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94|评论: 0

[生活资讯] 回望百年前的清末社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常说昨天是我们的历史,可别忘了今天也是我们的历史,而且明天也将成为我们的历史,我们才能在历史中找到真正的未来。要明白,中国的历史不是某些英雄、伟人和统治者创造的,而是所有中国人共同创造的。
今天当我们回望一百年前的中国,如果要真正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应该相信史实,回到历史的原点,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从中找到起点。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它可以让我们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找到我们的明天。
1911年,在大清朝垮台之前出现了很多神秘的预兆。当时北京所有掌权的人,没有一个想到他们已经快完蛋了。

20251002134033835.jpg
资料图片:1911年的北京城

在你看到那个时代掌握大权的人所留下来的日记,包括在他们从上到下的回忆录、书信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在10月10日之前想过大清朝快完蛋了。他们的日记整天记录的就是吃饭送礼,看上去似乎真是繁华的“盛世”——街上也到处是灯红酒绿,胡同里的生意很好,澡堂里的生意更是好极了。
大清朝脱轨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不在掌权人的意料之中。历史从来不是笔直前行,而是变幻莫测,充满变数的。它有很多的意外,你本来想走进这个房间,一不小心被一块小石子绊了一脚,你就跌到隔壁房间去了。
百年前发生的这场革命,一场改变历史的革命,相比较而言,死的人很少。因为参与的多方力量都有相对的人性底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在这个意义上的辛亥革命,便可以被看做是一次政权的和平转型。
在《百年辛亥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序篇中讲到的“神秘预兆”,实际上在大清朝垮台之前就有大量出现。例如,当时老百姓纷纷传说天上将出现一颗彗星,“彗星现,朝代变”。国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

20251002134404450.jpg
资料图片:今天我们该怎样认识辛亥革命

当年的少年郁达夫每天半夜起床,跟着大人到富春江边上看彗星。历史传说“彗星出现就是天下要动刀兵,朝代要更迭”。郁达夫说他连续起夜好多次都没有看到,但是有人说看到了。其中一个叫郭廷以的人,后来成了有名的历史学家。他少年时代生活在河南息县,他就看到了彗星。
另外一个人,是后来的政治学家萨孟武,他在福州读小学时亲眼看到了彗星滑落;当时只有9岁的丁玲,在湖南常德也看到了。还有其他老中青人,他们的身份是官员或是学生、士绅,在日记里也分别记录了在三个不同地方看到彗星的情况。综合而言,可以证明那个时代彗星的滑落,对民心造成了重大影响。
当时许多人都有这种想象,但这种想象其实并非从1911年而是从1908年就开始了。即光绪帝、慈禧太后在一天内先后离世,当时朝廷命官、地方士绅和普通读书人都在日记中写下了他们内心的震惊——中国,怎么一夜之间便失去了两个领导者?
那个时代虽然没有电视、网络,消息仍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北京城飞到了广州城。太可怕了,举国上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接下来怎么办呢?选新君,这是慈禧在临死之前已经安排好了的。
1908年,慈禧太后在死之前24小时安排了自己的接班人,就是那个年仅3岁的的小溥仪。溥仪哭哭啼啼,表示非常不愿意。但最不愿意的就是溥仪的母亲,还有溥仪的父亲。时年载沣也只是个26岁的年轻人,他抱着儿子溥仪进宫,简直就是一次诚惶诚恐的履冰之旅。有哲人说“做君王是最危险的职业”,可是中国人民却乐此不疲,千百年来为了这个高风险的职业,不知牺牲了多少生命。
当溥仪登基时,3岁的小孩是要哭闹的,所以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小皇帝在太和殿登基的那一刻大声痛哭,不肯坐上去,怎么劝都不行,喊着“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他父亲把他按住,有一个站在他面前的人上前来说:“皇上龙体不能损伤,这么哭下去对龙体不利,能不能让他不哭?”
下面的大臣跪的满地都是,但皇帝一直在哭闹,所以行礼还没有完毕,太监就把溥仪小皇帝背走了;在背的时候说:“完了,完了,回去吧。”在中国人听来,这些都是很不吉利的话,以所这些话进入了一些当事人的日记里,也进入了当事人后来的一些回忆录中,相互参证基本上是可靠的。
这个事传到民间,大家纷纷议论,说大清朝要完了,要回家了。而当“宣统”年号一公布,“宣”跟“完”字很接近,“统”跟“结”很接近;所以从1908年到1911年,民间到处传言“大清朝要完结了”。
若问大清朝是为何脱轨的?第一个因素,就来自这些神秘预兆,其背后表现的是人心思变。当然,真正直接影响大清朝脱轨的第一个原因是下雨;天在不断地下雨,连夏天都是雨;不光是辛亥年的夏天下雨,辛亥的前一年1910年的夏天也一直在下雨;1909年也是大雨不断,湖北、湖南因水成灾。夸张地说:“是这一场雨压垮了清朝。”

