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大地的馈赠
秋分日,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我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片金黄的海洋,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稻穗低垂,像害羞的少女;谷粒饱满,似大地的珍珠。远处传来收割机的轰鸣,近处可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这景象,正是秋分时节最动人的画卷。
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时节,父亲总会带着我下田。他粗糙的大手握着镰刀,在稻秆间熟练地挥动。我则跟在后面,捡拾散落的稻穗。那时只觉得腰酸背痛,不明白为何要如此辛苦。如今才懂得,每一粒米都浸透着汗水,每一份收获都值得感恩。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观察自然之细致入微,令人叹服。雷声渐息,虫儿筑巢,河水浅流,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在诉说着季节的更替。站在田边,我仿佛能听见大地在轻声低语,感受到万物遵循的古老节奏。
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与自然对话的智慧。村里的老农们,不用看日历,单凭阳光的角度、风的气息,就能准确判断播种的时机。他们懂得,顺应天时,才能获得大地的馈赠。
秋分时节的农事,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收割晚稻要趁晴天,播种小麦需抢墒情。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农民们早已在田间劳作。他们的身影在朝阳下拉得老长,汗水滴落在泥土里,转眼就不见了踪影。
村里的张伯是种田的好手。他告诉我,秋分前后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一场秋雨一场寒,若遇连阴雨,稻谷可能发芽,小麦难以出苗。说这话时,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忧虑。这些担忧,是对土地的深情,更是对生活的责任。
黄昏时分,我遇见李婶在晒谷场翻动稻谷。金黄的谷粒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像撒了一地的金子。她笑着说:今年收成不错,够吃一年的了。简单的满足,道出了农民最朴实的愿望。这份踏实,是城里人难以体会的。
夜幕降临,村庄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晒谷场上的谷堆还散发着白天的余温。我躺在草地上,望着满天星斗,忽然明白:秋分不仅是节气,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告诉我们,付出与收获、耕耘与回报,永远是天平的两端。
站在秋分的大地上,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敬畏。这片土地孕育了文明,滋养了生命。农民们用双手丈量季节,用汗水浇灌希望。他们的劳作,不仅为了生存,更是在延续一种古老而珍贵的传统。
秋风掠过稻田,掀起层层金浪。这波浪里,有祖先的智慧,有自然的馈赠,更有农人的期盼。秋分时节,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一种与大地和谐共处的智慧。这份智慧,将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
夜深了,村庄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新的劳作又将开始。因为在大地上,永远有播不完的种子,收不完的希望。这就是秋分,这就是生活,简单而永恒。
秋雨中的守望
清晨,我被窗外的雨声唤醒。一场秋雨悄然而至,带来了寒意,也带来了湿润的泥土气息。推开窗,只见远处的田野笼罩在薄雾中,近处的屋檐下,一串串雨滴连成透明的珠帘。这场秋雨,宣告着深秋的来临。
雨中的村庄别有一番韵味。青石板路上积着浅浅的水洼,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农家的屋檐下,挂着红辣椒和金黄的玉米,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更加鲜艳。几个孩子穿着胶鞋,在雨中追逐嬉戏,笑声穿透雨幕,给这个阴冷的早晨带来几分暖意。
田埂上,老王头披着塑料布,正在查看稻田的排水情况。雨水顺着他的皱纹流下,他却浑然不觉。这场雨下得及时,旱情缓解了,但也要防着积水烂根。他自言自语道。身后,他的老黄牛静静地站着,任雨水打湿皮毛,仿佛也在思考着什么。
村里的妇女们可没闲着。她们在廊下忙着剥玉米、晒花生,手指翻飞间,金黄的玉米粒和饱满的花生米堆成了小山。雨声为她们的工作伴奏,说笑声不时响起,讨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来年的打算。
雨中的集市依然热闹。商贩们支起防雨棚,叫卖声此起彼伏。新鲜的秋菜、刚打下的粮食、手工编织的农具,琳琅满目。主妇们精挑细选,为即将到来的冬储备货。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蔬菜和炊烟混合的独特气息,这是乡村最真实的味道。
午后,雨渐渐停了。太阳从云缝中探出头来,将光芒洒在湿漉漉的大地上。农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抢收抢种。收割机在田间轰鸣,翻耕的土地散发出清新的气息。孩子们帮忙搬运粮食,虽然动作笨拙,却格外认真。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灶台上炖着新收的南瓜和红薯,香气弥漫整个村庄。老人们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谈论着这场雨对农作物的影响。他们的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眼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场秋雨,不仅带来了寒意,更带来了希望。它滋润了土地,孕育着来年的丰收。在农民眼中,每一滴雨水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次季节更替都是生活的新开始。他们守望土地,也守望未来。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有播不完的种子,收不完的希望。这就是秋雨中的守望,简单而永恒。
作者简介: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其文学创作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作品散见于《奔流》《散文百家》等50余家报刊,并入选多部经典读本。作为湖北省仙桃市作协会员及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同时担任《文学欣赏》杂志副主编,并获世界华文作家联合会终身理事和终身副主席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