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川复排《柳荫记》:瞎改剧本,经典蒙尘,浪费了演员的努力
原创 猪哥观法影2025年10月05日 19:31四川
今年国庆节,成都市川剧院在锦江剧场连演4天传统经典大幕戏《柳荫记》。此次演出,成川特地安排了3组人马去诠释川剧中的梁祝情。10月1号、4号由何米松、黄凌暄饰演梁祝,2号由张亮、魏榕饰演梁祝,3号则是由邓方圆、李吉妮饰演梁祝。
话说今年成都的这两大川剧院团靠是是和《柳荫记》杠上了。先是省川在4月份官宣要复排《柳荫记》, 但省川后续连续几个月在外巡演,《柳荫记》的复排没啥动静;结果等到7月,成川也突然官宣要复排《柳荫记》。当时消息一出来,成都的戏迷们都是很诧异的,因为几个月来大家都只知道省川在复排,压根没想到,成川也在闷声干大事。很快,很快啊,成川官宣复排《柳荫记》不久,省川的柳荫记复排宣传视频就出来了,然后又是成川率先定档国庆为广大戏迷奉上《柳荫记》的大戏,然后省川的《柳荫记》就这么水灵灵地在9月初首演了。这俩团在宣传上的你来我往的这架势,你要说不是打擂,纯属巧合,我是绝对不信的。
省川《柳荫记》的首演非常成功,给戏迷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我相信省川的成功,成川这边肯定是能感受到压力的。因此我也期待成川这边能够在国庆憋一个大的,给戏迷以惊喜。
在观看了成川1号、2号的演出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成川并没有憋了个大的,而是拉了坨大的。
此次成川复排的《柳荫记》,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那便是剧本。个人观点,此次成川的剧本纯属乱改、瞎改。放弃了已经传承半个多世纪经典版本,非要标新立异加一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在里面,实在是不智,《柳荫记》的剧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是拿下了剧本奖的,如此经典的东西,传承下去便可以大放光彩的,何必画蛇添足呢?
第一折《英台别家》,并不像老版直工直令的展开英台要去读书且立志要比肩男儿的形象,反而来了一个英台女扮男装逗趣父母的桥段,这么一来,虽说增加了喜剧效果,赢得了一些稀稀拉拉的笑声和掌声,但对祝英台整体形象的塑造便弱了不少,祝英台是在那个年代就有超前意识的先锋女性,老版剧本,从英台的出场,就能看出她的大志向和背后的那种抗争性,为了喜剧性,牺牲塑造英台形象的抗争性,我觉得不可取,更何况,这一段还是借用人家越剧《梁祝》的电影……就这么没有剧种自信吗?川剧《柳荫记》如此经典,有必要去借用兄弟剧种的桥段来为自己的角色增光添彩吗?更何况在我看来,压根就没添上;当祝父拒绝英台尼山攻书后,英台为争取读书的机会的方式,居然是向母亲哭诉,撒娇,我觉得这个改编实在太低级了,祝英台这种外柔内刚的女性,不应该是这种刁蛮的形象。
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等章节都删的七零八落,我能理解为了时长原因而删减,但删减归删减,我感觉加了很多原本剧本里没有的台词,因为我对着原剧本一段段找,没找到演员唱的那些词儿。而且这些往剧本里加的词儿,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觉得加得并没有多高明,完全可以删掉或者就用原来的。
整体看来也就《访友》基本是遵循原貌演的……
而且此次演出还删除了《四九求方》、《山伯殉情》一折,此举甚是败笔,四九求方,求的是药方,名义上求的是金石之药,实际上求的一副心药,希望祝家能承认婚约、挽回局面,但挽回局面可谓难上加难,祝英台的“十要”几乎直白的告诉山伯,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可能了,但是她愿意“生不同偕死同葬,不枉结拜一炉香”,英台有了如此决绝的回应,更加坚定了山伯殉情的动因。《山伯殉情》一折一删,梁祝的悲剧给与观众最直观的展现便没有了,这么一来,山伯的死交代的太草率太糊弄,给观众带来的情感就不震撼,英台后续祭坟的动力也就不足了,悲剧感弱化了不少。