20251002135024330.jpg
资料图片:1909年大雨不断,湖北、湖南因水成灾

因雨成灾,粮食欠收,大米价格急剧攀升,抢米风潮到处可见。最大的抢米风潮,发生在1910年4月的湖南长沙。长江流域出现四百万以上的饥民,如果仅仅只是长江流域有灾情,而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可保证安全,那么大清王朝或会仍然固若金汤。
但是老天爷偏偏要跟大清的爱新觉罗氏作对!当长江流域大水成灾的时候,1911年夏天南京城、武汉城里可以划船;甚至连东三省也因雨成灾,山东巡抚告急山东缺粮;而鱼米之乡的江浙二省,此时也出现粮食危机。
当时少年的徐志摩,在杭州府读书。有一天去看电影,他发现许多人围在那里。原来是饥民在抢窃粮食,其原因是大米价格太高而买不起。徐志摩连电影也没看成,黯然回到学校宿舍,详细记下了那一天的所见所闻。这是一个少年学生的亲眼所见,写在了私人日记里面,可信度很高。
当时反对辛亥革命的保守者辜鸿铭,写信给上海的《字林西报》说,“参与武昌起义的新军,海外留学回来的革命党人还比较文明革命有节制,但长江流域有几百万嗷嗷待哺的饥民,一旦卷入革命,革命就会失控。可见,辜鸿铭已洞察饥荒对于大清朝的威胁。
当时的清朝廷度支部已没有几个钱了,隆裕太后至少三次从宫中拿出现银给江苏、四川和湖北赈灾。当革命发生以后,她一面压制革命一面赈灾,因为饥民才是她政权最大的威胁。
粮食危机还带来了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在近代社会永远都是一个致命的威胁。当大米危机出现的时候大清朝或许还有救,而当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就真正没救了。1911年10月12日以后金融危机首先在北京出现。
武昌兵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已经是10月11日到12日之间,内阁竟然没开会,因王公大臣没能做出任何决策。直到10月12日凌晨5点钟,他们终于做出决策——出兵镇压,派荫昌去。荫昌曾在德国留学,学过军事,曾作为清朝的使节出使德国。可笑的是,他最拿手的只是唱京戏,所以这次就打退堂鼓,在北京城足足逗留了三天才缓缓出发。
其实,荫昌是在运作如何重新起用大军阀袁世凯。当他15日傍晚登上火车的时候,朝廷前一天已经下达重新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的诏令。
在荫昌出发前,掌管铁道的邮传部长盛宣怀来了,告诉他们打武汉的时候只要能保住汉阳铁厂,奖励十万大洋。盛宣怀下车时还对着火车窗户跟荫昌说:“这个事情你千万别忘了。”荫昌说:“盛大人,你放心,只管把大洋准备好就行。”
这对话让外国记者全听见了,他们的理解是“原来朝廷派兵南下,军饷没有准备好”。第二天,日本、英国等国的记者纷纷发布消息,狠快就到处都传开了。不过,当时国库还是有两百万大洋,13日就拨出了五十万军饷。
但是,这个消息一登出来,老百姓就认定清朝真没钱了,也意味着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不安全了。于是大家都到银行去挤兑取钱。其中最起劲的当数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他一家就取出至少几百万两巨额存款,转手直接存入英国汇丰银行。
只有两天时间,北京就有几家银行关门了。以前可以给银票、纸币,现在都没有人要了,大家只要现大洋,宁肯背在身上重一点,但是踏实,能买到米,因米也越来越贵了。他们每天在日记里写着:“今天大米价格又飙升了,而且店里没有那么多米卖给你,警察出来维持都没用。”
接下来发生金融危机的是上海,昔日富庶繁华的十里洋场,一夜之间现金不够了,便向外国人紧急呼救。外国银行原来对中国银行很好,这个时候可就不好了,因为不相信中国银行了。于是上海几家大的民营银行都关门了,门口贴出告示“因现金告急,暂停营运”。从南到北,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包括最稳定的东三省像奉天、营口、大连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金融危机。
而且与金融危机同时出现的是逃难潮,人们把兑钱出来做路费。北京人逃到天津去,因为天津有租界,于是又使得租界人满为患。像严复这样有地位的人,在逃到天津后连房子都租不到,最后只好在小旅馆里住下。不过因为他跟外国人关系很好,外国人就说“你可以到烟台来,我借个房子给你住”。
