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东坝永利桥(顺南桥)兴灭记》
文/吴存弟
永利桥,今名顺南桥,坐落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东坝镇,横跨西紫河,曾是东坝区域内举足轻重的交通枢纽,见证了一方水土的变迁与繁华。
一、历史与得名:百年光阴的印记
1. 修建年代
据桥身碑文记载,此桥始建于清代,历经数百年岁月流转,青砖条石间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底蕴。
2. 名称由来
“永利”之名的确切史料虽已难寻,但字里行间不难窥见先辈愿景——盼此桥能长久存续,为百姓带来通行便利与生活福祉;后因整治改造工程,正式更名为“顺南桥”,开启新的历史注脚。
至于桥名的变更笔者认为“顺南桥”名有点俗,顺县城而已,但从方位上看又是朝北,应该保留原(永利桥)名好,老百姓兴能依官方的,名字虽不重要,但印记中东坝人只知道(老栱桥),其它名字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顺南就顺南吧,总之“顺”就好。
二、建筑特色:古匠技艺的见证
永利桥为典型石拱桥结构,桥身以规整条石砌筑,拱券弧度精妙,咬合严密。即便百年风雨侵蚀、车辆碾压,除裸露在外的表层石材略有风化外,整体架构始终稳固如初,未现变形,尽显古代工匠高超的营造技艺与严谨匠心。
三、文化价值:东坝人的集体记忆
1. 交通与经济意义
作为东坝镇历史上的核心交通设施,永利桥是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粮货运输、邻镇互通皆赖于此,为推动东坝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员流动立下汗马功劳。
2. 历史与情感。胡老婆婆摆摊售卖的五分钱南瓜米(码成圆润小堆,是童年难忘的甜)、桥左石梯下滋养半场人与东坝小学的古井……这些片段交织成集体情感,让它成为东坝镇的“文化符号”,维系着居民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
曾几何时,东坝镇的江西会馆、五香庙、杨家祠、王爷庙、禹王宫等古建筑已相继消逝,永利桥与赵家坝中学一道,成为域内仅存的历史印记,其保护价值不言而喻。
四、兴灭之变:从存续到新生
1. 拆除缘由
2020年8月13日,一场特大洪水突袭东坝镇。因桥身中间桥墩及周边建筑柱墩阻挡,加之上游冲下的树枝杂草在此堆积,洪水无法顺畅泄洪,导致东坝场上场、向阳广场及杨祠街、正街被淹,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后经县委相关部门多次现场勘察,决定先拆除桥身两侧附属建筑,再对桥梁整体整治改造。
2. 改造批复与实施
2025年5月6日,南部县发展和改革局正式批复《南部县东坝镇顺南桥整治改造工程实施方案》(项目代码:2505-511321-04-01-433558),明确项目业主为南部县交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内容包括拆除旧桥、新建18.8米长、9米宽的钢筋混凝土连续实心板桥(路线全长41.943米),配套建设桥面防水铺装及附属设施;项目总投资302.04万元,资金来源于上级补助,建设工期6个月,招投标工作依规执行。
2025年9月26日清晨,施工队伍进场,随着机械作业声,百年永利桥轰然倒下。那些曾承载三百年风雨的条石坠入河中,在西紫河水中静静“沐浴”,正式卸下历史使命。
五、附诗:《悲哉东坝永利桥》
东坝古桥历沧桑,清代碑刻录华章。
巧匠凝心筑拱券,百年通途惠一方。
儿时晨暮桥上过,南瓜米香绕石旁。
古井清甜滋邻里,旧影历历印心房。
双桥曾承车辙密,风雨不摧骨犹刚。
庚子八月洪涛起,却将灾厄归桥殇。
古建凋零剩此座,今闻拆令痛肝肠。
阆中古城迎客往,南津雄关美名扬。
何忍石桥成追忆,空留遗恨对河光。
顺南桥名承新命,永利旧魂绕故乡。
该诗曾于2020年12月12日发于四川麻辣社区《南部麻辣论坛》,本次重发为(修订版)。
尾声
从永利桥到顺南桥,名称之变,是旧使命的落幕,也是新征程的开启。纵使对这座石桥的眷恋难舍,但它已完成百年守护的约定。再见了,永利桥;你好,顺南桥——愿新桥继续守护东坝百姓,续写西紫河畔的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