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清真大寺,位于现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东关大街31号团结一巷口,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0年),是中国伊斯兰教五大主麻清真寺之一(主麻,系阿拉伯语“聚礼”的音译,其仪式包括礼拜、听念“呼图白”和听讲“窝尔兹”等宗教仪式。)。清真大寺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先后两次被毁,于民国年间几次重建、修缮而成现在一进两院的建筑布局,由前三门(大门)、五门、宣礼塔、南北厢楼、礼拜大殿构成了寺院的主要建筑物。东关清真大寺在建设期间,接受广惠寺、佑宁寺藏族、土族同胞的帮助和汉族兄弟捐赠,大殿内的18根大柱为佑宁寺所赠,特别是将藏传佛教甘肃拉卜楞寺和西宁塔尔寺赠送的鎏金宝瓶(经筒)安装于礼拜大殿屋脊和宣礼塔顶,使大殿建筑风格特异,为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中所罕见,又将于佑任先生题写的“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以浮雕置于大寺门楣之上,这些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同时,也表明了河湟地区回、汉、藏、土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共存的历史事实。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还保存有民国时期的《重建西宁大寺碑记》《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两块石碑是青海省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物,碑文不仅记录了东关清真大寺的两次重要修建,还阐述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1982年、1998年的修缮扩建,始终保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清真大寺,为青海省清真寺中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建筑技艺好的古寺之一。近年维修时,又在礼拜大殿外的左右及后面围墙上广置精美浮雕,为清真大寺增添了厚重文化韵味。如今,仿照汉族宫殿修建的正门主楼,中央穹顶上耸立着象征伊斯兰教特征的新月标志,大青砖砌成的正殿墙壁,彩色琉璃瓦屋面,屋脊上藏式宝瓶,使整座大殿显得庄严而肃静;原前三门作为文物予以保留。五门的南北两端高45米的宣礼塔是清真大寺重要的艺术装饰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与主楼呼应而立,给清真寺平添了雄壮的气势。 2013年3月5日,东关清真大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西宁网红旅游打卡地,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