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请击缶之误——指瑕十五年后再续之六
前言
这是对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指瑕之文(六篇的最后一篇)。
《将相和》,早见于2005—2018学年旧版五年级下册,现见于2019学年起的新版。
笔者2010学年起年复一年地对《将相和》指瑕,指出疑似差错十处(原说九处,现有一处可一分为二,遂说十处)。2019学年《将相和》四处订正,四处改动(订而未正),两处没改。笔者继续撰文对未订正六处(订而未正四处+没改两处)指瑕至今。
差错已订正,可说是真的差错;差错未订正,可说是疑似差错。已订正四处,差错个数8,未订正六处,计差错个数12。若未订正的也是真的差错,则差错个数合20。五年级上册字数17万,差错率1.1/万,超过合格的标准。一篇课文的差错使得整册课本不合格,这值得高度重视并极速反应。
原著渑池会之争有三个回合:一、赵王上当鼓瑟;二、秦王被迫击缶;三、献城祝寿(双方各要对方为己方之王献城祝寿)。本文所述,是第二回合的第二环节“二请击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优秀的文学遗产。愚以为,对它的改写应讲求“信、达、雅”:
信,真实性,忠实于、不删不改原著重要的人、事、景、物、意、理;
达,语法性和逻辑性,在现代汉语基础上达至通顺、合理;
雅,文学性,彰显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焦点
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将相和》,19页起(指没括号的部分,下同):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浅析
焦点为疑似知识性等差错(差错处数1-差错个数2)。
课文把原著“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改写为“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似是不信、不达、不雅。
一、信,应不删不改原著重要的事;达,应合情理。
原著是说“进缶,跪,请”,课文是说“要求”。
原著有动作(进缶,跪),有行为(请),课文只有行为(要求)。
(一)先议蔺相如的行为。
原著中蔺相如的行为是“请”,他是赵国臣子而非赵王,“请”符合身份,而“要求”则不合身份。换言之,请,下对上,要求,上对下。赵国的臣子可以要求秦王做这做那的吗?
课文改“请”为“要求”是一错着。
原著蔺相如之“进缶,跪”作用有三:
1.蔺相如“进缶”,可堵秦王以无缶为由,推搪或拖延击缶。
2.蔺相如有缶在身,可作拼搏时的凶器,对秦王之徒手,具一定的心理优势。可以想像,若被蔺相如用缶追着打,即使最终秦王没受伤,也是尊严尽失的。
3.原著蔺相如之跪,其合理性在于:双方都不会让对方除王以外的其他人随意靠近己方之王的,这是警卫常识。进缶且跪则不会阻挠靠近秦王。且跪而请,乃哀兵策略,使得蔺相如言行举止均无可挑剔。
课文说蔺相如再次上前,不大合警卫常理,一漏洞也。
二、雅,彰显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原著“二请击缶”之蔺相如,进缶,跪,请,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智勇双全。课文之蔺相如,动作鲁莽(只是再次上前要求),出语伤人(要求秦王击缶),只讲斗争,不讲策略,较原型差劲多了。
后语
1.此为《前言》提及的新版的“订而未正”之处。
旧版删去原著“进缶,跪”,并把“请”改为“要求”: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笔者指瑕后翌年并未订正。连续指瑕至第九年且转为新版才改动,增添“上前”之细节——惜未能添加“进缶、跪”动作,更惜还是“要求”。
2.四处订正简述(原著——旧版——新版;只突出问题部分)。
2.1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他理直气壮地说——他怒发冲冠,说。
2.2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一回到宾馆——一到客舍。
2.3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令赵王鼓瑟。
2.4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3.将在下周上传第七篇《新差错旧差错——五上<将相和>》,谨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