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5日举行的绵阳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余淑蓉通报了今年1-8月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情况。通报显示,绵阳市在规范涉企检查、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实现了执法“力度”与“温度”的平衡。
据通报,绵阳市将规范涉企检查作为今年执法工作的重点,着力为企业减负。通过建立执法检查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对同一企业多领域的检查需求,推行“综合查一次”模式,从源头控制检查频次。除报备计划及上级交办、信访投诉、应急事件等情形外,原则上不批准额外入企检查。同时,严格规范检查流程,要求执法人员亮证执法、聚焦重点、通过智慧系统记录,确保执法透明、可追溯。对于发现的问题,优先采用“说理式执法”,提供合规指导。
在创新监管方面,绵阳市注重提升执法效能与服务温度。通过开展“企业交单、环保接单”专项行动,走访帮扶重点企业,并广泛运用自动监控、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管。1-8月,通过非现场方式发现违法线索44条,立案7件。此外,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符合条件的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不予处罚。截至8月底,共对35起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免罚金额达1763.25万元。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绵阳市对恶意环境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聚焦超标排污、非法处置危废、监测数据造假等重点领域,1-8月共下达处罚决定36件,罚款354.3万元。加强执法联动,移送公安机关刑事犯罪案件4件,均已立案。同时,深化跨区域合作,与遂宁市签订联合执法协议,与自贡市开展联合路检。修订后的《生态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制度》有效调动了公众参与积极性,依托群众举报成功查处了多起隐蔽环境违法案件。
余淑蓉表示,下一步,绵阳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将继续坚持规范与严格并重,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绵阳提供坚实保障。
短评 | 侧重于执法理念的平衡
绵阳环境执法展现出“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其价值不仅在于用重拳守住生态底线,更在于通过“综合查一次”、非现场监管等创新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这种以精准规则代替“一刀切”、以合规指导替代简单处罚的做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的有益探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实打实的法治支撑。(童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