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7|评论: 0

[原创·图文] 藏书与读书

[复制链接]

感谢有您!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5-9-25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藏 书 与 读 书
蒋东平
微信图片_20250925221817_210_437.jpg
       我与书的缘分,或许要从父亲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部队转业,被分到蓬安白云寨林场做出纳。林场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山上,冬天常有雪花落在檐角。那一年,我出生在风雪里。家里并不宽裕,却因为父亲爱看书、买书、藏书,木箱里总有几本“宝贝”。我三四岁时最爱翻他的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认不得字,只顺着画面去跑马放箭、刀光剑影;还有一本1972年出版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高鼻梁、深眼窝的人物第一次把“异域”的面孔推到我面前。后来那本书残缺不全,最终不知所踪。许多年后,我在旧书店又寻回一本,像找回童年的一块拼图,郑重收入书架。


       受父亲影响,我很早养成爱读书、爱藏书的习惯。初中毕业考上中等师范,十八岁进校当老师,从此与书相伴至今。转眼之间,书架上的藏书已过三千。我用手机图书管理软件给它们建了“档案”,像给老朋友做点名册:谁来了、谁常看、谁该重读。


       2015年,我花六百多元在网上购得一套《苏东坡全集》。把书抱回家,那厚重的分量像把一段宋词时代抱回了客厅。却也因此挨了前妻一通数落:“一个教书匠,不舍得买衣服,不敢买车,偏偏舍得买书!”我当时只笑笑,因为我清楚:衣服会旧,车子会换,只有书页上的精神会越穿越贴身。书,是我的精神衣裳,也是路途上的长久旅伴。


        如今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甚至可以说是 AI 时代,但我仍坚信:多读书,尤其读纸质书,能安住心神、滋养气质。这份缓慢的咀嚼与沉静,不会被任何时代替代。


       我的读书有一个小习惯:床头柜上永远摆着几本“当季必读”。最近的几本是《苏轼诗词全鉴》《辛弃疾词赏析》《唐诗三百首》;开始练习写诗填词,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便常在手边。作为摄影人,我也把《摄影大师的智慧》放在最上层。夜深灯下,收拾好一天的忙乱,翻开几页,像给心灵熨衣;清晨醒来,阳光未大,随手再读几页,给精神装一袋新鲜空气。一本一本地读,仿佛在山路上走:有的书是缓坡,适合长走;有的是陡峭台阶,要停一停、喘一喘;还有些是观景台,抬头便是一大片的开阔。


       回望这些年,书不仅是知识与审美,更是我性情的老师。读苏东坡,学会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读辛弃疾,胸中多了几分铁马秋风的豪气;重读《唐诗三百首》,才明白简净与深情可以同在;而在摄影里读书,让我知道“按下快门之前,先按住心”。一本书改变不了命运,但能慢慢改变一个人的目光——先改变看世界的方式,再改变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我一直在想,何为“藏书”?不是把书锁进柜子,而是让书住进生活。它们在客厅、在床头、在背包里,也在心里。何为“读书”?不是完成页码,而是在某个瞬间,被一句话照亮,回头路因此不再黑暗。若说少年时读书为求见识,中年后读书则为守住一颗清明的心。愿我在余下的岁月里,仍可与书同坐,与书同行:富贵也读,清贫也读,忙时偷读,闲时细读。读到最后,愿我也能像那些被我珍藏的页码一样,朴素、耐看、且有温度。


         ——写在“优秀读书人”评选之后:读书不是勋章,是日常;不是目的地,是行路的姿态。
         (2025年9月25日完成于寒舍)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