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雨的威力有多大?刚刚过去的夏天,全国不少城市因为短时强降雨或者持续降雨,出现城市内涝,就连内蒙古也有道路积水成河。
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如何提高防汛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或许可以先从摸清暴雨的“脾气”入手。
目前,四川省气象局正联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系统性推进全省暴雨强度公式编制与修订。暴雨强度公式基于当地气象站长年代的分钟级降雨数据推导出来,是城市计算暴雨地面径流量和确定雨水工程设计规模的重要依据。
从2014年以来,国家部委多次对城市内涝治理问题作出指示,要求各地修订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并提出了雨型设计要求。“只有本地数据才能反映本地的降水规律。”四川省气候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地形、气候等不同,每个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都需要特别“定制”,且一般5-10年进行一次修订。
在2014—2017年间,四川省气候中心曾协助广元、德阳、攀枝花、雅安、广安、巴中等市(州)编制了第一版城市暴雨强度公式。2024年6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修订有关工作的通知。自此,四川省气象局联合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开始系统推进全省暴雨强度公式编制与修订工作。
编制暴雨强度公式,需要收集当地气象站至少20年的分钟级降雨过程数据,数据年限越长,推算出对应不同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就越可靠。“以往数据没有长年代(20年以上)的分钟级资料,我们多采用近些年,每年选取6-8场最强独立降雨事件的年多样法进行计算。”该负责人介绍,本次的编制工作,通过对建站以来到2005年以前的自记纸记录的分钟数据的电子化处理,四川省气象部门形成了全省国家站的16个历时40年以上的逐年最大降雨量资料,这让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和雨型设计的数据基础更加坚实。
有了时间跨度更长、密度更加精细的数据,此次四川省暴雨强度公式编制与修订,在2014年短历时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的基础上,新增了16个历时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编制与长历时和短历时暴雨雨型的设计。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可适用于临时性小型排水设施规划、局部区域短期的雨水管道规模计算,而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则适用于大型城市的排水设施、内涝防治设施、调蓄设施等设计。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5年9月,四川已在绵阳、雅安、眉山、乐山、甘孜、凉山、达州、巴中、泸州、南充、遂宁、内江、宜宾13个市州的部分县(区)完成暴雨强度公式编制(修订)工作,其中绵阳、雅安、眉山基本实现县区全覆盖。相关工作覆盖范围正持续向更多县级城市拓展。今后,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新建城区或产业园区的雨水管网布局,将会更加“因地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