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家长们一定要警惕。因为,这或许说明,孩子正陷入一种新型的“校园霸凌”之中——一种名为“煤气灯效应”的精神操纵。
01. 开个玩笑而以, 干嘛那么认真?
这句话,你身边是否有人说过?你是否也曾因此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反应过激? 其实,这正是“煤气灯效应”的典型表现。 “煤气灯效应”这个词,源自1944年的电影《煤气灯下》:丈夫故意调暗煤气灯,却坚称灯光没变化,让妻子怀疑自己的感知出了问题,最终精神崩溃。 而在校园里,这种操控往往会披着“玩笑”、“关心”的外衣: 故意记错你的名字,却说“大家都这么叫,你太敏感了”
藏起你的课本,等你着急时笑着拿出:“至于发这么大火吗?” 集体孤立你后又假意亲近:“其实你自己也有问题,不然干嘛孤立你?” 他们的共同点是:用否定、扭曲事实的方式,让受害者陷入自我怀疑。
02. 孩子之间闹着玩? 无知者并不无罪。
很多时候,当家长们发现这种现象,并向老师反映时,经常会得到这样的“敷衍”:
小孩子嘛,爱开玩笑很正常。
即便你再想说什么,很多时候也会被这句话挡回去——你甚至会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 正是“煤气灯效应”的狡猾之处:
它或许会发生在课间耳语里、 或是微信群的表情包里、 抑或分组活动时的眼神交流中…… 它没有明确的施暴者,也没有直接的伤害证据。当孩子向老师求助,得到的往往是各种形式的敷衍——没有人会把它当回事儿。
更棘手的是,实施精神操控的孩子往往很“聪明”。他们会在老师面前表现得热情友善,只在私下里,露出獠牙……
03. 对抗“煤气灯效应”, 强大内心是根本。
对抗隐性霸凌的最好办法,是让孩子从小相信“我的感受很重要”。 这种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的: 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就像一棵大树,树的根扎得越深,越不容易被外界的风雨撼动。 那些从小被肯定“你的感受有价值”“你的判断值得相信”的孩子,面对精神操控时,会本能地生出一道防线:“你说的不对,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校园里的“煤气灯”或许还在悄悄亮起,但只要家长能成为孩子的“灯塔”,就没有照不亮的角落。 毕竟,每个孩子都应当清楚——你的感受真实存在,你的价值从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