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叫李南沉的教授,为否定包产到户,说在河南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因为分田到户,土地分散了,改造时农户阻力大,没有改造出来多少面积。李教授他不知道河南的农业,早就实现了农机化,平原地区没有撂荒地,流转平原地区的地租还不低。他更不懂平原和平坝的耕地上,已有的地埂,除了有地界、道路的功能,还有方便灌水和在降水大时有阻水分流的作用。今年秋季的连续阴雨,导致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较大面积,玉米、花生收获机械进不了地,要依靠人力收获、机械烘干,种植成本大大增加。许多大户的玉米霉烂、长芽,致严重亏损,还耽误下茬小麦适时播种。李教授那种土地越大效率越高的理念值得反思。
日前,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财政投入了7000亿,地方政府投入了不低于3万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
国家和地方出政策,出钱大力推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民没出钱,是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好事。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谁受益谁出钱,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但作为使用者的农民没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没有资格监督建设施土和验收,这就会产生严重操作脱节和工程腐败,会把利国利民的事办成坏事。
没有人能调查清楚这10亿亩高标准农田,都分布在哪里?有多大面积动过土?有多少改过后面积能达到高标准要求?这些改造合格的高标准农田,使用者究竟能不能抗灾获丰收!
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唱赞歌的不少,可知道我们的“三农”问题的核心,不是土地质量问题,是务农与非农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年交过公粮的老农民一个月120元的养老补助太少,是城乡二元结构未破除,是耕地没有人耕等等。
当初,可不可以将这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的3万多亿,一次性发给全国约2.5亿的,年满65岁以上的农民,人均可得到1.2万元,若按月发给这些老农民,每个月500元,可发两年,或用这么大一笔钱,建立一个老农民补助基金,逐年给些老农民每年涨些养老补助,兴许17岁在农村,就开始干农活交公粮的农民,就可领到80岁以上。
这3万多亿人民币,按现在的玉米价格计算,能买2.8万亿斤,改了10亿亩,每亩比未改之前每季需增产100斤,要28年才有可能收回投资,况且耕地要增产,受气候、种子、投入等的配合、配套,这建成的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还有许多因工程建设粗暴,把熟土推入低洼处埋了,改大整平后耕作层变生土,耕作土变成了非耕作土,能长庄稼的耕作层团粒结构被破坏了,遇涝灾沉降后不排水等,作物的产量不增反减。丘陵、山区改造出来,找不到人耕种,或虽耕种了但并没有收成等,就是适得其反。
包产到户后,承保耕地的农户,经过几十年的土地整理和培肥利用,排灌水渠和田埂科学、合理布局。地块再大也不是越大越平越标准,若旱地小改大没有了地埂,没有15度左右的坡度,旱了灌水不顺畅,降水大了排水不好易涝渍,遇强降水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就是劳民伤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