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思源广场惊现“同队起舞”并“双音对峙”,情绪爆表,险象环生,引发市民驻足关注热议。如今“官司”都打到了广福街道望江社区。
近日,一群在广安思源广场的广场舞大妈团队发生纠纷。不止是抢地盘,两组音响设备同时在一个点位上响起“不合拍”音符,影响彼此情绪。官司打到望江社区主任处,一方拒绝调解。截止目前,虽没有激烈的肢体冲突,却因两支并行的音响、两种不同的旋律,成了邻里间一道难解的“结”。
曾经同队起舞的伙伴,因“独立”与“坚守”的分歧,从过去的同队起舞携手锻炼变成了今天的双音对峙,报警多次、调解数回,矛盾非但没消,反而渐渐升温。
这场看似鸡毛蒜皮的纠纷,实则藏着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与邻里相处的大命题。这场音响对峙的背后,我们看见的是广场公共空间的包容与考题。客观来看,双方的诉求都有可理解之处。老团队不愿离开跳了多年的地盘,是对习惯与集体的坚守;而另一位“独立大妈”却想另起炉灶。在我看来,这或许是她们都对舞蹈节奏有着不同追求,其实,这原本都是个人的选择。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个人诉求与集体习惯发生冲突时,双方都陷入了非此即彼的对抗:一方搬来音响平行摆放,一方坚持原有位置,两支音响的音量与旋律交织,最终变成了彼此眼中的“捣乱”。没有人愿意退让,也没有人愿意换位思考。老团队是否能理解“独立”的诉求,留出一点空间?“独立大妈”是否能体谅老伙伴对老地盘的感情,换个相邻而非并行的位置?正是这份各执一词和互不相让,使小纠纷演变成了持久战。
目前,广场舞大妈的这个皮还在扯,且越扯越凶,纠纷令彼此双方均陷调解困境。从报警广福派出所,到望江社区介入,多次调解无果。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并非调解者不用心,而是她们双方都卡在了“谁也不让谁”的死结里。
昨天本平台在接到网友投诉时,便对此给予回应提醒,我觉得,像这类未造成实质伤害的纠纷,派出所多以调解为主,最终仍需双方自愿让步。这恰恰说明,邻里纠纷的化解,“规则”之外更需多些人情世故。公共广场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队的私产,而是大家共享的空间,既没有绝对的归属权,也不该有零和博弈。若双方都抱着“我要占住这里”的想法,即便闹到信访局,也难有满意结果,但若双方都能各退半步,比如社区协助划定相邻的锻炼区域,或约定错峰使用时间,两支音响未必不能各美其美?
其实,广场舞的核心是快乐锻炼、邻里相伴,而不是地盘归属和输赢之争。曾经同队起舞的情谊,不能被一场地盘纠纷耗散,思源广场的热闹,也不该被两支“不合拍”的音响搅得变了味。对于当事人而言,不妨都放下对抗的执念,试着坐下来好好聊聊,老团队可以听听“独立大妈”的想法,“独立大妈”也可以体谅老伙伴的习惯;对于社区而言,或许可以借此机会,对广场公共空间进行更细致的规划,明确锻炼区域划分、音量限制等软规则,让公共空间的使用更有章可循;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场小纠纷也是一个提醒,城市里的公共空间,不是“先到先得”,而是互相包容,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峙,才能让广场舞真正跳出快乐,而不是矛盾。
有网友在后台留言要我为这个来“说事”,我觉得实在是很为难。我的观点是,不去苛责某一方,我只从中看见了“各退一步”的重要性,以及广场舞的公共空间共治共享的必要性。一场广场舞纠纷,无关对错,但却关乎邻里情和公共心。愿双方能在望江社区的调解下,早日放下分歧,让思源广场的旋律重新变得更和谐,也愿更多人能从这场纠纷里读懂:广安公共空间的温度,一直都是靠你我之间“各退一步”的方式去焐热的,别让小小的地盘之争,凉了邻里间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