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绵阳外国语学校、科学城一中、江油一中新高考教研联合体暨四川省漆高明卓越校长工作室研讨会在江油一中举行,三校领导及骨干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与备考策略,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谋篇布局。
会议伊始,四川省漆高明卓越校长工作室成员、江油一中校长董军作专题分享。他以“瞄准课标、深挖教材、强调学法、培养思维——基于命题者和学生视角的教学与备考”为主题,深入阐述了新高考形势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董军校长强调,教师需精准把握课标要求,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兼顾命题者与学生的双重视角,不断优化教学与备考策略,将教师的精彩变为学生的出彩,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随后的议程中,与会代表就本学期联合教研工作计划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明确,本学期将重点围绕专题研讨、同课异构和试题分享三大板块展开。
科学城一中党委书记邓友山在讲话中指出,新高考教研联合体的建立,为三校搭建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四共”平台。他希望各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互鉴与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同时,他勉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新高考改革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最后,绵阳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四川省漆高明卓越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漆高明同志发表总结讲话。他结合自身对基础教育的深厚情怀与深入思考,从招生改革、贯通培养、联合教研、教育评价及校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分享了独到见解。他强调,面对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错位竞争。三校要依托教研联合体这一平台,加强校际间的教研合作,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系统推进各项工作,共同回应时代命题。
文图来源:江油一中
時代觀察 | 以联合教研破题新高考 共绘育人同心圆 ——论三校教研联合体研讨会的时代意义 新高考改革浪潮奔涌,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成为每一所中学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2025年9月24日,绵阳外国语学校、科学城一中、江油一中携手成立新高考教研联合体,并联合四川省漆高明卓越校长工作室共商育人良策,不仅是一次区域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更是一次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超越。这场研讨会,以其鲜明的实践导向与协同理念,为新时代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聚焦“双视角”,推动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活”转型 江油一中校长董军的专题分享,直指新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矛盾。他提出“瞄准课标、深挖教材、强调学法、培养思维”,并强调“命题者与学生双重视角”,这一理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教学中常存在“教”与“考”、“学”与“评”之间的割裂,而董校长所倡导的“双视角”融合,正是要打破这一僵局。教师既要成为课标的解读者、教材的挖掘者,也要成为学习路径的设计者、思维发展的引导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把教师的精彩转化为学生的出彩”,让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构建“四共”平台,释放校际协作的聚合效应 科学城一中党委书记邓友山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精准概括了教研联合体的价值逻辑。在传统办学模式下,学校之间往往存在资源壁垒与竞争隔阂,而新高考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孤岛”、拥抱合作。三校各具特色:绵阳外国语学校强在外语与国际视野,科学城一中胜在理工素养与科研氛围,江油一中长于文化底蕴与育人实践。通过专题研讨、同课异构、试题分享等务实机制,三校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经验互鉴,形成“1+1+1>3”的教育合力。 立足“错位发展”,探索多元育人的区域范式 绵阳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漆高明的总结发言,从更高维度提出了“错位竞争”与“系统推进”的战略思路。新高考不是“千校一面”的标准化竞赛,而是鼓励学校基于自身历史、资源与定位,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三校联合,不是要走向同质化,而是要在共通的育人目标下,尊重彼此的特色,形成多元共生的教育生态。此外,漆校长提及的“贯通培养”“教育评价”等议题,也提示我们:新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课程、教学、评价与招生,才能实现真正的育人方式转变。 结语:从“独行快”到“众行远” 这场研讨会,是三校应对新高考的起点,更是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它告诉我们:面对改革,唯有开放才能突破,唯有合作方能致远。期待三校以教研联合体为支点,持续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协作机制,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动能,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绵阳样本”。当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教育创新的参与者、共建者,我们必将共同迎来一个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富活力的教育新时代。(冯明波 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