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上容,生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湖南永州府宁远县人,是清朝宁远县历史上仅有的两名进士之一。
杨家耕读传家,杨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秀才。杨上容道光元年(1821)中举,道光二年(1822),道光帝登极恩科(壬午恩科),居三甲第二十二名进士。杨上容因年长,发四川知县即用。道光三年(1823)杨上容首任代理营山知县。
“天姿刚毅,敢于作为”的杨上容从阅读《县志》和考察县情得知,营山清代从顺治十八年(1661)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159年间共考中进士20人。故早在乾隆四十二年《县志》序言中就有“科第仕宦,绵绵继继,甲于蜀都”之美誉。他又从乾隆年间进士、邑书院山长陈怀玉所撰的《修补奎星楼记》中所说的“邑城舟形也”一语中知道,从地貌上看,营山县城处于南北两河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是一个船形,建于太白山(今县武装部驻地)文庙后面的奎星楼就是掌握行船方向的舵。杨上容认为船要行驶得既方向明且速度快,除了掌舵辨别方向以外,还要有桅杆挂上帆,才能顺风而行,加快航行速度。所以他决定在文庙正前方的梅家岭上修一座文塔,象征船的桅杆,代替明朝时县人为培补文风用人工挑土垒成的文笔山,以彰显营山的文风,激励士子们在科甲仕途上,奋发图强。杨上容还从《县志》所载资料知道,营山处于两河之间的低矮地带,经常发大水——“走龙”,致使街道被淹,如是提议造一座像中流砥柱一样的塔,可以镇水患。杨上容的倡议一出,获得绅民的一致拥护,大家纷纷捐资,特别是监生吴锦绡捐资最多。建塔工程开工之后,工匠们开山取石,烧制土砖,伐木搭架,群策群力,一年时间告竣。 杨上容离开营山后,先后在绵竹县、绵州、梓潼、罗江、涪州等州县任职。
在绵竹知县任上,他修孔庙、考棚,把“月波书院”并入“紫岩书院”并加以培修,设文学二十一所,捐义济院地五亩。绵竹先贤、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张杖(理学家,曾主持岳麓书院,湖湘学派重要奠基人)的墓园年久失修,杨上容加以培修,并勒石封禁,厘清其祖茔田产,使祭祀有序。绵竹古迹柏林坝,有众多巨柏,张代洋监守自盗,用药杀树致死,谎称树老巧砍下卖了,杨仔细勘验,查出实情,对张代洋严加责罚,此后无人再敢随意砍伐林木。道光十年(1830)夏,绵竹大雨,毁田四千余亩,杨捐钱500员以服济灾民。 据《增修酉阳直隶州志》(同治二年版)载;杨在酉阳知州任上,访民间利弊,民不敢欺,吏胥兢业奉法。当时酉阳没有地方官招待应考举人的宾兴之礼,他任上兴起,并且给应考者按例赠给银两。当时州书院的田土收益不足以支付教师、学生费用,他大力整顿厘清后,当年除开支外还盈余数十贯。他任职一年离任后又故态复萌。西阳人因他任职太短而非常惋惜。 在洛州,他经常微服私访州内集市,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的行为。他严厉约束下属官员,衙门吏胥不敢像以前那样捞好处。这些既得利益者在杨上容的大刀阔斧整治下,利益受损,于是大造谣言,并编刻歌谣到处张贴。说他赋性贪酷、惟利是营;锁押盐商冉复旦、向炜,索勒赃银一万六千两;随意更换市斗;扣买转售过境米船;凌辱读书人,等等。御史沈躁风闻上奏,道光帝降旨交吏部尚书汤金钊到四川严密查访。结果所传全为谣言,道光帝再下旨对“有心倾陷”者给予严惩。但是此事并没有结束。清朝规定,不准官员子女与治下百姓通婚,以防裙带。这次发现杨上容的次子杨世纶与洛州周姓女子结婚。虽然是杨未到任洛州之前就订婚了,但是吏部认为在任内迎娶也“究有不合”,就让杨上容退休回家养老。 回籍后,杨上容又捐钱置田支持宁远读书人;并设义田两百多亩为族人备荒。逝世后葬宁远大矿岭。 作者:熊朝宏 2018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