然后是最后祭坟化鸟改成了化蝶,川剧本来就是化鸟,这种显著的地方特色应该保持,就如同川剧《白蛇传》的男小青一样。而且话说既然剧情都改化鸟为化蝶了,那么台词是不是也应当对应的把比翼鸟修改成双飞蝶之类的了?结果依然唱的是“弟与兄在天愿做比翼鸟”……本来已经被改的七零八落了,多改一点不嫌多的……
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在《山伯送行》一折里, 原本的剧本里是祝英台暗示梁山伯,她想要和他以后夫妻合棺而葬,梁山伯拒绝,说你我二人并非夫妻,要不得,要不得,祝英台执拗:要得,要得。当天演的时候,演员说的是“使不得,使不得”和“使得,使得”。这一点在文本上看逻辑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问题是四川话的“使得使不得”和“死得死不得”发音是一模一样的,因此我第一天听成了“死得死不得”,我还在纳闷这里讲的是要不要合棺而葬,也没说他俩要死啊?和死得死不得有啥关系,看了第二天才发现是“使得使不得”,这里要是原剧本的“要得要不得”就不会出现这种误会,总之,这次成川的剧本太次了,我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再说这两场演员的表演。
1号的《柳荫记》梁祝由何米松和黄凌暄饰演。
对于何米松来说,我看他的戏并不多,他主要是在折子戏里演配角,我为数不多地看过他戏份比较重的戏是《做文章》里的单非英,表演很好,但《做文章》并不是唱功戏;对于黄凌暄来说,我看过她的《打饼》,非常可爱,娇俏无比,好像也没怎么看过她演过唱功戏,因此他俩的唱功如何,在我这里其实是打了个问号的。
当天听了他俩的唱,发现唱功确实还是还需要再精进,尤其是访友一折,唱的有不少瑕疵,不过还年轻嘛,还能精进。
2号的《柳荫记》梁祝由张亮和魏榕演绎。
张亮、魏榕的演绎在我看来非常的成熟。魏榕的祝英台,女装时柔美,男装时英气;张亮的扮相则书生气十足,一看就是儒雅的读书人。而且当天的四九和人心都比第一天的强,尤其是四九,眼里有戏,很有灵气,一看就非常古灵精怪,瞅了眼节目单,怪不得,原来是春莺演的。
《访友》一折,魏榕和张亮的唱功都非常充分的展现了出来,我是真真切切的被他们二人的唱腔所带动,为他俩的遭遇所感伤。张亮的访友,尤其“晴空霹雳响一声”这一段,比头一天的何米松比省川的沈姚唱的都要好不少,高音也上去了,只是在“全不念弟兄结拜情”的最后三个字感觉有点跑调,而且在帮腔帮那一句“冷水浇头怀抱冰”时,他应该是走位的时候没走准,不能一下就坐在椅子上,因此回头看了一眼板凳,这里有一点出戏,除了这两点,张亮的表现整体上还是很棒的;魏榕的“一杯薄酒奉劝君”也是听得令人凄伤不已,尤其最后帮腔那一句“银河隔断织女星”时,整体的情绪烘托得更是悲伤,我都隐隐听到了观众有了啜泣之声。
《逼嫁》一折,魏榕的祝英台有一个非常出彩的瞬间,当四九披麻戴孝向她报丧时,她看到四九带的孝时,她震惊得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其实这个时候祝英台就已经猜到了山伯殉情这一最坏的结果,但是还保存最后一丝希望,带着一种对上天的乞求来向四九求证,当得知那个最坏的结果后,彻底绝望…… 这里的几处转变的小细节,小魏在这里演的非常好,这里应该是三组演员都是这么演的,但就魏榕能演得令观众揪心不已,点赞。
芳姐的媒婆蝉联两天的全场最佳;
第三天实在没时间看了,期待方圆儿好好演吧,演好以后去减肥;
就目前成川这两场《柳荫记》的呈现效果,说是和省川打擂,绝对是打不过的。因为成川此次剧本的问题是框架性的,体系性的,不是换一两个演员就能解决的,就目前成川这个剧本,换谁来都不好使。
-完-
作者简介
朱龙华,男,巴蜀人士,笔名猪哥不揩油。主业写诉状的侠气文青,副业读武侠,闲暇侃文史,豪气闯江湖。娓娓而谈,爱聊些才子佳人的离合悲欢,寄情纸笔,能写点儿文人骚客的爱恨情仇。永远只是在构思的网文写手,用爱发电的码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