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后的反思
李旭葵
一年一度盼望的隆重热闹“教师节”,每一次都是在节前的轰轰烈烈,鲜花和掌声里开场,开会和慰问的兴奋激动中渡过,最后又在节后冷冷清清地退场。仿佛就像是一场梦,按部就班地走完了例行公事的规范化活动程序后,又渐渐地冷落下来被淡忘了。
在世上,沒有吃过黄连的人,就不知道黄连的味道。沒有当过老师的人,根本不知道老师的苦衷,就体会不到当教师的感觉。沒有当过老师的领导,也就不知道教师节中老师们的想法。
我在1963年的9月高中毕业,因当年美术学院不招生,爱好美术的我,听从老师的话,放弃了高考,进入社会。为了生存,曾被推荐到邛崃县城东街小学走上了三尺讲台,当过几个月的老师。后来被县上一个部门看上我善写绘画的特长,便离开学校而走进了机关大门,从此端上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正因为曾经当过几个月的老师,因此对老师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觉。对一年一度的热闹喧哗吵嚷的教师节,心里油然而生地有一种羨慕而苦涩滋味。
教师不仅有教师节而且还有两个多月的寒暑假,但是在社会上,如果对教师和公务员这两种职业进行选择,为什么人们却削尖脑袋拼命要去选公务员呢?
教师和医生,自古以来,属于最神圣的两个职业而受到社会的尊崇。
教师,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使人类文明代代相传。医生,救死扶伤,让人类生命延续繁衍。
教师的先祖是孔子,后来历代被尊崇为圣人,在全国的州县都要专门修建文庙塑像供奉,还在民间的人户家里神龛上都要被列入“天地君亲师”,焚香叩拜。
“教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也称为“师氏”,简称“师”。不过西周时的这个“师”,主要是指军队的教官,服务对象也仅仅限于军队之中,是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
西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后来,人们逐渐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使其成为对教育者的通用尊称。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逐渐发展了起来,而“教”是传授知识的手段,于是人们逐渐便把“教”和“师”结合起来,“教师”这一称谓也就专指传授知识的人。
到了明清以后,教师一般被称为“先生”。开始先生,是对教书的老师称谓,也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的特定称谓。(如你先生、我先生)。后来旧时对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也称先生。随着时代变迁,先生意义也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后来,先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还有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有文化和地位的女士,也被人们尊称为先生。
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是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新学堂的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教师从事的教书育人神圣职业,在社会上受人尊敬,就有了园丁最质朴无华的尊称。蜡烛,也是对教师最温馨动人的称谓。慈母,是对教师最真情感人的爱称。春蚕,则是对教师最纯挚的称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职业历史地位的最高肯定和最富哲理的称谓。还有人梯、孺子牛,更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在各个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对教师的称呼都不同。教师又叫先生,是最历史悠久的尊称。后来又有教书匠最通俗、范围最广的称呼。在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对教师最流行的称呼,叫教员。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的文庙被彻底毀了,连教育的祖师爷孔子孔老二也被批倒批臭,更不用说孔子的徒子徒孙教师,都被划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范畴,称为“臭老九”,被关入“牛棚”,惨遭摧残迫害。
由于教师神圣职业的作用,确定了在社会上的地位。虽然中国古代没有正式设立“教师节”,但尊师重教的传统源远流长。孔子诞辰在古代历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尊师的仪式越来越隆重,堪比现代“教师节”。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就连皇帝也要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恭恭敬敬地去焚香祭拜孔庙。
1931年,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人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共同发表了《教师节宣言》,要求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正式提出的教师节。到了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才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还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是在当时却未能在全国推行。但是对于教育,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曾专门下文,规定乡、镇小学校长兼副乡、镇长,并由县长下文任命。县中学的校长,都由省政府省长任命。直到了建国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有的高中学校长仍然由省政府省长下文任命。学校教师的工资、政治待遇,普遍都比机关行政单位人员高。在当时,一个小学教师每个月的薪水工资,竟还能养活全家。
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曾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作为我国教师节。但是后来由于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教师被划入小资产阶级的范畴的原因,属于被无产阶级改造的对象,因此教师节实际上从未实施过。直到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教师头上小资产阶级“臭老九”的帽子被摘了,被重新列入到劳动阶级。在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才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设立教师节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的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人尊重、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有利于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
记得在1985年的9月10日,是从1949年以来的第一个教师节,因此显得格外重视和隆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层层专门下文件,把“教师节”活动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具体部署安排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因此,上行下效,从中央国务院,到省、市、县和乡镇都很重视,单位部门和企业都与所在地的学校进行对口具体挂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节”活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还层层大张旗鼓地召开隆重教师表彰会、教师座谈会、上门慰问。当时的教师节日子,教师们的确是个个扬眉吐气,昂首挺胸,喜气洋洋,高兴欲狂,真正地体会到了被社会尊重地位的滋味,尝到了教师节带来的甜头味道,得到了教师节所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待遇实惠。
后来,周而复始,对于教师节,人们开始厌倦而逐渐淡化了,成了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的形式化,按部就班地走完程序。在那一天,教师会听到歌颂的语言,会看见眩目的赞美标语口号,会享受一天的休假,退休教师有的还可以团聚免费享受一次美餐。
教育本身是薪火传承,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栋梁。教师是从事授业、传道、解惑的崇高神圣的职业。后来,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教育实行产业化,学校不再是培养合格人材为自的,经济挂勾,以赚钱为目的。盲目无计划的扩招建校,把老师当工具,把学生当成了摇钱树。是以高考分数定乾坤。高价贵族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私人学校如雨后春笋,蜂拥而来。不平等、不公平的教育,把本来平等的学生和老师分成三六九等。应试教育把学生分成了尖子班、英才班、实验班、示范班。学校也分为全国、省、市重点学校,老师的待遇存在悬殊,严重地挫伤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大门向钱开,有才无钱休进来。神圣的知识殿堂学校,纯洁干净的校园遭到了严重污染。高尚的教师神圣职业也被铜臭腐蚀,在社会上曾经有过的地位也跌落了。如果世界上的诺贝尔奖,是采取我们高考的办法以分数来定夺,可以保证我们会包揽全部诺贝尔奖,成为诺贝尔大国。
曾经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教师是人们最羡慕的职业。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把教师划为“臭老九”而遭受惨不忍睹的迫害的流毒尚未肃清。令人羡慕的国有企业职工铁饭碗被砸烂下岗了,国家机关的人员成了有权有势还有钱的公务员,成为社会令人羡慕而追求梦想的职业。这就是今天,人们宁愿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机会,都要拼命地朝公务员里钻,而不会选择被称为神圣职业的教师。因为当了公务员,旱涝保收的金版碗,就会出人头地,有职有权,还有升官发财的机会。老师也只有站在三尺讲堂教书的命,一辈子当教书匠而到退休,在人生的旅途上一直走到黑。
教师的地位都是这样跌落,被贬值,不再有当年的含金量,那“教师节”当然也就随之不再轰轰烈烈热闹了。
不忘初心,教育兴国,复兴中华,这不是一句空话,是应该落到实处,教师节不再是表面光鲜的形式,不再让教师寒心。这时,想起了在民国时期的三十年代,曾任西康省政府主席、24军军长刘文辉的一句名言:“如果哪个县长的政府房子修来比学校好,老子就枪毙他!”一个地方军阀竞能会说出这样的话,而且他也是这样做的,这不得不让人汗颜羞愧。
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拼命去争夺公务员职位,而是以争当教师为荣,这样的教师节才会真正地有意义,教师们才会喜气洋洋,才会过得真正的有滋有味,不再会有人说的是“光屁股坐花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