝纪》和《十三朝会要》等。其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旧闻证误》、《春秋考》、《礼辨》、《读史考》等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
       当时邛蜀起徵君,褒贬春秋赖洽闻:岳柯说,原为邛人部落的蚕丛立国之事迹,记录在孔子主编的《春秋》编年史中。
       徵君:征士的尊称。
       洽闻:形容多闻博识。
       又见璧跗攽异数,要领金匮阐斯文:岳柯说,蚕丛参加“牧野之战”后,周天子颁发给他玉石的印章,印座上镶嵌有琉璃印钮。蚕丛珍藏在青铜盒中,当宋代出土后,被他引用到《读史考》中。
       璧跗:“璧跗琅钮”为印章的总称,简称“璧跗”。即在玉石的印座上镶嵌琉璃、珊瑚、青铜等材质的印钮,用以区别等级。
       壁:指玉石。
       跗:印的座。有方形、圆形、三角锥形、山形、馒头形、虎形、羊形、兽形等。
       琅:指琉璃(古代玻璃)、珊瑚之类。
       钮:即印钮。
       攽异数:按照分封等级,颁发不同材质和形体的印信。
       要领金匮阐斯文:关键是宋代出土的青铜盒中有周天子颁给蚕丛的印章。
       要领:意为关键。
       金匮:金属的盒子,一般用于存放比较贵重的或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
       阐:详细说明;剖析明白。
       斯文:指文化。
       〔按〕
       姜子牙助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后,封了一批参与者为神衹,后被明代人列入《封神榜》中,而“金龟圣母”即其中一个,见《封神演义》第83回。
          1973c122583edc27bb43edc5b4e80f9.png
       《封神榜》(网络图片)


       关于《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原名《封神榜》,是今江苏南京人 许仲琳 创作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的长篇章回体神化小说。
       有道是:史书未必都是真的,而小说也未必全是虚构。
       《封神榜》以六百多个神衹人物为主线,借鉴《西游记》小说体裁,以元代《武王伐纣评话》、《列国志传》、《史记》、《诗经》等史料为基础,搜集大量民间传说,集大成地演绎周武王在诸神仙帮助下取代商朝的历史故事。
       一言以概之:一部封神榜,半部华夏史。
       因此,《封神榜》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其原著刻本被收藏在日本内阁文库中,清末民初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的文字流传海外。
       如今,各大寺庙内所见的诸多神衹,大多数是《封神榜》中的人物!
       按
       《封神榜》中说的“龟灵圣母”原本是一只母乌龟,因颇有灵性,在炎帝时期便得道成仙了。她龟背上的纹路,天然镌刻着宇宙初开时的神秘纹理,恰是记录天地起源的无字天书,曾经触发仓颉造字的灵感;又仿佛世间万物运行的纹理,成为伏羲研究卦象的起源,从而创造出风行后世的太极八卦和中国文字。
       其中诗曰:
       根源出处号帮泥,水底增光独显威。世隐能知天地性,灵性偏晓鬼神机。
       藏身一缩无头尾,展足能行即自飞、苍颉造字须成体,卜筮先知伴伏羲。
       穿萍透荇千般俏,戏水翻波把浪吹。条条金线穿成甲,点点装成玳瑁齐。
       九宫八卦生成定,散碎铺遮缘羽衣。生来好勇龙王幸,死后还驼三教碑。
       要知此物名何姓,炎帝得道母乌龟。
       〔注〕
       死后还驮三教碑:指儒、释、道三教庙碑的底座—龟趺,又叫赑屃。
       赑屃(bì xì):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六子,是中国古代瑞兽之一。外形似龟,善驮重物,多用以驮负石碑。
       〔按〕
       一只乌龟通过修炼,拥有强大法力后协助周文王和姜子牙建立周朝,成为受人尊敬和崇拜的神祇即:所谓的“龟灵圣母”。
       又由于“龟灵圣母”象征道德、正义、坚韧、善良、智慧、仁慈和长寿,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广泛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历史上曾有许多人向她祈祷,以寻求庇佑和指引。
       〔分析〕
       这位“龟灵圣母”应是当时参与盟誓的,现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等省的八个部落方国中的一位女首领。这八个联盟方国分别是:庸、蜀、羌、髳、微、卢、彭、濮。
       这位女首领,抑或是今称的:白马藏族。又或是今称的羌族。释者仅提供一个思路,供后来人继续研究。
       总之
       《金龟凤朝寺》中〈圣母祠〉供奉的“龟灵圣母”,原本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被神化演义后,以致旧时各地多有圣母祠、圣母庙。
       比如
       唐.鲍溶《送王炼师》诗:“圣母祠堂药树香,邑君承命荐椒浆。”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尝过小孤山,庙像乃一妇人,而勑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缪哉。”
       勑额:指皇帝御赐的匾额。
       根据“勑额”词意分析,金龟凤朝寺中的《带羯授矢》题扁,也应当是唐或明朝某位悉知商周历史的皇帝所御赐,否则,无以解释《金龟凤朝寺》在邛崃乃至川西地区历史上的巨大名气和影响!
       特别是明末战乱后,清初四川人口锐减,《金龟凤朝寺》的《子母宮》便因求嗣者络绎不绝,人们祈求“龟灵圣母”保佑生子有嗣,育儿顺利无灾的强烈愿望,逐渐演变成“抢童子”的传统节目,并由此形成《金龟凤朝寺》的盛大会期。
       (详见〈根据之五〉中《金龟凤朝寺》会期)
       所以
       清初复建的《凤朝寺》特别加上“金龟”二字,并将《金龟凤朝寺》名镌刻在戏台与《关羽殿》之间的一块巨石之上,从而让原本《盘陀寺》下院的《凤朝寺》成为管理《盘陀寺》的上院!此事被纪录在清雍正年间修的《四川通志》和《盘陀寺重刊碑记》中。
       参见《盘陀寺重刊碑记》(部分)
        
