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名字不值钱
李旭葵
老师本来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是近几年来,在社会上现在“老师”名字己经泛滥,成为大街小巷,城乡上下,人们相互见了打招呼的“口语”一样随便。老师的名字已经贬值,沒有了过去的含金量,不再像过去那样值钱了。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上,老师这个职业,曾经是多么地神圣高尚。老师被誉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与“天地君亲”并列,成为“天地君亲师”而被奉供到每家每户神龛上的神位。
老师从事传道授业解惑,传承延续历史文明的神圣职业,因此在历朝历代,都要受到了整个社会崇高的尊敬。
古代文献记载:“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
教师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是教国子的官员。当时“师”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论语·子张》中就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的记载,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韩非子·五蠹》中将“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 并称为教育后代的“三美”,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
老师最初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后来,人们逐渐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使其成为对教育者的通用尊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周礼》有注:“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所著的《师说》中,有句名垂千古的名言,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教书育人,善为人师者,可以为学生指引人生的方向。
古代也评“优秀”教师:到了唐、宋时期,尊师仪式进一步发展,不仅有祭祀孔子的礼俗,各地还会从老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那些获得“优秀”称号的老师,将得到奖赏。
尊师仪式越来越隆重:清代更加重视教育,在孔子诞辰日这天,朝廷会给各个书院、学府老师“加薪”,成绩卓著者还能“升职”,最高被授予八品职衔。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与人格塑造的核心角色,在历史文化中留下了诸多深刻注解。今天的教授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从“夫子”到“老师”,从“西席”到“教授”,变化的只是称谓,不变的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尊师重教传统。
因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墨客为老师歌咏入诗赞美。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师生关系的庄重性,老师知识之传授之恩与生之父母一样伟大。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司马光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遇。”还有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诗句,深刻揭示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深远影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春夜喜雨》诗句,以春雨比喻教师的默默滋养,成为歌颂师恩的千古绝唱。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中“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从此,“桃李天下”,成为后世赞美教师的常用典故,成了形容教师培育人才的丰硕成果的代名词,抒发对师恩的铭记之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以落花自喻,展现教师牺牲自我培育新人的崇高精神的诗句。
历史给老师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地位,民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者师之魂”,“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教师以高尚人格为学生表率,是为人师表,社会的楷模。将教育视为事业而非谋生手段,塑造品格的“人师”,做到教育的至高境界。
从古代“传道授业”,到现代“终身学习”的教育者,教师角色不断拓展。如今的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和“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
老师对学生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老师在三尺讲台耕耘,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和精英栋梁,使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代代传承。
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是国家兴旺的根基,是国之策,千万不能有丝毫的动摇。难怪在民国时期的西康省政府主席、地方军阀、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曾经说过一句留芳千古的狠话:“如果有哪一位县长县政府的房子修来比学校的好,老子就枪毙他!”
这不是一句空话,他就是这样做到的。在他当西康省政府主席期间,就是沒有哪一个县政府的办公房敢修来比学校好。在民国时期,不少的地方军阀看起来争霸一方,战火不断,拼命厮杀,但是却很重视兴教办学,慷慨解囊,舍财办了不少著名的学校。
但是在几十年后,我们有的地方市、县政府财政已经支不抵债,却新修的办公高楼大厦,一栋比一栋豪华,让人眼花缭乱,简直使人不可思议。这些办公的高楼大厦难道比学校修得还差吗?从这里,也可窥见到老师为什么被贬值的理由。
但是老师的贬值,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且是一个变化过程。
一九五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学校的老师被划定为“自由职业”成份,铭刻上 “小资产阶级”的铬印,属于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脱胎换骨被改造的对象。从此,在无休止的阶级斗争政治运动中厄运连连不断。1957年的五十五万右派分子,就是知识分子群体中的精英。其中,大部分人就是学校的老师。
在十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教育遭受惨不忍睹不仅是中国历史而且还是世界历史上的大浩劫灾难,老师被迫害到了登峰造极。教师从三尺神坛被赶下讲台,地位一落千丈,从天上跌落在地,沒有了尊严,斯文扫地。学校 “停课闹革命”八年关门,老师成了臭老几,被关进牛棚,遭受批判斗争,任随折磨捶摧残。正是读书年龄上千万的十几岁青少学生,被赶下乡美其名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学校的学生也被驱赶到山沟边远农场,劳动改造。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不可祢补的大灾难,毀了一代人,后果不堪,至今后遗症恶果正在呈现。上千年代代传承的 “尊师爱生”优秀教育传统被毁,这也是今天老师被贬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至今在教师代代人的心中阴影余悸还在,惊恐极左的幽灵时而还会在上空盘旋。
文革后,仿佛是一场恶噩梦中醒来,国已不国,经济已经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的春风沫浴神州大地,经济复苏,从动乱和饥饿中走出来,终于吃饱饭了。但是后来的教育产业化,抛弃了教育兴国,摧毀了教育国之本,一切向钱看,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围绕经济利益创收,学校盲目地扩招建校,老师职业不再是被人羡慕的神圣职业,老师教书育人的良心丧失,为了薪水工资养家糊口,不得不沦为了学校捞钱的工具。学校不再是教书育人,成了学校大门朝钱开,老师因此也随着“以钱为中心”而变味贬值了。
由于学校的“老师”名字贬值了,渐渐谈出学校,浸染到各行各业,演变成了社会上不值钱的“老师”。
在过去社会上都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才叫老师,是属于学校里从事教育人员的专用名词。社会上一般相互称呼叫师父、老表、同志、同事。后来男的叫帅哥、大哥、大爷,女的叫小姐、美女、大姐。随着社会的变革,原来学校里的老师地位待遇下降跌落,老师称呼不再吃香,沒有了含金量。
现在人们认为认为凡是比自己有知识文化的人,表示尊重都称呼老师。文化艺术圈里的人,大家都互相称呼老师。从事科技知识界的人,大家也是互相喊老师。就连在社会上,不管在茶房酒肆,不管在公园车站,不管在大街小巷,不管在城市农村,不管是行业不同或单位部门,更不管是否认识,不管男女老少,相互之间都以“老师”称呼,成了表示相互尊重的流行时尚名词。
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不是因为学校老师地位待遇发生了变化,不再有含金量而贬值的原故罢。如果教育真正地成为国家兴旺之本,人们争着当学校的老师,老师又真正地成为神圣的职业而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老师名字称呼会贬职不值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