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出行拥堵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周期性现象,年复一年上演着相似的剧本。表面看,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通流量管理问题;但深入分析,它实际上折射出一种深刻的社会行为学困境——在智商呈正态分布的人群中,个体理性策略在集体层面导致非理性结果。
1
要理解这样的困境,我们可以先从A、B、C三个参与国庆出行的人的选择说起。他们的故事,差不多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A是公司职员,智商105,典型的“1层思考者”。去年国庆堵在高速上8小时的经历,让他今年铁了心“提前2小时出发”——他没多想别的,只觉得“去年堵,今年早走点就好”。出发前一晚,他还在加班改bug,定了凌晨2点的闹钟,昏昏沉沉地把行李搬上车时,还跟室友炫耀“这次肯定不堵”。
B是咨询顾问,智商125,脑子转得快一层。他翻了3页Excel,对比了近三年国庆各时段的拥堵数据,最后得出结论:“A这种人肯定会提前出发,我要么比他更早,要么干脆避开1号,选假期中期走。”这种思维有点像“选美博弈”,不是选自己觉得最好的,而是猜“别人会选什么”。他甚至在同事群里发起投票,想看看大家都打算什么时候走,结果群里20多个人,有15个和他想的“中期出发”不谋而合。
C是对冲基金经理,智商145,习惯了“多层递归”的思考方式。他打开电脑上的交通模拟软件,输入“B类人会避开高峰”的变量,结果软件弹出一行字:“当B类人集中选择某一时段,该时段会成为新的高峰。”他盯着屏幕琢磨:“那我应该选B类人想不到的时间?比如1号凌晨4点?或者干脆反向走,先去周边城市绕一圈?”可没等他把方案细化完,妻子催他:“再不走,孩子的游乐园门票就作废了!”他匆匆关掉软件,拎着行李箱出了门。
最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10月1日凌晨4点半,ABC的车,在同一个高速入口相遇了。C君摇下车窗,语气里满是无奈:“原来再复杂的计算,也架不住大家想到一块儿去。”
不管是0层、1层、2层还是3层思考,最后是全国6600万辆车都挤在了路上。这就是“预判博弈”的第一个核心陷阱。在智商正态分布的人群里,大多数人的思考层级都集中在1-2层,少数高智商的“深层思考”,要么被现实困住,要么因为人数太少,根本改变不了整体趋势。
2
看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大家都想避开拥堵,为什么最后还是堵成一锅粥?其实背后有三个隐形推手,把我们往同一个方向推。
第一个推手是信息级联,简单说就是跟着别人选,总不会错。
有博主晒出“凌晨2点出发,一路畅通”的视频,配文“聪明人都这么走”。不少人看了觉得有道理,也跟着定了凌晨的闹钟,却没发现博主是自由职业者,不用赶时间,而你得在8号前赶回上班。
更关键的是,媒体平台只会推“成功案例”,那些“凌晨出发还堵到中午”的吐槽,早就被算法藏起来了。
结果就是,一个人的理性选择,被千万人模仿后变成了集体非理性。
第二个推手是纳什均衡,你再聪明,也跳不出别人都这么选的局。
博弈论里有个经典的“囚徒困境”,两个囚犯都想自保,最后却一起判了重刑。国庆出行也是一样,你提前出发,是为了自己不堵;别人提前出发,也是为了自己不堵。可当所有人都这么搞,提前出发就没用了,最后大家都堵在路上,谁也没占到便宜。
就像网约车师傅说的:“国庆出行没有赢家,只有‘相对不亏’的选择。”你以为自己在优化策略,其实只是在跟着别人卷。
第三个推手是制度和文化的锚点,你再想灵活,也逃不过必须这么走的约束。
今年国庆只有8天假,孩子要开学,老人盼着团聚,你再想“错峰出行”,也得卡在“1号走、8号回”的时间里。更别说传统文化里的“中秋团圆”,把出行变成了一种“义务”,哪怕你知道1号堵,也会觉得“不这时候走,就不像过节了”。
这三个推手加在一起,就把我们困在了“越预判、越拥堵”的循环里。你想靠聪明破局,可大家的聪明都一样。
3
其实,要破解这个困局,不用你变成超级大脑,关键是改变所有人往一个方向挤的现状。
第一个方法,给不同人不同的信息,别让大家都盯着同一条路。
现在的导航软件,不管你是谁,都推最优路线,结果所有人都被导到同一条高速上,如果导航能分层推送就好了。比如给A这种1层思考者推常规路线+实时拥堵,不用太复杂;给B这种2层思考者推3条备选路线,并附上年的数据;给C这种深层思考者推小众路线+周边景点,让他不用挤热门路。
有城市已经做过类似的试点,这么调整后,路网流量均衡了近60%,平均堵车时间少了40%有多。简单说就是,别让所有人都看同一张“地图”,给不同人不同的选择,自然就不挤了。
第二个方法,错峰放假,把一个高峰拆成多个小高峰。
德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可以把假期分成三批,第一批30%的人“假期前3天走”,给税收抵扣;第二批40%的人“正假期走”,景区门票打折;第三批30%的人“假期后3天回”,高速费全免。还搞个“时间银行”,企业可以把2天假期存起来,员工想什么时候休就什么时候休。
这样一来,大家的时间灵活了,路自然就不堵了。当然,这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调整,但作为个人,你也可以试着和公司商量“提前1天休年假”,避开最挤的时段。
第三个方法,用激励引导选择,让错峰有好处。
现在的问题是:你提前出发,只考虑自己不堵,却没想过会让别人更堵。如果能让“错峰出行”有实际好处,情况就会不一样。比如:非高峰时段上高速,给油费补贴;错峰回家的人,景区门票半价;企业允许员工“远程办公+错峰休假”,给额外的奖金。
简单说就是,让不挤的选择更划算,大家自然会主动避开高峰。去年深圳试过“高峰时段高速收费,非高峰时段免费”,结果非高峰时段的车流量多了20%,高峰时段堵的少了。
第四个方法,改变出行的意义,别只盯着热门景点。
日本黄金周流行在地深度游,不用去远方,在自己的城市里逛社区博物馆,能拿城市考古学家认证;去菜市场喝早茶,能得本土美食探员勋章;甚至去废弃工厂散步,都能算后工业时代见证者。
这种玩法让很多人发现,国庆不一定非要去著名,身边的小地方也能玩得开心。东京做过统计,这么调整后,15%的人主动放弃了跨区出行,他们的幸福感反而比往年高了22%。
4
国庆出行的困局,本质上是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的矛盾。你越想比别人聪明,越容易和别人挤在一起;反而当你跳出和别人比的思维,关注怎么让大家都不堵,问题才容易解决。
有人说过,“所有伟大的变革,都不是来自更精妙的算计,而是源于对游戏规则的重新定义。”国庆出行不是“谁先到谁赢”的比赛,而是“怎么让每个人都能顺畅回家”的集体课题。
注:本文同步发表在微信公众号“肖尧武个人研究室”,期待您的关注哦!
下次国庆,希望你不用再定凌晨的闹钟,不用在高速上啃凉面包,而是能笑着说:“今天出发,时间刚好,路也通畅。”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国庆出行,想过的国庆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