1759709849157.jpg
         《盘陀寺重刊碑记》:供图:董伟
       碑文摘要:
       “大唐贞元十四岁(797)戊寅朝议,即□太子左贤善大夫前殿中尉史从侄马宇撰,高平徐清书。宋元佑丁卯二月八日,住持僧古,重刊流览前记,此地肇选之原委者,
□□□唐暨今千有余年,唯此寺载入《四川通志》,其地为积翠岩焉……
       既自明季燹,梁栋罄烬,御牍无存,唯石壁峭然,千古弗坠,虽空余佛像,瞻仰犹新。游览者……三叹不置焉。
       我朝定鼎以来,有下院凤朝寺僧德惠者,与徒孙真美于西岩左重修旧寺,并彩绘以及石龛,古迹炳遗至今,籍归凤朝寺管理为上院焉。惜乎衣钵无传,历久渐废,有分派曰代侄徒孙仲、忍,此迹终湮,即经理下院寺焉。”
〔大意〕
       下院《凤朝寺》的寺僧德惠 和 徒孙真美,在复建《金龟凤朝寺》的同时复建《盘陀寺》,所以原本上院的《盘陀寺》成为被《凤朝寺》管理的下院。
       清雍正六年,赴邛州清丈田亩的马维翰 在《登使院阁感怀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韵.之六》诗中说:“盘陀还起古今愁。”
       全诗
       直从楚尾忆吴头,文笔参差写素秋。蒲顿将分夷汉域,盘陀还起古今愁。
       自趋画省厅间阁,永诀晴湾海上鸥。凤义平生倚惆怅,几曾梦隐过刀州。
       自注:“丕光、元文相继长逝,纬旅一集好友略尽矣。”
       〔大意〕
       深谙邛州历史的马维翰说,南朝萧梁时期,为了抵御返回故里的邛都国人,将临邛郡治所迁到今回龙镇的蒲口顿。唐代时却将临溪县(今西来镇)划为“行巂州”四十三年,接纳云南南昭国造反后产生的邛人难民。
       又说
       唐贞元十四年(797)所建《盘陀寺》原本为管理《凤朝寺》的上院,当清初复建《金龟凤朝寺》后,《盘陀寺》成为被《金龟凤朝寺》管理的下院。从而勾起诗人的乡愁,感慨人生苦短,世事变化无常。
       〔考辨〕
       《汉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
       《蒲江文博》说:唐天宝末年(756)、大历四年(769)以及太和四年(830)战乱时,三度在南北朝西魏始建的临溪县城—即今蒲江县西来镇设置“行嶲州”共四十三年,太和六年(832)又移嶲州治所于台登城—即今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马维翰:(1693—1740)浙江海盐人,康熙六十年(1722)进士。雍正元年(1723)  授吏部主事,转员外郎,考选陕西道御史。雍正六年(1728)命赴四川清丈田亩。
       清丈田亩: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六》:“成给事中在省中无他建白,惟请遣官清丈蜀省田,增加赋税。”

