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某高校采用AI匹配舍友的做法引发舆论热议。新生需在入学前填写关于作息、卫生习惯、噪声耐受度等问卷,由系统进行“精准适配”。事实上,近年来不少高校已尝试通过调查问卷,甚至引入MBTI人格测试,取代以往随机分宿的模式。
消息一出,网络讨论迅速升温。支持的网民认为AI匹配科学高效,减少冲突。“看到宿舍问卷有救赎感!”“AI能避免很多没有意义的吵架,挺好!”也有网民提出质疑,“面对高校宿舍不足的问题,再精准的匹配也只能微调,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家长改选项、学生‘自我修饰’,AI匹配不真实。”“沟通和解决矛盾的能力,是他们未来职场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依赖AI匹配,实质上是将本应由学生承担的教育责任转嫁给了技术。”“靠算法规避矛盾,学生如何学会沟通与包容?”
综合网络言论认为,AI匹配舍友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明显落差。首先是真实性问题:不少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因家长影响或顾虑形象而“修饰”答案,导致匹配结果失真。其次是复杂性问题:宿舍生活远比问卷数据复杂,临时熬夜、收纳偏好、交流习惯等细节往往成为矛盾的源头,算法难以捕捉。更为关键的是结构性问题:不少高校宿舍资源紧张,仍停留在“六改八”“十人寝”的阶段。在床位紧缺的背景下,再精准的匹配也难以化解根本矛盾,增加宿舍供给、推进后勤改革才是治本之策。AI匹配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不能成为高校推卸责任的借口。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改善宿舍条件,同时引导学生在真实互动中学会沟通与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