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5|评论: 0

校名里面有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校名里面有内涵
                                                                                    李旭葵
校名,本身就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在校名的里面,内涵深厚。
学校,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到了清光绪1904年下昭:“兴学堂、废科举”。引进西方办学经验,从此教书育人的场所正式叫学校。
学校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绵延不尽,学校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所起的桥。学校是教书育人传递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知识的殿堂,培养人的摇篮。
中国的学校校名,都具有丰富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点。在历史的长河里,学校校名随着社会动荡变迁中易名发生变更。学校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迁,回顾中国学校的更名,那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学校,是文化历史名称,文化积淀厚重。学校更改校名,着力体现出文化历史名称的文化内涵。校名具有一定的语义结构,遵循语言的表达规律,具有语言的韵律美。
校名突出文化内涵的举措,它将改变过去依照数字序号排列为学校命名的唯一做法,或者体现出学校的地理位置特点,或者文化历史传承,或者校名特殊含义,或者办学者意愿,或者文化纪念意义等。
校名不汉仅是一个称谓和符号,也是其身份与品牌的代名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发展沉淀的产物。
学校名字的地域文化,含义深刻,它体现了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特色。体现了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展示了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体现。
在每一所学校校名的里面,都有不同的由来和文化内涵,北京清华大学,是因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清华园而故名。“清华园”之名,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
新津南开大学,1907年初新办学校地处天津南开洼新址,便依地名之故。
成都树德中学由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孙震于1929年创办,并提出“树德树人”的办学主张而名。
上海复旦大学名字源自于《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日复一日)表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1958年提出“十五年超英赶美”口号的大跃进时期,疯狂的人们砸锅办起了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跑步进入人民公社的共产主义社会。结果,当年从伊甸园的梦想跌得头破血流,从天堂跌落到人间,靠挖树根树叶野菜度日,在饥寒交迫的生死存亡中挣扎。当时农村实行军营化管理,地方一轰而上乡办中学、县办大学,因此中学校取消了多年来的校名,全部统一要求,以阿垃伯数字按顺序重新排名更名学校名,为“某某地方笫几中学校”,失去了历史文化内涵,失去了地域的特色,军营整齐单一化。
在数字为序排列的简单粗糙思维校名,从中窥见到当年在阶级斗争为纲极左的社会背景。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大队(村),生产队(组)即连排班军事化的严格体制管理,工厂分民兵和基本民兵,全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化,统一一个声音,统一一个步调,统一一个行动,统一在一个思想。学挍也一样,校名统一用数字化为序排列,那是没有丰富文化内涵而是给人肤浅粗俗的印象感觉,也反映出文化水平的认知。
1962年,国家采取紧急经济措施,才从三年吃不饱饿死人的饥荒年代中走出来,实行整顿、调整、提高经济政策,教育经过调整撒并,学校校名才从数字排序荒唐闹剧中重新恢复了原来的校名。
好景不长,转眼到了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运动时期,学校关门停课,学生造反,教育遭受不仅是中国历史而且还是世界历史上的大浩劫灾难。老师成了臭老几惨遭迫害,被关进牛棚,遭受批判斗争,惨不忍睹,任随折磨捶摧残。正是读书年龄上千万的十几岁青少学生,被赶下乡美其名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不可祢补的大灾难,毀了一代人,后果不堪。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看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给副主席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通称《五七指示》。为了坚决贯彻响应伟大领袖《五七指示》,祖国山河一片红,在1971年初各地的中学校校名都统统急忙分别冠上了“五七”,为“某某五七中学校”。
在1971年发生九月十三日林彪乘飞机发生在蒙古坠机的“9·13” 林彪事件后,彻底肃清林彪的余毒,表示与林彪划清界线决裂,各地方冠有“五七”校名的学校,地方急忙对当地学校,立刻以阿拉伯数字为序重新排列命名校名,即“某某地方第几中学校”。
直到1976年文革结后,经济已经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国已不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沫浴神州大地,经济复苏。仿佛是一场恶噩梦中醒来,恢复高考,开始正常招生,教育才开始走上了正规。
校名,在大众心目中是一所学校的名片和符号,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在当地的地位和档次,也是标志着地域特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非是用简单统一所谓整齐的阿拉伯数字顺序简单排列。
可见,内涵丰富的校名,简约而美、扑实亲切自然。蕴合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办学水平和特色,犹如陈年老酒,品味独特,回味无穷。
为了肃清文革运动给教育带来的浩劫灾难流毒影响,在文革中以阿拉伯数字为序排列的学校校名,是文革极左运动的产物,仅具备数字顺序简单排列区别功能作用,根本沒有历史文化底蕴内涵,失去了地方地域的特色,也不方便学生和社会通信交流联络,与学校本身所具备是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功能性质不相符合。
因此,在文革后,不少在文革中以阿拉伯数字为序排列的学校校名,又分别恢复了原来在文革前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特色的校名。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公元前141年,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筑成“石室精舍”,创建官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办学的地方。“石室精舍”,就是今天著名的成都石室中学。在文革中,成都所有的中学校名,全部曾以阿拉伯数字为序排列被改名。如成都石室中学被改命为“成都第四中学”,成都中学改名为“七中”,成都树德中学改名为“九中”。文革后,成都原以阿拉伯数字为序排列被改名的学校,全部恢复了原来具有历史文化的校名,这样符合了成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成都市郊区附近县市以阿拉伯数字为序排列被改名的学校,基本上早已恢复了原中学名称,如崇庆中学、温江中学、灌县中学、蒲江中学、大邑中学、新津中学、新都中学、双流中学、金堂中学、彭州中学。四川境内和重庆市的学校校名,都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校名本身就是一张响亮的名片,抛弃文革中以阿拉伯数字为序排列被改名的校名,恢复原来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名,这也是进一步肃清“文革”的余毒和影响,贯彻落实 “复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
传承千年悠久历史文脉,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学校校名,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会提高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及影响,会带来学校新的活力。
不要小看校名,里面很有文化内涵。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