       下节提示:《金龟凤朝寺》布局
                                                                                           2025/10/5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始鹤山书院考辨(连载之五)
凡丁

       〈根据之五〉
       《金龟凤朝寺》布局
       金龟山势为南北走向缓坡,殿宇依山势坡度从南至北呈梯级而建,共分八个层台,除两侧配殿和云房而外,东边还有一座四周围墙的《翠屏书院》。
       第一层台有一道五开间的木头牌坊,牌坊前立有一根寺庙标识的石头桅杆,桅杆前一块巨石镌刻《金龟凤朝寺》庙名,应为唐代《凤朝寺》山门之处。
       按照清代惯例,大型庙宇前皆建有一座戏台,供庙会或乡村庆典时聘请的戏班演出。该戏台建在高孝璹石墓之封土堆上,与镌刻《金龟凤朝寺》巨石之间的空坝约1000平米,能容纳上千观众。
            1760049475082.jpg
       石墓前香炉田之上即清代戏台位置  拍摄:陈善兵
       第二层台为关羽殿,又称正殿。中间为关羽坐像,左侧有关兴站立,右侧有周仓伺从。殿东有门道通往《翠屏书院》
       第三层台为《城隍殿》,俗称十殿,泥塑城隍和阴曹地府的阎王、判官像;
       第四层台为《东岳殿》,共三层楼式建筑,底层泥塑高约一丈的东岳神像,二层供道士颂经,三层为〈凌霄殿〉、供奉道家鼻祖元始天尊(即太上老君)木雕神像。
       《东岳殿》东边即《子母宮》俗称“童子殿”;
       第五层台为《大雄宝殿》,俗称“罗汉堂”,泥塑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
       第六层台为《观音殿》,泥塑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
       第七台层为《弥勒佛殿》,共三层楼式建筑,底层泥塑大肚弥勒佛像,任信众摩挲,据说小孩子摩后肚子不痛,俗称:摩光殿。第二层供和尚颂经,第三层为〈藏经楼〉:
       第八台层为《望乡台》,三层木结构的楼式建筑,总高度超过20米。第一层供奉太阳神,为木雕站像,头戴太阳冠,有背光,高约一丈,两旁是四大天王木雕像;第二层为经堂;第三         层为阴间人望乡、思乡的地方,游人禁止进入。
       太阳神:指羲和。《山海经》载:“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渊。”
       〔大意〕羲和国中有一个女子名叫羲和,是上古时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
太阳神生日: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
            1759792606326.jpg
    (网络图片)
       第二层台至第七层台之间的东半边为《翠屏书院》范围。书院内有一座孔子塑像和两个字库。
       〔按〕
       民国十七年(1929),曾光爔为母丁忧期间,因祖墓在金龟山的“洋槐树”地方,于是召集 林贵庭 等人,在《金龟凤朝寺》中的《翠屏书院》讲学。二十世纪川中军政要员如张志和、段班级、张代芳、杨家楨、罗泽洲,周进吾、杨听阶、张开阳等皆为其门生。
       而
       曾光爔不可能不知道明正德十三年(1518)时,金龟山的《鹤山书院》迁到新筑临邛城后改称“鹤山书台”。又当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牧赵介石将“鹤山书台”(非幽居寺内魏了翁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台”)迁建于《鹤林寺》后面北宋常安明的“读书之庵”之处后,金龟山《鹤山书院》改称《翠屏书院》这一史实。
       曾光爔何等样人?
       曾光爔:字礼蕃,邛崃县西街人。清光绪二十九年会试二甲第十八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钦点刑部主事。历湖南福安知县、武冈知州、四川盐源知县,成都《尊经书院》最后一位山长。又在为父丁忧期间任邛崃《鹤山书院》山长。

       曾光爔祖墓地名洋槐树的来历
       洋槐树 即 刺槐。落叶乔木,原产地美国,17世纪引入欧洲,18世纪末从欧洲引入中国。因由西洋引进,故百姓称之为“洋槐”,其叶柄上有刺,又叫刺槐。对气候条件适应能力强,既喜干燥、凉爽气候,又耐干旱、贫瘠。
            1760050200686.jpg
       《洋槐树》 (网络图片)

