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则新闻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河南一位快递员王师傅,不慎丢失了一位客户李女士的包裹,照价赔偿了536元。但几天后,包裹意外找到了,王师傅便按照李女士给的地址将包裹寄了过去。
王师傅本以为李女士会将之前的赔偿款退回给他,但几天过后,李女士硬是不提及此事。
快递也就赚个辛苦钱,故而王师傅主动提及此事,但李女士却一分钱也不想退还。
本来王师傅完全可以寻求警方的帮助,但他不想将事情闹大,故而找来记者帮助协商。
但在协商过程中,李女士指责王师傅工作失误,说其打电话实为威胁,还给自己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
李女士的倒打一耙王师傅差点一口气没上来。
为了尽快了结此事,王师傅让李女士看着给就行,可即便王师傅姿态摆得再低,李女士依然不依不饶,认为王师傅太计较,和一个小姑娘过不去。
甚至还发难王师傅,说是当爹的人,咋不能理解自家孩子的心情,还哭闹着要叫自己的父亲过来撑腰,说自己才是受害者。
看着李女士的一系列操作,王师傅只觉身心俱疲,最后只能放弃对这536元的返还,只当买个教训了。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爸爸妈妈和我一样,第一反应是愤怒:这明明是不对的,怎么能这样?
但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只是和孩子一起骂一句“这个人太坏了”,那就浪费了一次绝佳的教育机会。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利用这个事件,和孩子深入探讨几个比536元更重要的道理。
和孩子聊聊: 这536元里,藏着对与错的边界
“宝贝,你觉得这个客户做得对吗?为什么?”
这是我问家里孩子的第一个问题。孩子的世界往往比成人更加非黑白,他们的答案通常很直接:“不对,因为那不是他的钱。”
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答案出发,引导孩子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法律上,这叫做“不当得利”。我们可以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解释:捡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得到了不该得的钱要退回,这是法律也是最基本的规则。 广告 请求我方大佬支援! 指尖像素城 查看
快递员的赔偿是弥补损失,并非购买了这个包裹。这就好比同学替你买午饭,你付了钱,后来发现食堂阿姨多找了他钱,这多找的钱自然应该归还,而不是“既然你已经给我了,就是我的”。
诚信角度来看,诚信就像一张白纸,揉皱了就很难复原。为了一点小利失去诚信,是世界上最亏本的“买卖”。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钱买不来的,诚信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孩子对“对错”的感知比我们想象中敏锐。他们需要的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具体的指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哪怕再小也不能要;约定好的规则,哪怕没人监督也要守。
就像这个快递纠纷里,客户或许觉得“他先犯错”,但规则从不是“谁错谁就该吃亏”,而是“自己该做的事,不能打折扣”。
让孩子懂得: 能体谅别人的难,是最珍贵的教养
和孩子聊到这件事时,我特意查了下数据:现在快递员送一件货,收入大概1.5到2元。
536元,意味着小李要跑近300个件,可能是顶着40度高温爬20层楼梯,可能是暴雨天把包裹裹在怀里自己淋湿,可能是晚饭都顾不上吃才攒下来的辛苦钱。
“如果你是那位快递员叔叔,辛辛苦苦赚的钱,因为一个小失误赔出去,好不容易找到包裹,对方却不肯退钱,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孩子沉默了会儿,说:“会很难过,可能还会哭。”
“那如果我们家是快递员叔叔家呢?”我接着问,“爸爸妈妈赚的钱要供你上学、买吃的,突然少了536元,可能这个月就不能给你买想看的绘本了,你会怎么想?”
儿子摇摇头:“那还是把钱退回来吧,绘本我可以以后再看。”
这就是孩子的善良,纯粹得让人心软。但这份善良需要我们守护,更需要我们引导他们看见“别人的难”。就像那位客户,或许从没多想过,自己攥着的536元,对快递员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多:外卖送晚了就恶语相向,却没看到骑手摔破的膝盖;对服务员挑三拣四,却没想过人家站了一整天有多累。
我们总说要培养有教养的孩子,真正的教养从不是懂多少礼仪、说多少客套话,而是能透过自己的生活,看到别人的不易。
就像教孩子给外卖员说声“谢谢”,提醒他“叔叔雨天骑车慢,我们多等会儿没关系”,这些小事藏着的,正是“共情”的种子——让他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活,体谅别人,就是给这个世界多一分温暖。
算笔“人生账”: 眼前的“赚”,可能是长远的“亏”
接下来,我和孩子算了一笔特别的“人生账”。
那个客户表面上“赚”了:现金536元。
但她实际上“亏”了:内心的安宁、做人的底气、在周围人眼中的信誉。
试想一下,事情曝光后,她的邻居、朋友会怎么看他?还有人愿意信任她吗?
世界上有很多种“财富”,金钱是最浅薄的一种。赢了小利,输了大德,是人生最失败的交易。一个有格局的人,眼光长远,绝不会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
这就是“人生账”的算法:眼前的536元是看得见的“利”,但内心的安宁、别人的信任、长远的口碑,才是更贵重的“本”。
就像教孩子下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颗子,要看整盘棋。一个人如果总被小利益牵着走,早晚会输掉更重要的东西。
把道理种进生活: 我们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
其实对孩子来说,“说教”远不如“看见”有力量。教他们懂规则、有共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道理融进日常,让他们看到父母是怎么做的。
1. 情境模拟法
在家里和孩子玩“如果是你”的情景游戏。比如:“如果你捡到同学最喜欢的文具盒,你会怎么办?”“如果超市收银员多找了钱,你会怎么做?”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孩子练习做出正确的选择。
2. 故事熏陶法
多给孩子讲关于诚信和善良的故事。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我们承诺的分量;韩信报恩的故事展现了感恩的价值。让这些优秀的品质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3. 以身作则,做“笨”一点的大人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时刻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
买菜时小贩多找了钱,我们主动退回;捡到东西,我们尽力寻找失主;即使不小心损坏了公物,我们也坦然承认并赔偿。
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处理过程和孩子分享:“今天超市阿姨多找了10块钱,妈妈退回去了,因为那不是我们应得的。”让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在利益和诚信之间做选择的。
父母的“人设”,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但要做有原则、有底线的父母。
我们拼命工作,就是希望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孩子未来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他的人品和格局。
就像这个536元的快递包裹,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心里的选择。我们给孩子讲这件事,不是如何去批判一个陌生的客户,而是要让他们知道:将来遇到类似的选择时,要听从心里那个“对的声音”。
那个客户或许得到了一时之利,但他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而我们要引导孩子看到的,正是这个真相。
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都能成为一个:“看得清规则、守得住诚信、懂得了共情、装得下格局”的大写的人。
这种内在的财富,将比任何物质遗产都更能保佑他们一生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