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川复排《柳荫记》全本首演,
时隔多年,巴蜀大地再响“梁祝”悲歌
原创 猪葛革 猪哥观法影 2025年9月6日14:00
四川省川剧院复排数月的经典传统大幕戏《柳荫记》在省川剧场首演。演出当天座无虚席,不仅有白发苍苍的老年戏迷,也有刚开始入坑川剧的学生,还有兄弟单位的同行到场学习观摩,可见《柳荫记》在川剧戏迷中的分量,据老戏迷回忆,成都已经多年没有上演过《柳荫记》的全本了,因此他们非常期待此次复排的表现。
本次复排,省川的柳荫记定了三组演员,分别是赵思雅、沈姚,尹莲莲、
豪,梁浩龙、李雨洁。而当天的《柳荫记》由优秀青年演员赵思雅和沈姚主演,分别饰演祝英台和梁山伯。
川剧《柳荫记》其实就是梁祝的故事: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尼山读书,路遇梁山伯,二人情投意合,柳荫树下结为兄弟。梁、祝同窗三载,情意笃深,后祝英台奉父之命归家,山伯依依不舍与之送行。途中英台借景寓情,暗托终身,并约山伯祝庄相会,但山伯生性忠厚,未解其意。后,当他如约前往祝庄访友之时,英台已被祝父许与马家。山伯悲痛欲绝,从此一病不起,抑郁而亡。英台被迫出嫁之日,着素衣,前往山伯坟前祭奠。霎时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坟基裂开,英台扑入,与山伯化作二鸟,比翼飞去。
此次复排,基本上是按照当年的老本子来排的,从“英台别家”一直演到“祭坟化鸟”。因此,传统的味道,复古的味道非常的浓,那种古意和老味也是此剧的魅力之所在。对照剧本来看,此次复排其实还是删减了一些情节和唱腔的。想来着实有些可惜,因为《柳荫记》的剧本质量相当之高,但就剧本而言,50年代就得过剧本奖,如果能呈现全貌,现场效果一定叹为观止。不过这都是必须进行取舍的,因为如果一字不改的话,全本得演四个小时,在现如今快节奏的时代,对于演员,对于观众来说,都太累了。
这次饰演梁山伯的是南充团的沈姚。我是第一次看沈姚演戏,之前南充团上成都演《白蛇传》,沈姚是三个许仙之一,但当时我有其他安排没赶上,甚是遗憾。这次看沈姚演梁山伯,权当是弥补没能看到他许仙的遗憾吧。
沈姚的长相是属于那种硬朗的帅气,不柔、不媚。扮相英俊中透露出一股硬朗和稳重,在川剧小生里,这算一种很难得的一种气质,但这份硬朗也可能导致他丧失掉原属于小生的活泼与俏皮。而且从之前宣发的视频上来看,他的扮相,抬头纹有一点重,虽说对于现场的观众来说可能关注不到那么细节的地方,但是若是化妆的时候更注意一点,或许争议会更少一些。
因此我其实是有点担心他的呈现的,但当大幕拉开,演出正式开始后,这些顾虑都不复存在了。梁山伯为人友善憨直,沈姚的硬朗和稳重恰好非常棒的体现这一点,他的山伯,憨直但并不愚笨,真诚且温和,他算的上是当时社会中唯一一个认可男女平等的读书人,也是他在祝英台发表那段女儿觉醒的言论后,表达出对祝英台的欣赏和认同,进而更加交心地谈心,更加对祝英台无微不至的照顾。个人理解,祝英台在“柳荫结拜”一折或许已经对梁山伯暗生情愫,但正是在“书馆谈心”一折里,梁山伯表达出的对于女性的那种尊重,二人在精神层面上有了共鸣,才让祝英台彻底对他芳心所系。
《送行》一折里,沈姚将山伯的那种榆木脑袋不开窍的后知后觉诠释的很到位,不管英台如何暗示,如何旁敲侧击,如何暗送秋波,山伯愣是一次都没有GET到,那种憨直,又并非装傻充愣,完全是基于赤忱和基于对“兄弟情”的信任,以及封建社会,对于女扮男装这一小概率事件的无察觉。此折英台以九妹为由暗许终身,曲线告白,山伯承诺百日之内定访祝庄,本以为能够娶回美娇娘,因此这一折的基调是轻松欢快淡淡带一点惆怅,没想到却为后面“祝庄访友”的悲剧爆发埋下伏笔。
再说饰演祝英台的赵思雅。请允许我在此吹爆小赵同学!当天的赵思雅着实是太令人惊艳啦。赵思雅本就是省川00后里非常出挑的旦角,扮相好看,嗓子也好,此次复排《柳荫记》,又担纲主演,而且还安排她首演,可见院团对她的重视。小赵也非常的争气,此次《柳荫记》她的祝英台极其闪耀,可以说是当天演出最具备光芒的角色,相信以后这样的高光角色小赵会演的越来越多的。
