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0|评论: 0

[其他] 7000万注水新车订单:注水者是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5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按照车企自己公布的订单数,中国汽车的年销量都能破亿了!”

这是面对目前“魔幻”的国内汽车市场环境的一句调侃,同时所反映的也是现实当中荒诞的一幕。

按照公布出来的数据,今年前 8 个月,中国汽车市场乘用车零售量为 1469.8 万辆,这与之前车企公布的“小订”数量有着极大的出入,因为如果光看这些订单量,前面提到的数字早已突破的 5000 万。

如今踩着“金九银十”购车季的节点,车企在公布自己订单量这件事情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话术从“一小时破万”到“ 72 小时 25 万辆”,全年“破亿”指日可待,堪比车企自导自演的数字狂欢,而狂欢背后则是披在车企身上,以销量为题的“皇帝新衣”。

车企围绕订单做文章已经不是近一年才有的事情,自从新造车入局,订单当中的“水分”就已经变得“充盈”起来。

首先,我们发现一些车企开始给你玩儿文字游戏。

如果此前比较关注汽车产品分类的消费者,会发现之前对于汽车产品的定义基本上就是围绕尺寸来展开,比如轿车分为微型、小型、紧凑型、中型等等,SUV 同样也是以此来划分,那么在选车的时候,其所对应的销量也是根据这些定义来展开。

image.png

就算是后续增加一些细分市场的产品,其销量数据的统计也是在这样一个大体的框架之下,车企几乎也不会在这些定义上面去做文章。

但是随着新造车的加入,销量榜单变味儿了,销量前面被增加了诸多定语。

“ 10 万级纯电紧凑级智能家轿销冠、20 万级新能源中型运动轿跑销冠、30 万级新能源豪华智能 MPV 销冠、40 万元及以上中大型豪华智能大六座 SUV 销冠等等等等 ...... ”

在这些定语之下,精细、繁复、覆盖面狭小、产品区间直指自家产品,这些销量榜单就像是专门为自身所打造,而且这样一个统计口径,完全不会在其他地方找到同类项,简直就是车企给自己所打造的“华丽冠军领奖服”。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自定义销冠统计法”已经足够令人目瞪口呆,那你就低估了这些营销人员的强大“逻辑”能力,我不光要做自己定义的这条赛道上的冠军,更要在没有交付车辆前就成为市场中的爆款。

多么颠覆性的逻辑思维?而这,便是目前“小订”数据狂飙的来源。

小订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没有成本,毕竟订金可退,这其实就是这件事情最不合理的地方,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没成本的事情,自然就有诸多漏洞可循,甚至有车企在产品的发布环节,会让一些媒体“亲自下场”,用一份可以随时退的订单来为其订单总数助力。

image.png

同时,就连大定,车企也会留出几天或是一周的反悔期,那么我们仔细想想,这些数据基本上是呈“一过性”出现在消费者眼前,基本上不会有人关注一周后的实际数据是多少,况且这还是一个持续滚动的数据,而且车企自然也不会将实际的排产量公之于众。

此时我们会发现,当数据统计有了多个出口、有了多个统计时间段,有了不同的定语,中国汽车市场当中,“订单”相关的数据统计就像是一块有着诸多孔洞、缝隙,且缺少坚实质地的海绵,松垮并极易注入水分。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以前消费者是怎么买车的?

此前我们购车的途径很单一,基本上只有去经销商的 4S 店,到店、看车、订车、等车、补足尾款、交付。这一套流程看起来环节颇多,但是比较清晰明了,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所关注的销量是大致真实的,且是在实际销售后得出的数据。

那现在买车又是怎样?

如果像之前所说的,车企自己去定义不同领域的销冠这件事还是有一定的门槛,毕竟是需要实际销量的支撑,那么这个数据就得在车辆上市后一段时间才能公布,那现在车市这么卷,“后发制人”的节奏就显得有些拖沓,于是就有人动起了歪脑筋,上市前能不能做一波数据出来?

这就需要在整个上市过程当中切分出一些新的环节,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名词:“预热、小订、大定”。

很像之前买手机的一个套路对不对?之前车企卖车只需要开一个上市发布会,结果现在又整上了预售、技术发布、产品亮相等各种活动,虽然事情办得越来越多,但是获取订单数量的事情则变得更加容易。

image.png

此时,结合现在智能的普及,相当于把之前消费者到店买车的流程做到了线上化,只需要一个链接或是 APP,把订车的环节直接拿到最优先的级别,而且再给出一些先发权益,不管你了不了解这个车,先给你一个“占上便宜”的机会。

显然,流程步骤要比之前更简化,比如下定金这件事情,此前要去店里聊两三轮,这期间有时间成本,有到店路途的成本,而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面小手一点,就完成了这些操作,从车企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大幅度降低操作成本的事情。

降低操作成本能带来什么好处?无非是更快地形成数据链条,进而从侧面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反悔成本最低的小订阶段,消费者看到这么多人都下单了,心里自然会有一种想法,也就是这个车很多人认可、不早下手后面就要等好久。

当这样的想法出现,车企的目的就达到了,我就是要让消费者更快下单,形成一种“利滚利”的模式,把订单数据滚雪球一样滚起来,以便最终形成更多的实际转化。

这些订单数量有多少转化为了后续的实际销量?

