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邛崃市文君广场南侧的鼓楼修缮完工,面貌焕然一新。
鼓楼原名钟鼓楼,有句古话“邛崃有个钟鼓楼,半截还在天里头”,老一辈的邛崃人都听说过。原来楼里置有钟和鼓,通过“晨钟暮鼓”报时,可能是鼓不易保存长久,不知什么时候只剩下了一口钟。也不知什么原因,人们把钟鼓楼的名称简化成了鼓楼。至今我都觉得奇怪,有钟无鼓,为何不称钟楼而称鼓楼。
至今,鼓楼底层西南位置,那口古钟依然庄重地挂在特制的木架上,吸引着无数游人。多数人并不关心钟的古老及其来龙去脉,而喜欢辩认钟体上刻的分别在四个方位上的四组文字,每组竖排四字。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字迹难辨吧,经常有人问我这十六字是什么字,它们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经辩认和查询,大概是这样的。它们依次是“作息推时,顽愚自省,夙夜匪懈,晦明有节。”
“作息推时”,大意是根据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物钟调整日常活动时间,以促进身心健康和高效利用时间。
“顽愚自省”,是由“顽愚”与“自省”组合而成的短语。“顽愚”指自身存在的固执、愚昧或不足;“自省”则是主动反思自身行为、思想的修养方法。四个字的含义可理解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进行自我反思与修正。
“夙夜匪懈”,这四个字是一则经典成语。“夙夜”指早晚、朝夕,“匪”为否定词通“非”,“懈”意懈怠。四字连在一起,大意为日夜勤奋,持之以恒。成语出处源自西周时期的《诗经·大雅·烝民》,其中有“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一句,指臣子仲山甫日夜勤勉辅佐周宣王,后逐渐演变为对普遍勤奋精神的赞美。
“夙夜匪懈”与“顽愚自省”二句均围绕“修身”这一核心主题而论。“夙夜匪懈”强调行动上的坚持;“顽愚自省”强调思想上的反思。两者结合,可视为传统修身理念的互补——既要保持勤奋不懈的行动力,又要具备自我反思的清醒意识,方能不断完善自我。
“晦明有节”,未见于常见经典文献。但从字面上来看,“晦明”指昼夜交替(晦为夜晚,明为白天),“有节”意为有规律、有节制。因此,其可能的含义为作息规律,顺应昼夜变化,保持稳定的生活节奏。
总之,古钟上刻的“作息推时,顽愚自省。夙夜匪懈,晦明有节”十六个字,警示世人应该顺应天时,不断反省,修身养性,保持稳定的生活节奏,方能持久达得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含意深远。
附:鼓楼简介
临邛鼓楼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明时称谯楼。今存鼓楼为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重建,为四方形重檐九脊歇山穿斗抬梁木结构建筑。楼上南角处悬铁钟一口,铁钟上角铭文:“皇明嘉靖四十一年四月谷旦”。鼓楼原位于城中心十字口,后迁至瓮亭公园内,其后又迁建于文君广场。现为邛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