       为什么《金龟凤朝寺》山门开在《翠屏书院》一侧
       按照常理
       《凤朝寺》的山门,应当开在南面的山头—即第一层台的那一道五开间的木头牌坊处,或者古戏台下的地方才对。
       然而
       明清两朝复建的《凤朝寺》山门却开在东侧山腰,一进山门即《翠屏书院》显然不合常理,如今,山门前两个残破石狮尚在。
       究其原因
       明初复建《凤朝寺》的寺僧,不会不知道魏了翁初始的《鹤山书院》在此,也不可能不知道金龟山头那座高规格的石墓,是魏了翁的生父—高孝璹之墓!所以一是不得已,二是复建的《凤朝寺》可借《鹤山书院》而扬名!
       假若
       魏了翁生父高孝璹之墓在夹江,而丁忧期间公然跑到邛崃讲学授徒的话,绝对得不到理宗皇帝《鹤山书院》的御题,也就不会发生如:2023年第6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汤洪、张以品 著文所说的:“鹤山书院由蒲江迁至邛崃威显庙”而“滋生480余年的讹误之流”之争了!
       〔按〕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魏了翁生父 高孝璹 卒后被朝廷追赠为:纯父大夫公。享受公侯伯子男五爵位中最高级别的最高葬制。
       而现存金龟山头的高等级石墓,符合南宋时期五爵位中的最高葬制,恰能证明此即高孝璹之墓。虽然该石墓的石门和墓碑等构件,已于1950年拆卸修建看守所了,又虽然此墓在民国时期便被盗一空。
       2004版《临邛镇志》载:“凤巢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庙宇规模较大,解放初期的四大任务时,庙里的建筑多拆去修看守所。”
       〔按〕
       2017年11月,笔者第四次踏访金龟山,获知金龟山头有一座四道红砂石门的墓室,长宽各约10米,高约2.5米。四壁和顶部皆用长约4米、宽约0.7米、厚约0.2米的红砂石条构筑,上面夯筑黄土,清代复建《凤朝寺》时,在封土堆上建戏台一座,民国后期戏台下出现盗洞。
       墓室约呈“茴”字型结构,每道回廊都有石门,室内皆安放石桌、石凳。
       1950年“四大任务”(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期间,执勤的儿童团长汪玉林 和 汪玉明、唐贵树等五十多名儿童团员,分批次手捧蜡烛从门洞口深入到第七重门,见一具木棺用铁链悬于室顶,众皆大惊而退出,后来将门洞回填。
       石墓前如今尚有一块半圆形的土地,面积约1分,历史地名:香炉田。
       〔分析〕
       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的《凤朝寺》,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的“会昌佛乱”中被毁后,到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已荒废约400年,又因北处依山傍水,所以,魏了翁把现今称的金龟山叫做“枕山”,并将生父之墓安葬于枕山山头,同时在枕山上筑室守墓,还利用枕山之后唐代烽火台哨所藏书十万卷,一边守制,一边开门授徒。
       当
       南宋绍定五年(1232),理宗皇帝御书《鹤山书院》以赐后,魏了翁于端平三年(1236)在苏州第宅作《跋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跋文,之后,邛崃白鹤岗的“讲习之所”,方才正式称为《鹤山书院》即“初始的鹤山书院”。
       清嘉庆《邛州志》1297p〈魏了翁跋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曰:“臣伏见庐山、嵩山、衡麓、睢阳各有书院……臣生于邛之鄙,自开禧边议不合,去之古白鹤山下筑室聚友终身焉。两朝圣明,照知臣心,讫荷眷怜,致位通显。兹又蒙陛下申锡宝翰,賁耀林庐……顾臣薰心患难,旧读荒野,大惧无以称塞隆旨,其自今乞身,得请将归老鹤山之麓……以求初心,以毋忘君师训迪之意!”
       〔大意〕晚年的魏了翁说,他生于邛州边远的地方—夹江县,因为看见江西庐山、北岳嵩山、南岳衡山等处山麓皆有书院,于是也想在青少年时期求学的邛崃白鹤山《幽居寺》附近建一处书院。如今陛下洞察臣心,三年前还御书《鹤山书院》四字赐给我,现因我身体欠佳,请求陛下恩准我归老邛崃白鹤山麓,并且不忘当时建《鹤山书院》的初心!
       次年(1237)魏了翁卒。
       到明弘治丙辰年(1496)复建《金龟凤朝寺》时,不得不将山门开在《鹤山书院》的侧面,从而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明代川西地方著名寺院。
       所以
       清初恢复的《金龟凤朝寺》不仅有《翠屏书院》师生,还有寺庙和道观中的男僧、女尼、道士、道姑皆同门进出。殁后都安葬在积翠岩下的“和尚坟茔”中,据说中心一座开山祖师墓有康熙御题碑。由于古松、古柏森森成为华南虎栖息之地。1958年,整个和尚坟茔被开垦种植庄稼。

