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理直气壮回应炸山“升龙”:“手续合规生态未受影响”,网友:既如此,让他每年都来炸一次
[color=rgba(0, 0, 0, 0.3
谢歌说事
9 月 19 日,西藏江孜县热龙乡地区,蔡国强与始祖鸟公司联名合作在喜马拉雅山脉炸山“升龙”,构筑了一副太平盛世图景。但舆论则认为,喜马拉雅山,高度5500米高空,蔡国强的喜马拉雅炸山,不是艺术,而是一个谄媚者与当地联袂搭建的狼狈戏台,“炸山大作”被包装成“向艺术史宣告存在”的文化糟粕,艺术烟花点燃的,除了“合法破坏”的引线,还有喜马拉雅山5500米高空的生态傲慢。
炸山“升龙”事件引发争议,当地环保审批部门面对媒体,理直气壮:“手续合规,生态未受影响”。回应不仅没平息质疑,反而像给公众喂了颗定心丸,一颗裹着荒唐的定心丸。 蹊跷的是,相关信息显示,“当地政府此前开过多次会议”。意思就是说,他们研究了多次,最后确定了允许蔡国强炸山“升龙”。
江孜县政府给我们科普的是:“手续合规,生态不会受到影响。”是这个意思吧?那么,如官方所言,炸山对生态毫无损伤,那不妨顺水推舟:让蔡国强每年每个节日都来炸一次,反正“没影响”,既能成全蔡大师的“艺术”,又能给江孜县当地添点“节日氛围”,何乐而不为?
“炸山合规”?就连这都被江孜县回答的如此理直气壮。可稍有常识的人都该明白,“手续合规”不等于生态无害,更不等于行为合理。环保审批的初衷,或许是为生态筑起一道防线,而非给破坏行为盖合法印章。但审批部门手握的是权力,是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而不是成为某些“特殊项目”开绿灯的工具。
西藏的生态有多脆弱?高寒地区的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经不起半点折腾。一棵草的恢复可能要数年,一片土壤的稳定可能要数十年,这些岂是一张“合规手续”能掩盖的?如今轻飘飘一句“生态未受影响”,不知是审批前没做实地调研,还是调研时只盯着手续,却忘了“生态”二字的分量?
这些年,“合法不合理”的戏码,在环保领域并非首次上演。有的工程拿着“合规批文”填湖造地,有的企业顶着“合法手续”排放污水,最后都以“手续没问题”搪塞公众。这些事件的共性,都是把“审批合规”当成了挡箭牌,把环保监管异化成了形式主义,似乎只要手续齐备了,管它实际生态后果如何,只要流程走到了,管它是不是违背了环保的初衷。日喀则市的这次回应,不过是又一次重复了这种荒唐:仿佛只要盖了章、签了字,炸山就从可能破坏生态变成了绝对安全无害。
“不合理审批”的背后,藏着的是监管缺位与责任空转。审批部门在落笔签字前,是否真的去炸山现场看过?是否评估过爆破对周边土壤结构、植被根系、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是否征求过当地居民对“炸山”的意见?若这些环节都省略了,只凭一纸表格、一套流程就认定合规,那这样的审批和走过场有什么区别?更遑论“生态未受影响”的结论,是基于炸后即时观察,还是长期跟踪监测?若只是炸完看了眼“没冒烟、没塌房”就下结论,这样的生态评估,就未免太过敷衍。
环保不是口号,审批不是橡皮图章。公众质疑的不是艺术该不该存在,而是艺术会不会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也不是手续合不合规,而是审批合不合理、监管到不到位。对于这种合法不合理的荒唐事,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批评,更要严惩背后的不合理审批。要查清楚审批流程是否存在漏洞,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失职之责,要让环保审批真正回归保护生态的本质,而不是沦为某些人搞特殊项目的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西藏的雪山草原,不是任何人随意挥洒“艺术”的画布,更不是环保审批“走过场”的试验场。若连“炸山”都能被轻飘飘定义为“生态无害”,那我们口中的绿水青山,迟早会在一次次“合规”的破坏中,变成秃山恶水。严惩不合理审批,堵住监管漏洞,才是给生态给公众给子孙后代的交代,别让“手续合规”,成为环保部门自欺欺人的挡箭牌。
关注“谢歌说事”,看热点新闻事件,给你不一样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