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蜀道集团投建(川高公司投资、公路设计院公司设计、四川路桥集团大桥分公司参建)的G42南充至成都高速公路扩容项目(以下简称“成南高速扩容项目”)控制性工程——嘉陵江特大桥顺利合龙,标志着大桥主梁悬浇施工完成。大桥合龙后,工程将转入桥面铺装及附属结构施工阶段,为成南高速扩容项目年底实现通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嘉陵江特大桥建成后概念图
嘉陵江特大桥横跨南充市高坪区都京街道和嘉陵区文峰街道之间的江面,全长2309米,主桥长500米。大桥采用半漂浮体系对称双塔双索面混凝土斜拉桥设计,主塔为花瓶索塔造型,高116.55米,约40层楼高。本次主梁施工采用后支点挂篮对称悬臂浇筑工艺,4个作业点同步推进,通过电子液压系统精确控制,最终将合龙时桥面高差严格控制在2厘米以内。
后支点挂篮对称悬臂浇筑工艺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围绕复杂地质条件深水基础施工难、高空作业支架体系搭建难与施工进度控制难三大核心难题,开展系列技术攻坚。一是攻克深水基础施工难题,以“锁扣工艺”实现“水下握手”。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团队采用PC型锁扣钢管桩围堰工艺,通过其特有的“锁扣”设计实现桩体间可靠连接,有效提升围堰整体稳定性,显著降低渗水风险。同时,结合“自进式护筒”旋挖成孔与黄泥填筑工艺,形成双重止水屏障,成功解决深水基础施工难题。二是化解高空支架风险,以“装配式设计”实现“空中搭积木”。团队研发装配式牛腿预埋件,实现高空支架“零焊接”,在满足承载要求的同时,兼顾索塔外观质量,显著提高安装效率并降低高空作业风险,为索塔横梁及主梁施工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空中作业平台”。三是突破施工效率瓶颈,以“数字挂篮”实现“智能建造”。团队自主研制的新型数字化无轨式三角挂篮,彻底改变传统挂篮行走模式,利用三角桁片主纵梁作为行走轨道,通过行走卡爪顶推格挡实现前移,配合电液系统智能调控液压油缸,确保行走同步与安全。该技术从机械结构、步进机构、程控系统、数字化平台及模板液压五个维度进行系统优化,使块件前移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45分钟,模板安拆人员由10人减至2人,单个节段施工周期缩短2至3天,为大桥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PC型锁扣钢管桩围堰工艺
成南高速扩容项目全线建成通车后,将成为连接成都、遂宁、南充最为便捷的高速通道和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核心通道,对进一步提升东向出川的通行效率,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结构,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成南高速扩容项目是四川省内既有高速公路原位扩建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扩容建设项目,也是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G42沪蓉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240.226公里,总投资368.07亿元,建设工期3年。全线采用“原路加宽为主、局部新建复线”方式建设。该项目分为成南高速主线段和成都入城复线段,项目主线段起于南充市高坪区东侧既有G42线东观枢纽互通,止于成都绕城高速螺蛳坝枢纽互通,全长215.697公里。成都入城复线段起于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止于成华区龙潭街道龙港路,全长24.5公里,已于2024年9月13日建成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