       说明
       1、曾光爔讲学《翠屏书院》情节由张平轼、唐文栋提供;
       2、出土《翠屏书院讲学碑》情形由王正才提供,2000年前后,村民王正环(已故)在金龟山上建房挖地基时,掘出曾光燨撰题《翠屏书院碑记》石碑(下落不明)。情节由其兄王正才提供。
       王正才:家住金龟山下,退休职工。他只记得碑上有曾光爔召集 林贵庭 等十余名文化名土在《翠屏书院》办学情形。
       3、《金龟凤朝寺》和 石墓布局,由汪玉林和唐在全提供。
       汪玉林:唐沟村民,职业道士。1950年任儿童团长,2017年笔者登门拜访时获知。
       唐在全:唐沟村民,2017年笔者调查《金龟凤朝寺》时在金龟山上路遇,他当时80岁。
       (详见〈根据之四〉魏了翁生父—高孝璹之墓在金龟山头)

       关于《金龟凤朝寺》会期
       当地村民普遍讲:
       每年正月初八至初十为《金龟凤朝寺》的庙会期,届时周边的蒲江、彭山、眉山、丹稜、洪雅、名山、大邑、崇州、新津、温江、双流、彭山,乃至成都、青白江、郫县、彭县、什邡等地的信众以及客商皆纷纷赶往,顿时,金龟山下的田地、路边但凡空处皆人山人海,成为各地方名小食、药材、竹编、百货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市场和观赏戏剧杂耍的场所,寺中供应的斋饭摆放达数百桌。
       而在〈圣母殿〉中的“抢童子”活动尤其热闹。
       所以,清康熙时,便有文人墨客游览并以诗词记之。
       (详见〈根据之四〉傅燮诇《青玉案.游金龟山》词等)

       而
       魏了翁当初在庐墓处之南—现今所称的“大柏树”地方,为生父高孝璹建的祠堂—宋代叫“祭魂庄”,魏了翁卒后改做《了翁祠》。
       自从明正德十二年(1517)知州吴祥将《了翁祠》迁建于临邛城善政街口后,次年(1518),继将《鹤山书院》迁至临邛城的《了翁祠》后,魏了翁初建的“祭魂庄”遂改建为《金龟寺》。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046~1050p杨廷仪《鹤山书院碑记》载:“邛有威显庙者,亦曰土主。邛人……耗财蠹俗,习为故事……州守桂林吴君祥下车之初,即欲毁弗祀,今年秋九月,侍御—姑苏(今苏州)卢公 师却 巡按至邛。
       守(吴祥)具以状白:‘邛 旧有魏了翁者,宋臣也。尝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讲明义理之学。理宗皇帝表为鹤山书院,今其遗址尚存。特以违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今欲易之近,夫神,邛之所安也。了翁,邛之所望也。今欲去其所安而不从其所望,难以令民矣。请易之,可乎?’
       侍御(巡按卢师却)曰:‘是吾志也……’于是,委去神像,改前殿为《了翁祠》……建号房二十间,使邛人讲肆其中。堂之前为仪门三间,前为大门,书《鹤山书院》四字于上……鹤山之垠,室则远而荒址蕘薪……正德十三年岁在戊寅季春。”
       〔大意〕明正德十二年(1517),因经过蒙元战乱,魏了翁始建的《鹤山书院》和后人将“祭魂庄”改建的《了翁祠》都长满杂树、杂草而荒芜,而且离明化十七年(1481)新筑的临邛城太远,知州吴祥请示巡按卢师却同意后,两年内相继将《了翁祠》和《鹤山书院》迁到今称的学道街口,使读书人又有了讲习和拜祭之所。
       然后,将初始的《鹤山书院》更名为:翠屏书院。

