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气温渐低,心脑血管疾病又到了高发季节。近期门诊中脑梗等急症的就诊量,呈现出上升趋势。
脑梗起病急、进展快,一旦发作,每延误1分钟的救治,就有约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若错过4.5小时的黄金治疗窗口,可能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脑血管在堵死之前,身体有什么异常信号?哪些人更容易发生脑梗?
3个信号说明
脑血管随时会堵死
如果出现以下3个症状,往往提示重要功能血管随时会被阻塞,应尽早就医——
■ 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 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单侧身体、面部或部分肢体出现运动障碍、刺痛或麻木,突发行走困难、步态不稳。
■ 短暂失语或说话像喝醉了、词不达意,突发眩晕,意识或记忆障碍,吞咽困难等。
脑梗患者有5个共性
■ 饮食不当
高盐、高糖、高脂饮食会持续损害血管内皮,是脑梗年轻化的重要推手。有研究显示,每日少吃3克盐,脑梗风险可降低20%;吸烟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
■ 久坐不动
久坐会减慢血液循环,增加血液黏度和血栓形成风险。既往研究显示,每日静坐超过8小时的人,脑梗发生风险可升高20%。
■ 慢性脱水
身体长期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减慢、脑灌注不足。既往研究显示,脱水可使脑梗风险增加近2倍。
■ 脑小血管病变
一方面,很多脑梗患者存在微小动脉硬化灶。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可能损伤小血管内皮,导致脑内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形成多发性脑小缺血灶,在影像报告中常表述为腔隙性脑梗。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头晕、记忆力减退,多数甚至没有症状。
另一方面,高血压、吸烟、长期饮酒、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可能导致脑内微小血管破裂,渗出的血液在脑组织中形成微出血灶。若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多发性微出血,常提示小血管病变已较严重,这类患者容易发生脑出血,脑梗的风险也较高。
■ 夜间高血压
正常人夜间血压会较白天降低10%~20%,但部分人的夜间血压反而会升高,被称为“非杓型高血压”,常见于有睡眠呼吸暂停、焦虑、失眠及深夜进食人群,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其脑梗发生风险为普通人的2倍。
如何科学预防脑梗?
专家们表示,脑梗高发季一些看似寻常的小事也可能引发意外,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需要注意——
不宜突然发力:突然发力可使血压突升,易损伤血管。平时排便不可用力过度,不宜猛回头。
不宜晨练过猛:清晨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易引起血压上升。高血压人群建议将晨练时间推迟到上午10点或下午。
尽量不动怒: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急脾气的人多提醒自己,做事三思而后行,平时学学种花、养鱼、书画等,以陶冶性情。
早晚注意添衣服:一早一晚外出可以酌情添加衣服,不宜久吹凉风。
戒烟戒酒:吸烟会使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对风险增加90%。有研究表明,每天只吸1支烟的人,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风险是每天吸20支烟的一半左右。因此,应该以完全戒烟为目标,而不是仅仅减少吸烟量。酗酒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并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直线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