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国三北工程斩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技术成就林业奖’”的消息在网络走红,这一国际林业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让这项延续近半世纪的生态工程成为麻辣社区的热门话题,网友们纷纷为“中国治沙方案”得到世界认可点赞。
作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成效显著: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超3333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突破4467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5.05%稳步提升至13.84%。此次获奖,不仅是国际社会对工程生态成果的肯定,更打破了“生态治理只靠人力投入、缺乏技术含量”的刻板印象。
工程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创新与地域特点的精准适配。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荒漠区域,治沙团队用稻草方格固定流动沙丘,再结合自主研发的耐旱梭梭苗培育技术,在年均蒸发量超3000毫米的极端环境中建起绿色屏障;赤峰等地推行的“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模式,摆脱单一治沙局限,实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改善。更难得的是“生态与民生双赢”的路径——通过“治沙务工+后期管护”的方式,已有6.3万农牧民在参与生态建设过程中,实现人均年增收超1.3万元,让治沙从“政府推动的任务”变成“群众主动参与的事业”。
网友讨论中,“代代接力的坚持”是高频评价。从老一辈治沙人“迎着风沙栽树苗”的坚守,到如今依靠科技实现精准治理,三北工程证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短期行为。正如有网友所说:“这枚国际奖章,是给每一代治沙人的荣誉,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在生态治理上的坚定态度和扎实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