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一家三甲医院新设的“浑身不得劲门诊”挂牌不到5天就被叫停。院方解释称,该门诊因“名称不合规范”而临时取消,后续安排需请示上级主管部门。此事一出,再次将公众视线引向医疗机构门诊命名的规范性问题。
据媒体报道,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医疗机构的门诊命名越来越“放飞自我”,如“不爱上学门诊”“不爱上班门诊”“男题门诊”“生命能量修复门诊”“基因逆龄门诊”等等。有的门诊名模糊、笼统,患者难以判断诊疗范围;有的利用谐音、夸张词汇吸引眼球,暗示疗效,误导就医选择;还有的套用“协和”“华山”等知名医院名号,涉嫌“山寨”,扰乱医疗秩序。这些乱象不仅增加了患者挂号时的困惑,容易导致挂错号,也损害了医疗服务机构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河北这家医院所谓的“浑身不得劲门诊”,尽管由主任医师出诊,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综合调理,但其名称过于口语化和宽泛,既不符合规范要求,也易造成误解。相比之下,江苏南通市中医院近期开设的“亚健康专病门诊”则广受好评。该门诊在命名上严格遵循专业标准,同时在宣传推介中融入“浑身不得劲”等群众常用语,既科学规范,又贴近生活,实现了专业性与便民性的统一。该门诊开设后预约火爆,除传统中老年群体外,还吸引了大量有健康调理需求的年轻人群。
舆论认为,对患者而言,挂号是就医的第一步,门诊名称就是寻找服务的“导航”。清晰、规范的名称能帮助患者快速准确地匹配所需服务;反之,则可能造成时间与金钱的浪费,甚至延误病情。医疗机构应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便民化、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但任何创新都不可逾越专业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