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33|评论: 0

[原创] 电影教你玩经济与金融

[复制链接]


好的电影,台词不只是剧情的点缀,更是编剧和导演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深入思考。今天接着前面关于搞懂经济的文章,通过10部美国电影来看美国人是如何对待经济与金融的,顺便给我们自己的生活、工作提个醒。

1. 贪婪,用更好的词来说,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管用。

1980年代,里根政府推行“自由市场”政策,对金融领域监管宽松,恶意收购、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在当时的华尔街屡见不鲜。

《华尔街》(1987)中,股市大亨戈登·盖柯在股东大会喊出的这句话,道破了资本的底层逻辑。

对金钱的渴望、对成功的追求,确实能驱动企业创新、倒逼个体奋进。在美国人眼中,这种贪婪并非贬义,而是市场经济的“燃料”。

但电影更多的是反讽,因为盖柯正是贪婪过界的反面教材。贪婪在基本合理时,或可成为动力,可一旦突破法律与良心的底线,为钱不择手段,终将被资本反噬。

2. 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守护你的梦想。

《当幸福来敲门》(2006)中,威尔·史密斯饰演的克里斯·加德纳,曾深陷绝境。推销员事业崩盘濒临破产,住过地铁站厕所,每日争抢收容所床位,连温饱都成问题,但他执意考取股票经纪人,誓要“逆天改命”。他对儿子说的这句话,实则是自己濒临崩溃时的自我救赎。

在美国价值观里,钱并不一定是终极目标,而是实现梦想的工具。他们信奉的美国梦,并非生来富有,而是“无论出身多差,敢拼敢坚持就能改变命运”。克里斯即便身无分文,仍靠金融知识铺路逆袭,印证了另一个信念,即“钱会耗尽,但能力与信念不会,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现实生活中,别紧盯钱本身,应聚焦赚钱的能力与要实现的目标。坚守梦想的韧性,比一时的贫富更能带你走出困境。

3.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叫泡沫?因为它们最终都会破裂。

2008年次贷危机前,全球沉浸在“房地产永远涨”的狂欢中,人们像争抢热门理财产品般疯狂涌入楼市;但电影《大空头》(2015)中的马克·鲍姆等人却逆向而行。他们深入调查后发现,房贷衍生品实为“定时炸弹”,果断选择“做空市场”,赌泡沫破裂。

这段剧情给所有投资者敲响警钟,别迷信“市场永远理性”,人群扎堆时极易陷于集体盲从,人人看涨便催生泡沫;可再大的泡沫,终究逃不过价值规律,该破时必然破裂。

电影特意让玛格特·罗比以通俗方式解读“CDO(房贷衍生品)”,正是想点明一点,那些看似高大上的金融产品,本质是“风险包装”,切勿盲目跟风。

投资的关键是独立判断,别被市场热度冲昏头脑。弄清资产真实价值,才不会在泡沫破裂时沦为“接盘侠”。

4. 一百万美元不酷。你知道什么酷吗?十亿美元。

《社交网络》(2010)里,肖恩·帕克对扎克伯格说这句话时,硅谷早已脱离“小富即安”的阶段。搞家小公司赚几百万“不够酷”,真正的“酷”是把公司做大、做到垄断,用风险投资“烧用户”,靠用户规模垄断市场,最终实现从“百万”到“十亿”的跨越。这是当时科技创业的主流逻辑。

但台词背后藏着残酷现实。扎克伯格为把公司做大,不惜稀释好友爱德华多的股份,轻易就舍弃了友谊。硅谷的核心规则就是这个样,增长优先于一切,有时甚至要牺牲道德与情感。

读懂互联网与科技行业的“规模为王”,更要想清楚,为了财富,你愿意放弃什么?

