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法之名》凭借对涉黑案件的深度解构与官场生态的真实描摹,成为继《扫黑风暴》 、《狂飙》之后又一部让观众拍手称快的扫黑佳作时,人们在剧情里看到的“保护伞”灰度、权力寻租暗影,殊不知正在现实中留下真实的伤痕。剧集里的正义或许终将到来,但现实中,曾经优秀的广安民营企业家唐瑞见的遭遇,却让“扫黑除恶”四个字多了沉甸甸的重量。
《以法之名》的震撼之处,在于它跳出了非黑即白的叙事窠臼,让潜伏在组织内部的“大老虎”与黑恶势力的勾连显得尤为真实——那些看似清正的官员,其权力的阴面藏着利益交换的灰度,正是这种“干净”表象与肮脏内里的反差,戳中了老百姓对腐败现象的痛恨。剧集用案件撕开官场复杂生态的切口,让观众看到扫黑不仅是打黑恶,更是铲根基、破“保护”的系统工程,这种对现实的精准映射,正是其获得口碑的核心。
但艺术源于生活,却未必能复刻生活中的正义。在四川广安,年近七旬的唐瑞见,这位昔日商界“黑马”的人生轨迹,比剧作更令人扼腕。他曾是众人眼中的成功范本:一手缔造的企业《腾飞集团》累计为国家缴纳税收10亿左右,巅峰时近300名员工的生计系于一身,身为市政协委员的他还热心公益捐款数百万元,用责任扛起了数百个家庭的希望。
这样一位深耕市场的民营企业家,本应在市场化浪潮中续写传奇,然而却被号称广安地下“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在以许某为首的黑恶势力犯罪集团的觊觎与区、市、省个别官员的同流合污中,坠入噩梦。
企业被强行侵占,是这场噩梦的开端。紧接着,受到政治、黑恶势力的迫害、接踵而至——黑恶势力的嚣张背后,是“保护伞”们用权力织就的灰色网络。这些潜伏在体制内的“影子”,如同《以法之名》 《扫黑风暴》 《狂飙》中那些看似合规的官员,用表面的“干净”掩盖着权力寻租的实质,成为黑恶势力侵害民企的“挡箭牌”。他们的存在,不仅摧毁了一个企业,更击碎了一位老人半生的心血与数百个家庭的生计。
如今,唐瑞见的心血早已付诸东流,留给这位古稀老人的,只有一沓沓证据与满心诉求。数年间,他从区到市,从省到北京,循着“相信正义”的信念反复奔走呼告,却始终未能等到期待中的公正回应。这一幕,与扫黑剧中“利剑出鞘、沉冤得雪”的结局形成尖锐对比,也让人们看到:当“保护伞”未除、线索核查遇阻时,个体的维权之路竟如此漫长。
值得欣慰的是,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从未停歇。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扫黑除恶走深走实以来,受理线索数万条,破案率保持高位,更公开举报方式鼓励群众参与,誓要打击群众深恶痛绝的黑恶势力。这些行动如同《以法之名》中的正义力量,让人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一定要铲除黑恶、破除“保护”的决心。
《扫黑风暴》、《狂飙》、《以法之名》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但唐瑞见的故事仍在等待答案。人们为剧集中的正义喝彩,更期盼现实中的“保护伞”能被彻底清除,期盼每一位像唐瑞见一样的维权者都能等到公正降临。毕竟,扫黑除恶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剧集中的酣畅淋漓,而是现实里每一份合法权益都能被守护,每一声正义的呼告都能被听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