5 年前,国内某头部车企车型上市,订单量宣传达到 3 万,后续月均销量不到 3000;某热门新势力宣称订单一个月破 3 万台,但后续三个月时间内仅首月破万,后续月销量不及 2000;某国企一车型上市 18 小时订单突破 4 万,但实际情况是后续最高月销量能够达到 7 千,后续则一路下坡。

还记得哪吒汽车吗?曾经这可是新势力造车当中被誉为黑马的品牌,如今其办公楼早已人去楼空,在两年前,其官方发布的销量数据就和实际的上险数量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后续根据车架号跟踪调查,其 87% 的销量均为租赁公司来买单,甚至其后续也被曝出经销商要求员工购车以满足其销量指标;

如今的小米汽车,YU7 在上市当晚就“订”出了全年的产能,下手稍微晚一点可能都要赶上后续的年度改款,但是仅仅在一天之后,二手交易平台以及社交平台当中就冒出来诸多的订单转让,这其中有多少实际成交记录?黄牛参与了多少的订单量数据?

这也是为什么前面会说:中国汽车市场,车企自己所公布的各种数据早已经像一块海绵,空洞且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同时也极其容易被注入更多的水分。

此时,汽车市场环境如果不能得到净化,那就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车企发布的所谓“小订”数据,就算数据全部为真,最多所反映的也是对应产品的受关注程度,而非真正的销量,并且也不是最终的市场购买意愿。

不得不感叹,中国汽车消费者过得多难,买车不光要关注 PPT 上的小字,还要自行辨别车企发布的数据。

1-9 月乘用车生产 2078 万辆,累计同比增长 13.9%,其中 9 月乘用车生产 283.8 万辆,同比增长 17.2%,环比增长 15.7%;与此同时,9 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 224.1 万辆,同比增长 6.3%,环比增长 11.0%。今年以来累计零售 1700.5 万辆,同比增长 9.2%。

在去年全年产销均破三千万的基础上,今年的数据依旧显示出增长态势,那么这种市场环境无疑会给人一种感受:中国汽车市场的活力又回来了。

大盘积极,车企自身若是没有跟上节奏,显然会展现出一种掉队的态势,那么此时对于车企来说,同样需要一份积极的数据,甚至说 10-15% 的增幅已经不能满足车企内心对于增长的渴望,急需一种“爆发式”的增长报表。

你说这是面对市场竞争下的动能?还是大环境之下求生的焦虑?

从目前的状况来说,或许更偏向后者,而这焦虑之中,尤以三点为甚:流量焦虑、资本焦虑、生存焦虑。

所谓流量焦虑,其实是现在汽车市场一种畸形的营销态势。

过去的汽车市场靠产品说话、靠后续产品在市场当中的表现说话,但是现在,产品还没来,车企的高管或是负责人自己倒先站到舞台来说话了。

这里面有情感营销,有夸大宣传,亦或是靠表演型人格来立人设,说难听一点,现在很多车企以及个人为了流量已经到了不要脸的程度,且不管说得话真不真、宣传点是否以“小字”形态隐藏在 PPT 的角落,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吸引人,要让消费者在这么多的产品当中看到自己。

现在市场当中产品众多是不争的事实,仅在今年 9 月,就有近 80 台新车进入市场,而且在金九银十的热销状态下,新车扎堆入市的节奏还在延续,就在十一过后的这一完整周当中,基本上也是一天一款新车的节奏。

在这种扎堆下饺子的市场环境中,谁都想让自己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并且想方设法地将自己产品与具有流量的话题相结合,而销量,是获取声量最直接的办法,这已经在各个车企之间形成共识,且不说晒订单,还有车企整出了周销量的“新事物”。

而数字,这是消费者最好理解的东西,门槛低、清晰、直观,而且在社交领域更容易形成裂变,车企也用了最低的成本来换取了海量的曝光。

那么资本焦虑,这其实是车企内部用来给投资者和高管看的“成绩单”,但是用一张毫无含金量的成绩单来邀功,是否能够起到正向的作用?而且若是高管看到一个能随时可退的订单数量就手舞足蹈,那这车企整个是一个草台班子不是吗?

最后,生存焦虑,这或许也是“订单畸形生态”能够存在的根本。

说实话,现在中国汽车市场是不缺汽车品牌和产品的,甚至话说难听一点,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当中有着太多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角色。

目前国内市场的头部效应通吃明显,而且在后续的发展当中,强者衡强的定律将会延续,这就意味着现在市场的生存空间会愈发狭小,弱势车企如果不搞一些小手段,其实是很难在国内搏得生存空间的。

而且生存下来靠什么?不仅仅是有市场,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够盈利,能够让真金白银落在自己的兜里,以保证后续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迭代的持续投入,吃老本、讲情怀这些做法都是瞎扯,卖不出去车、赚不到钱只有死路一条。

按照数据统计,2025 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继续下降,目前行业利润率已经低至 3.5%,是 8 年时间内的最低数据,这个时候,为了活下去,为了多卖几台车,一些车企不得不虚张声势,但是这是长久之计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订单泡沫可以粉饰一时的繁荣,但是没有办法改变品牌、产品、口碑等长期竞争要素。或许此刻监管铁拳落下,这场数字游戏能够到了收尾阶段,但是此前为“注水销量与产品”买单的消费者却有苦说不出。

这些现象已经存在市场多年,为何没有在初始阶段就将其扼杀?是大环境需要这种虚假繁荣?还是中国的车市发展要由此带动?

国内车市的魔幻操作还有很多,订单这件事只是冰山一角,与此相关的营销内卷还在不断渗透,或许只有当这些营销翻车的时候,消费市场才会真正看清某些企业的真面目,不过这也是一个好事,或许能够成为汽车行业回归制造初心的转折点。

至于消费者买车,其实认准一个道理,真正的爆款不需要注水,路上跑的车远比车企给出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