天津全都住满人了,房价就立即急剧攀升。有一些北京人在天津待不下了,就只得住在北京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东交民巷使馆区,一个是六国饭店;还有一个流向,是纷纷逃亡上海。全国各地都有人逃到上海,上海的房价也就跟着贵起来,米也贵得不得了。当上海和天津租界人满为患的时候,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地方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和逃难的背后是人心恐慌,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谣言。大清朝的脱轨,可以说是因为下雨,也可以说是因为谣言,报纸上每天登载的消息有许多是假的,凡是讲革命党人胜利的消息,在南方的报纸畅通无阻,而说清兵打胜仗的报馆就有几家被砸了。
很多人当时在日记里每天都是不同的谣言记录,但过了几天谣言又统统都变成了事实。比如说今天写的“太原沦陷”,明天写的“西安沦陷”,过后一个星期都变成事实。
大清朝之所以脱轨,不光金融有问题,银行要关门,国库也没钱,这是财政困难。一个天朝大国,到了国库山穷水尽的时候就一天也混不下去了。钱都到哪里去了?毫无疑问是落到私人的口袋里了,许多亲王、贝勒和大臣家里都很有钱,唯独大清朝的国库没钱。
最困难的时候,国库里只有二十万两白银,许多部门因为没有能力发工资而纷纷关门,度支部只得不断地想办法借款。显赫的盛宣怀第二个女婿在司法部任职,离开北京时竟然找不到路费,因为司法部已经不发工资了。等了45天终于等到了二百两银子,但船票涨价,连路费都不够,最后在天津的典当行典当物资,才凑齐了450两终于南下上海。
但后来,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把私房钱吐出来。一次一次的逼,尽管拿到巨款后他还是不肯出兵打仗。为什么清朝最后没有以血流成河而告终?是因为南北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南北战争,只是在武汉、南京、陕西打得比较激烈。其原因,是袁世凯从来就没打算动真格的。
因为袁世凯早就想好了,要是动真格的,跟南方革命党人拼命,虽然赢了也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最终朝廷还是要收拾他。南方革命党人,哪怕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后也是没钱,双方没有大打出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南北财政困难,外国不肯借款。
从大清朝的脱轨可以看到,各方都比较节制,隆裕太后和载沣、袁世凯,孙中山和黄兴,在那个时代他们最终被动地找到了一条解决政治危机的途径,这径途就是妥协模式。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用妥协的方式解决重大的政治危机,并解决这样重大的社会变动。最终,还是只得因三方的被动而导致三方的妥协,让大清朝和平落幕,接受新的共和制度安排。

20251002140516882.jpg
资料图:大清朝和平落幕接受共和体制

2000年前,中国一直在秦始皇的制度下生活,中央集权制,这套制度用什么办法解决政治危机呢?一共只有两种方式,或农民暴动,或宫廷政变,都是用暴力的方式。而辛亥革命最后不依靠暴力解决,而是各方妥协解决。
显然,被动解决并没有什么不好。尽管隆裕太后可能是被动为主,但是她做出的决定避免了数以百万计同胞的非正常死亡。而袁世凯虽然是一世之枭雄,但他在辛亥年的选择是正确的,不能因为他几年后称帝就否定他在辛亥年的选择。如果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不知道还要牺牲多少人的无辜生命。
所以此时此刻回望一百年前的中国,孙中山与黄兴在一个几千年的官本位社会里,愿意放弃权力,鞠躬下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三方的妥协,三方都是被动的,但是化被动为主动,中国人民也才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胜利。
【注】本文写作,取材于《一百年前,大清朝如何脱轨?》《书摘》《百年辛亥革命》《百度百科-辛亥革命》《雨和一个帝国的命运》《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
006e12fuly4hufzt1z7mvj303p072glm.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