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华夏中医始祖”,与轩辕黄帝合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其生平因年代久远存在多种说法,主要有:①陕西岐山。宋代《路史》《通志》记载:岐伯原居岐山,黄帝曾到此访贤。②甘肃庆阳。清代《庆阳县志》称其为“此地人”,当地现存岐伯庙及碑林。③四川盐亭。虽未见于早期典籍,但很多先秦学者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柏梓茶亭有岐伯墓、药王谷等与岐伯有关遗迹和地缘文化;有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药神歌》讲述岐伯尝百草、研中药的故事;川北丘陵中药材比甘肃陕西多;盐亭地处古巴蜀文化的交融地带,嫘祖故里始医始蚕,又与四川盆地蚕丛氏、三星堆出土文物相互印证。
岐伯精于医术脉理,与轩辕共同探讨医学问题,以问答形式完成《素问》《灵柩》合称《黄帝内经》,系统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成为中医经典,且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等融入医学理论,具体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强调人体自身正气充盈是抵御外邪的关键,奠定了中医“治未病”(在未发病之前注重养气而预防疾病),养气之法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强调养气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适当改变饮食和作息。二、“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精辟闸述了阴阳功能:阴精内藏滋养机体,阳气外御固护表里。主张“玥阳调和”。三、天地阴阳哲学。“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从而产生出天生观:天地定位,方位喻道,物质显化。从而揭示阴阳运行规律与自然万物的关联。
《黄帝内经》的核心:①阴阳五行说:将自然界阴阳变化与五行属性引入医学,用于阐释人体机能和疾病规律,如“肝属木,主疏泄”。②脏腑经络体系:系统闸述五脏六腕的功能及经络运行规律,为针灸推拿法提供了依据。③辩证论治:主张根据个体体质、季节变化调整治疗、养生方案。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是中医始祖对医之德医之道堤出的最高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