祝英台这个角色是一个极具抗争性的这么一个角色,她反抗封建礼教,反抗传统父权,但是也追求美好的爱情。我的理解,这个角色,其实是外柔内刚的。故而她的形象要区别于其他传统题材作品中的“柔弱闺秀”的形象,她是闺秀,但是是骨子里住着一位女侠的闺秀。因此在戏一开场,她便要求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当面对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斥责,以 “也有女比男儿强” 反驳,甚至以 “祝九娘要变成祝九郎” 表明决心 ;在课堂下学,和梁山伯讨论“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时候,列举众多例子以证女子并不比男儿差时,脸上那种柔弱的坚定,着实令人感动,赵思雅对这么一个内心有侠气的闺秀形象,拿捏的是颇为到位的。
赵思雅在第二折女扮男装赴尼山攻书时,腔里直接带出了男声,可见她对于这个角色的准备非常充分,既然是女扮男装,不仅要在外在上趋近男性,还要在声腔上模仿男性。戏曲中,女扮男装的挺多,但是在唱腔上也尽量模仿男性的女演员并不太多,小赵年纪轻轻就做到了这一点,可见她对于戏负责任的态度。
《访友》一折,是整出《柳荫记》的重头戏,也是在此折,整个梁祝的故事开始走向了悲剧的方向,在这一折,二人的“兄弟情”升华为了爱情,但随即,喜结连理的希望便变成了被祝家、马家棒打鸳鸯的绝望,矛盾的集中、情绪的变化、声腔的爆发是这一折的看点。
对于祝英台而言,在梁山伯访友之时,她已经得知自己被父亲许配给了马家,重逢的喜悦与和被许配给不爱之人相比,似乎就不值一提了,因此她即便因为见到意中人而欣喜,也没有表露出惊喜的情绪;在自爆自己是女儿身时,梁山伯是欣喜,但祝英台却是委屈;到最后告知梁山伯他来迟了,她已经被许配给马家时,那种痛失挚爱的悔恨和反抗却没有结果的悲痛,完全可以从赵思雅撕裂的声腔中听出来,当天坐我旁边的是兄弟院团复排《柳荫记》的导演老师,看到这里时,我听到这位老师小声夸了句,这女娃儿嗓子真可以。
对于梁山伯来说,先是乐滋滋开开心心地去见兄弟,顺便还能相看一眼被许配给他的祝九妹,随后得知原来自己的结义兄弟原本是女儿身,祝九妹便是自己的兄弟祝英台,在经过惊诧、意外、不敢置信过后,便是所爱便是眼前人的那种狂喜,而当知英台被许配给马家后,晴天霹雳,正如唱词所唱“晴天霹雳怀抱冰”,沈姚在这一折上,情绪是完全够的,唱腔上,我听得不多,听不出好坏来,但是和一些资深老戏迷以及玩友交流时,他们纷纷表示,沈姚在这一折表现明显不如《送行》时,即便情感到位了,但这一折主要听唱,他的行腔不够流畅,完全被小赵压住了。
与大众熟知的梁祝故事不同,川剧的梁祝,在最后部分,并非主流的化蝶,而是化鸟。复排柳荫记的导演张崇林老师表示,“川剧并非化蝶而是化鸟,虽说化蝶深入人心,但化鸟更能体现川人的性格——蝴蝶是脆弱灿烂的,鸟的生命比蝴蝶更长久,川人是以这种方式为梁祝的感情祝福。”我觉得这个设定和川剧《白蛇传》的男小青一样,是川剧特有甚至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非常切合地方剧种的地域性,是川剧对来自江浙的爱情故事的本地化重构,这种充满智慧和浪漫的地方性的特色,在地方戏的传承中,异常重要,应当坚定地坚持下去。
省川此次复排的《柳荫记》相当过瘾,众多戏迷都表示这次演出非常之精彩。而且这还只是第一组演员的展示,期待后续王子豪、尹莲莲以及梁浩龙和李雨洁继续为观众续上梁祝的凄美故事。
-完-
作者简介
朱龙华,男,巴蜀人士,笔名猪哥不揩油。主业写诉状的侠气文青,副业读武侠,闲暇侃文史,豪气闯江湖。娓娓而谈,爱聊些才子佳人的离合悲欢,寄情纸笔,能写点儿文人骚客的爱恨情仇。永远只是在构思的网文写手,用爱发电的码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