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湖畔,成都科学城核心腹地,科技“重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核聚变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如火如荼。
(↑活动现场)
10月21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走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简称“西物院”)核聚变首场活动,来到了建设之中的核聚变技术研发基地,70余位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企业、投融资机构等相关负责人面对面,加速可控核聚变技术落地转化。
>>>“国家队”项目优中选优
大院大所现场抛出“橄榄枝”
大科学装置“顶配”的技术创新,如何实现溢出效应,让前沿技术从科学高地转化到产业沃土?成都给出的答案:作为我国核聚变领域的“国家队”,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已扎根行业60年,建成角向箍缩、仿星器、磁镜、托卡马克等20余台套不同类型聚变装置,探索出多条技术路线,建成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了百万安培亿度的H模,综合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也为技术转化筑牢了科研根基。
(↑活动现场)
与以往不同,当天的成果对接会在项目现场——位于基地一期的核聚变展示厅举行,首次把成果对接会设在项目建设现场,精准的技术供需,在“第一场景”中就能现场对接。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拥有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核工业领域“国家队”,在这一产业新赛道上有产业、人才等优势,“大院大所与本地企业机构的协同合作,必然构建起成果转化的‘强磁场’。”
(↑王全明)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此次带来的4项成熟技术,可以说是优中选优的成果。”现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全明介绍,此次路演项目是从遴选的10个技术成果中,择优选择的4项技术成果,也看到了其能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市场价值,在此次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活动中重点推介,涵盖了能源、医疗环保、测量等领域。
为加速核工业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团队也向产业上下游企业抛出“橄榄枝”。王全明表示,近两年来,他们已完成29项科技成果转化,累计金额达1.98亿元。“下一步,将继续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实打实的技术支持,让更多核聚变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国际平台落地
成都聚变产业迎“黄金机遇期”
如果说“国家队”是成都核聚变产业的内生动力,那么国际合作平台的落地则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就在活动举行一周前,10月14日,2025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简称“协作中心”)正式在成都授牌——这是全球首个聚焦聚变能研究与培训的IAEA协作中心。
(↑2025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现场。图据活动主办方)
据了解,协作中心将以“国际合作、学术交流、科技创新、产业牵引”为四大核心抓手,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牵头,联合IAEA成员国的核领域专家、学术组织及企事业单位深化聚变技术协作。一方面为全球聚变能研究培训提供“中国示范”,另一方面加速我国聚变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中国方案、中国技术走向全球,为全球核能可持续发展与聚变商业化贡献中国力量。
国际平台的落地,绝非偶然,而是成都战略布局与产业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策层面看,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其“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四川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2025-2027)》将可控核聚变列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并在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布局聚变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活动现场)
产业基础方面,成都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体系,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集群,以及人工智能、新能源等10个千亿级集群;科研能力上,汇聚国内聚变核心科研力量以及核领域重点高校,建成顶尖设备推动磁约束与惯性约束多条技术路线并行研发;产业生态上,拥有2800亿元级市属国企基金体系,推出“人才贷”“研发贷”等特色金融产品;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组建成都人才发展集团强化人才集聚……
>>>“聚变”引领
公园城市首提地叩响未来能源之门
作为四川及成都先进能源产业重要承载地,天府新区正以可控聚变技术为引领,联动分布式光伏、智能电网等多元业态,构建起“创新策源-产业集聚-生态支撑”的全链条发展体系。
天府新区已落地核聚变技术研发基地、聚变堆关键技术综合研发平台等多个国省级创新平台,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验证”的完整创新链。“前不久,我们自主设计并建成的用于聚变能量导出研究的工程性液态金属和氦气工质热工研究台架,已全面投入运行。”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标志着我国构建起覆盖聚变堆全工况、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液态金属与氦冷技术研究体系,直接为未来聚变堆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关键实验基础。
(↑图据中核集团)
创新生态的构建更让科技成果充分涌流,天府新区正逐步成为聚变科技领域的“创新高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天府创新能源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创新平台扎根于此,瀚海聚能、宏澎聚能、天府聚变公司、泰华中成等民营企业相继汇聚,形成“科研+产业”的联动矩阵,为技术转化提供了“智力+产业”双重保障。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天府新区“六个一”的精准施策:“一栋楼宇、一个赛道、一个专班、一套政策、一支基金、一套制度,这‘六个一’思路是我们推动先进能源产业集聚的关键举措。”四川天府新区智能制造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中,天府新区明确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布局科技研发、产业集聚、生活配套三大功能区,其中生活配套区建设人才公寓、城市商业、学校医院等公服配套,为产业发展提供全周期保障。
(↑成都科学城。马骥摄<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天府新区坚决扛起科技创新的大旗,守住科技创新主阵地,给予我们科研院所很好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引进人才、配套设施、施工建设等方面及时开通绿色通道,加快推动我们项目的落地实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叶表示,将立足天府新区,强化技术策源,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双轮驱动,打造世界聚变技术和产业高地。
(据“天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