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行业爆出一桩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一家网络安全公司公开指责比亚迪安全团队冒充吉利旗下极氪品牌人员,试图套取其核心技术方案。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企业间的技术竞争,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领域日益激烈的商业博弈。
据涉事公司披露,2025年10月11日,一名自称"吉利·极氪项目组"的女性携三名同事通过官网联系该公司,以了解产品为由发起线上会议。会上,对方详细询问了产品功能、收费模式、AI实现原理等研发级问题,并要求开通试用权限、录制操作录屏,会后还约定推进保密协议流程。整个过程中,对方仅使用163邮箱沟通,解释称"极氪邮箱外发受限"。然而会议结束后,这四人集体失联,微信拉黑、电话不通、邮件无回应。经行业打听,该公司发现对方实为比亚迪团队。
涉事公司CEO李均(前特斯拉名人堂成员、360独角兽团队核心成员)在公众号发文提出四大质疑:比亚迪为何要冒充竞争对手进行技术交流?若计划开发同类产品,为何采用这种手段?企业对团队职业操守有何要求?何种企业文化会促成此类行为?文章发布后,引发行业热议。有熟悉李均的人士表示,他作为技术型企业家,此事可信度较高。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某汽车信息安全供应商透露,2022年与比亚迪合作时也遭遇类似情况:沟通两个月后,对方要求提供设计文档被拒,随后以"不合规"为由推荐库内供应商对接。业务推进过程中,该供应商发现库内代表与之前比亚迪线上会议人员高度重合,最终选择放弃合作。这种"变相套技术"的手法,与当前事件如出一辙。
从财务数据看,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车企龙头,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00%。这样一家不差钱的企业,为何会采取这种手段?有业内人士分析,可能源于内部创新压力。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企业可能试图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取技术突破。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类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2025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销量达72.51万辆,同比增长126%,市占率提升至11.44%;同期比亚迪市占率从27%降至18%。两家车企的差距逐步缩小,竞争已从市场层面延伸至技术领域。9月29日,极氪9X宣布13分钟大定破万后,比亚迪腾势方程豹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在微博发布"9X?哈哈,ybyl"的言论,虽已删除但引发广泛解读。更早前,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曾公开批评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直言"有些企业以卷为荣,可能带偏产业生态"。
在涉事公司文章下方,555条留言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确实存在"防火、防盗、防某迪"的现象,技术剽窃手段包括派人现场学习关键工艺、索取样件逆向拆解、逼迫供应商交出图纸等。反对者则质疑事件真实性:大型企业不会用如此低级手段;核心技术在未确认对方身份时就全盘托出不符合商业逻辑;比亚迪研发流程规范,团队违规可能性低。更有留言指出,10月新车上市前出现大量负面信息,怀疑存在刻意抹黑行为。
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企业间的技术竞争,更引发对商业伦理的讨论。当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企业如何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坚守商业底线,成为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截至目前,比亚迪尚未对此事作出正式回应,事件真相仍有待进一步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