5. 游戏规则就是把客户口袋里的钱装进你的口袋。

《华尔街之狼》(2013)主角乔丹·贝尔福特是一个典型的“股票骗子”,专门兜售无人问津的垃圾股,还培训员工用“买股能暴富”的谎言欺骗普通人。他口中的游戏规则,直白揭露了“金融欺诈”的本质,当赚钱成为唯一目标,客户利益便无足轻重。

他能得手,并非能力出众,而是精准拿捏了人的贪念。谁想快速暴富,他便用这话设下陷阱。但电影结局给出警示:乔丹最终锒铛入狱,印证了“靠欺骗赚的钱,早晚要加倍偿还”。

6. 未来不是承诺,而是一场赌局。低买高卖。恐惧,那是别人的问题。

《颠倒乾坤》(1983)中,两位富豪以“环境决定命运”打赌,互换了街头骗子与精英交易员的身份。结果,精英交易员路易斯道出投资真相,投资是“基于判断的赌局”,关键一招在于能“低买高卖”,更能扛住“恐惧”。

我们自己或身边的炒股者,跌时恐惧不敢买,涨时贪婪不愿卖,最终错失机会。真正高明的投资者,从不受他人的恐惧与贪婪干扰,只紧盯“市场规律”。

投资靠的是“懂规律、反人性”,要沉住气,别被恐惧与贪婪裹挟。该买时不犹豫,该卖时不贪心,这份定力比本金更重要。

7. A-B-C原则:A是永远,B是保持,C是成交。永远在成交。

《拜金一族》(1992)里,布莱克对着业绩惨淡的房产销售喊出的这句话,撕开了销售行业的残酷真相,不成交就没收入、会被淘汰。

永远在成交不是话术,而是活下去的根本;即便被客户拒绝,也要琢磨下一次如何成功。

电影中悲剧的一面,演义了部分销售为成交隐瞒房屋缺陷,欺骗客户买烂房,丧失了良心。这是在提醒我们,想成交没错,但不能丢了底线。骗客户一次,便会永远失去信任。长期生意靠的是信任,而非忽悠,别为一时利益堵死前路。

8. 我们不是卖给想买的人,而是卖给能付钱的人。

2008年金融危机前夜,某投行发现手中的次贷衍生品即将崩盘,《商海通牒》(2011)中的高管连夜决定“甩锅”,不管客户是否需要,只要有实力接盘,就将这颗“炸弹”卖出。

这句话,道出了华尔街的冷酷真相,玩儿金融不只要满足需求,还要会转移风险;即便本身是垃圾,只要有人能接,就能包装成宝贝。

这便是金融圈的利己主义,在资本面前,社会责任无足轻重,活着才是第一要务。

我们面对复杂金融产品,别只听收益多高,要多问“风险在转移给谁?我是不是在替人扛雷?”,别稀里糊涂成了“接盘侠”。

9. 金融行业背弃了社会,腐蚀了我们的政治体系,将全球经济拖入危机。

《监守自盗》(2010)这部纪录片毫不避讳地揭露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病根”,金融机构花钱游说国会放松监管;找经济学家站台,宣称产品无风险;政府官员离职后便进入金融公司,形成“旋转门”,官商勾结最终坑害整个社会。

金融的本质应是服务社会,帮企业融资、帮普通人理财,却沦为收割平民的工具。资本不能无监管运行,一旦失去约束,便可能将经济拖入深渊。

别觉得金融离自己远,它直接关系到你的工资、房贷与存款。要时刻关注并警惕资本与权力勾结,因为最终吃亏的永远是普通人。

10. 世界上到处都是傻瓜。你只需要找到他们。

《猫鼠游戏》(2002)中的弗兰克能骗走数百万美元,靠的不一定是智商超群,更多的是精准利用了人的弱点。银行职员因他穿飞行员制服便轻信支票;航空公司因他看似精英便不查身份,这些人不是“傻”,而是太信表象。

电影的反转颇具深意,弗兰克最终被FBI招募,用自己的骗术帮助抓捕骗子。这正是美国人的“实用主义”,人性的弱点既可用于犯罪,也可用于防犯罪,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无论赚钱还是生活,警惕都是最好的护身符。别信权威表象,别贪快速成功,遇事多琢磨,才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傻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