       《了翁祠》乔迁后话
       1、《了翁祠》 即 《鹤山祠》。
       2、《幽居寺》内的《读书台》乃 魏了翁青少年时期在幽居寺内的读书遗迹:
       3、《金龟凤朝寺》内的《鹤山书台》是 魏了翁在金龟山讲学的遗迹,当魏了翁56岁时,理宗皇帝御书《鹤山书院》四字以赠时起,才有《鹤山书院》和《鹤山书台》的正式说法。魏了翁从此始号:鹤山先生。
       唯因此,“读书台”与“鹤山书台”有本质上的区别,研读者切忌混为一谈。
       又
       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牧赵介石将金龟山之“鹤山书台”迁到《鹤林寺》后面北宋常安民的《读书之庵》后,继将善政街口的《了翁祠》迁于此,名义上是说“神不两栖”,实际上是当时善政街口的《了翁祠》和《鹤山书院》已经规划修建督学道、试馆、校士馆等,一系列“邛州考棚”的配套设施了。
       清康熙《邛州志.公署》49p:“明万历间(1573年)知州牛大纬改建试馆、后因兵毁,至国朝康熙九年(1670),大邑知县李德耀署邛州事,仍修《鹤山祠》三间,主祀鹤山先生。”
       再
       清嘉庆《邛州志》288p:“鹤林寺……有旧白鹤书台,乃魏文靖公读书处。”
       同p:“幽居寺……有新白鹤书台,亦魏文靖公读书处。”
       至于《了翁祠》或《鹤山祠》,凡有《鹤山书院》和《白鹤书台》或《鹤山书台》的地方都有!

       梳理其时代背景
       1、《鹤林寺》的“旧鹤山书台”系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 汪中 将金龟山的《鹤山书台》迁建于此。
       因为当时已在金龟山复建《金龟凤朝寺》了,只能将初始《鹤山书院》保留,故而将金龟山的“旧鹤山书台”迁建于《幽居寺》内。
       2、正德十三年(1518),当“初始鹤山书院”迁建于临邛城后,将“初始鹤山书院”更名为《翠屏书院》。
       3、《幽居寺》的“新白鹤书台”系明隆庆壬申年(1572)知州赵介石将所建,有州判王圻的《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为证。
       王圻《重修魏了翁读书台记》(摘要)
       “工始于壬申岁(1572),不一月而告成,或曰:‘神不两栖,迹必寻旧故台’,新台无作焉。是役也,主之者太守赵介石君也,同游于斯而相与赞成之者,赵君、胡培斋君、盛心所君;董其事者,僧正如常、有直也。(因为)白鹤山乃邛西之胜景,而魏了翁读书台,又鹤山所重,传为胜事。骚人志士之履斯境也,以故台欲至其处。”
       4、清康熙二十三年,邛州知州 戚延裔 新修《邛州志》时,将新旧两座“鹤山书台”都归入白鹤山中。

       民国八年(1919),宁缃主修民国《邛崃县志》时,将上述混乱记载厘清并纠正如下: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读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商(示旁)撰文、郡人刘源书。石刻竖在台右;
       常谏议(安民读书)台,在州西白鹤山鹤林寺。肖像泥塑,系是长髯,高山冠,与介导红袍而又盖玄端,手执如意,宋无此制。从前(常安民)书台肖像系是台谏议服。
       而误为魏文靖者,由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判王圻一诗一记也。按王圻字元翰,上海人……清初戚延裔修(邛州)志时,遂两归鹤山,而存疑也!”
       (详见宁缃《幽居寺访鹤山书台拜文靖公遗像》诗考

       〔笔者〕
       以上一系列莫衷一是的混淆记载,亦忠实纪录下邛崃历代战乱和时代变迁造成“魏了翁始建鹤山书院”和后人所建《了翁祠》之颠沛流离历史!
       当然,也不能否认历代邛州州官对魏了翁的尊崇和敬爱之意,他们所做一切都是为了传承魏了翁文化!
       而
       现代人读史是否全面,是否经过认真分析、思考、调查、研究,之后再下“是与非”的结论?

       关于“祭魂庄”
       按
       魏了翁为生父修建的“祭魂庄”(即祠堂),先后改建为《了翁祠》和《金龟寺》,历代祭祀不断而香火旺盛。
       1970年,《金龟寺》被西河乡政府拆除用于修建提灌站后,庙址上仅存一棵古柏,据说是魏了翁当年手栽。
       如今“祭魂庄”和“大柏树”之古地名同时并存,而叫得特别响亮的即:大柏树。
       据当地人说
       那棵大柏树已经八、九百年了,因为此树在军事地图上有标记,加上围绕此棵柏树发生过几桩神奇未解的事件(因为不属于主题从略),故而侥幸存活至今,由于过去部队年年派人检查此树的存活状况,故告知村民其树龄。
       (此段引自凡丁民间调查之《邛崃地名历史集.下》)
            1dd986f0002871bc67042baf3b3363a.png
       《祭魂庄处的大柏树》凡丁 手机拍摄于2017年

       下节提示:魏了翁《云吟山》石碑下落
                                                                                                  2025/10/10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