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前四位经济大省9月份是怎么抓经济的
2025年9月,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四个中国经济“顶梁柱”,以一系列密集务实的动作,上演了一场生动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
四省的发展举措,深刻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完全是基于各自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做出最具比较优势的战略抉择。
1
广东的棋眼在“流通”。作为外贸和制造业第一大省,其九月的一系列组合拳,旨在强化其作为“双循环枢纽”的“通道价值”。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吸引30国1200余代表,聚焦跨境金融、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规则衔接。这并非务虚,而是旨在降低高端要素跨境流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广东省快递条例》,力推无人机、自动驾驶技术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此举直指广东作为快递大省的痛点——居高不下的末端成本,意在疏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毛细血管”。
世界粤商大会以“1+5+N”模式整合全球粤商资源,目标是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优势、物流网络的效率优势,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
2
江苏的打法透着“制造强省”的务实与自信,其核心是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协同发力。
常州国际新能源博览会签约337亿,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揽入802亿重点项目,政府扮演的是“产业链项目经理”。其目标是构建从“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的产业闭环,形成“全链条自己人”的难以复制的生态级优势。
同时,“苏新消费·金秋惠购”活动豪掷超5.4亿元消费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汽车焕新补贴直接给到8000元。这体现了江苏对经济的深刻理解:再强大的供给,也需要旺盛的内需来消化。
从省长站台到副省长赴欧招商,这套“内促消费、外抓招商、中强产业”的组合拳,是其稳增长的底气。
3
山东的九月,展现了“政策驱动型”经济的鲜明特色,其核心是用精准的政府工具来稳定底盘、引导转型。
第三批16条政策清单,如同一个“工具组合”,服务业企业给补助、消费品以旧换新动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人工智能大模型“揭榜挂帅”。每一项都指向明确,是真金白银的引导。
省委书记率团访问马来西亚推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山东—新加坡经贸交流会签约8.2亿美元,都是拿着精心准备的政策工具箱去招商引资。
省长调研新型储能基地强调“聚链成群”,则表明山东正努力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集群优势。
4
浙江的布局始终带着强烈的“未来感”,致力于在数字经济与绿色能源两大确定性赛道中构筑护城河。
省委专题会议研讨“十五五”能源规划,目标是2030年建成新型能源体系。这不仅是绿色转型,更是为庞大的数字经济备足“绿电”、降低能源成本的产业战略。
杭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试点“人才创新单元”,云栖大会上省委书记强调AI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在为未来产业攒“智力家底”。
更巧妙的是,将4775万元文旅消费券与“浙BA”赛事结合,让消费政策自带流量与话题,展现了用场景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的系统思维。
5
四省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地方在复杂局面下的操盘术。
“稳”不是被动防守,而是通过消费券、物流降本、以旧换新等方式,主动筑牢内需基本盘,为企业和经济转型创造宝贵的喘息空间。山东的政策清单、江苏的“苏新消费”、广东的物流降本,无不体现此意。
“进”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围绕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贸易等有限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培育“新质生产力”。江苏的新能源闭环、浙江的AI场景、广东的跨境科创,都是“进”的生动注脚。
同时,四省均体现出“全省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广东的区域协调、江苏的跨市产业集群、浙江的山海协作、山东的城乡融合,都是在将分散的优势整合成强大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