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68|评论: 37

[相如·茶馆] 2025年10月25日星期六下午,走进蓬安龙蚕镇,揭开其鲜为人知的一面.......... ...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年10月25日星期六下午,走进蓬安龙蚕镇,揭开其鲜为人知的一面..........


                   蓬安龙蚕的廊桥
                                       
                                                               邓四平/文图


     蓬安利溪镇上有廊桥,分别叫米桥、萝卜桥、粮食桥,这些廊桥大约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几百年历史了,过去,人们常在桥上卖米、卖萝卜,卖麦子、包谷、红苕、花生等等各种粮食,所以将三座廊桥分别称为米桥、萝卜桥、粮食桥。萝卜桥、粮食桥上的廊房好像早已被拆毁了,只有米桥上的廊房至今保存完好。米桥横跨在利溪镇里的一条小河之上,桥下河水潺潺流淌,桥上行人来来往往。在蓬安新园乡也有一座廊桥,叫做五福桥,建于清朝光绪21年(1895年),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利溪和新园的廊桥,我都去看过,古色古香,都非常不错。这些廊桥都有上百年的历史,算是古物了,桥的旁边都立了石碑,石碑上标明它们都是县文物保护单位。

   前不久,我在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些网友拍摄的视频,在蓬安龙蚕镇一个名叫一碗水的村子里居然也有一座廊桥,廊桥的名字叫定坝子廊桥。真没想到在蓬安龙蚕镇的一个村子里居然也有一座廊桥。

   2015年10月25日,星期六下午两点多钟,家住枫丹白露小区里的邻居小樊打电话邀约我一起去参观龙蚕镇里的这座定坝子廊桥。我们便一起欣然前往。

   这个龙蚕镇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地方,龙蚕镇以前叫会龙场,因为相邻的南充也有个会龙镇,为了避免将这两个地方搞混淆,所以后来,蓬安的会龙场就改名为龙蚕镇。以前,龙蚕镇几乎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这个镇的蚕桑业十分发达,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好像还受到过国务院的表彰,被评为了全国蚕桑示范基地。这个镇因为蚕桑而闻名遐迩,由是观之,这个镇以蚕名镇,还是恰如其分和名副其实的。

   小樊开着车子不一会儿就到了龙蚕镇,然后导航定坝子廊桥,车子进入一条乡村公路,七拐八拐,但始终没有找到定坝子廊桥的踪影。路过一座石板桥,桥旁不远处有一座长长的青瓦房,房子上面是白粉墙,朱红色的门窗颜色斑驳,房前地坝里杂草丛生,这个房子大约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了,如今房子和门窗都已十分破烂,早已荒废。房前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香樟树依旧枝繁叶茂,树身粗壮,估计至少要两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看见这棵高大茂盛的香樟树,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具体在哪本书里看到的这个传说故事,我已记不大清楚了。也许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许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传说,有一个人顺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树子往上爬啊爬啊,居然爬到天上去了,还见到了天上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时高兴,便摘了一个仙桃赏给这人,这人吃了仙桃,便长生不老了。我盯着房前这棵高大茂盛的香樟树,目光顺着粗壮的树身不断地往上仰望,只看见青翠碧绿的香樟树叶遮天蔽日,蔚蓝的天空和雪白的云朵在青枝绿叶之间耀眼地游弋、闪烁。这个香樟树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通天树”?

   伫立房前,我发现这个房子右边的墙上有一排排红色的门窗,我猜测这里也许是过去供销社设在村里的代销点。如今房屋破烂不堪,早已人去屋空。在时代洪流的洗礼下,那时曾经无比繁盛的供销社竟然落到如此凄凉的境地,真让人唏嘘和感叹。
我们停下车,向村里人打听定坝子廊桥的具体位置。刚好在一户农家屋前遇到一个村姑和一个骑摩托的中年男子,估计是夫妻,他们热情地告诉我们:“我们知道廊桥在哪里,你们的车子跟到我们的摩托走,我们带你们去廊桥!”于是,我们的车子就跟在摩托车后面,大约走了三四分钟,村姑在摩托车上回过头来对我们说:“你们朝大路旁边的这条小路上去,再向右边走,就是廊桥!”

   我们按着村姑指点的方向驾车行驶而去,一座石板桥出现在我们眼前,停下车子,我们走到石板桥上,只见距离石板桥大约十多米远的河面上就是传说中的定坝子廊桥了。河面大约有十多米宽,河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石墩,石墩上爬满了青苔,整个廊桥就如一条巨龙从大石墩上横跨而过。河岸边长着几篷青翠碧绿的竹子,竹叶婆娑,河水潺潺,廊桥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小桥流水人家水墨画。我站在岸上往下看,只能看见青翠的竹叶掩映之中的廊桥的青瓦屋面,鱼鳞似的青瓦,呈人字形向两旁非常自然地倾斜而下,片片青瓦密密地排列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年轻小伙梳着中分的发型一般。真是别致。
小樊走在前面,他早已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廊桥。

   我也马上走进了廊桥。一走进廊桥,仿佛走进了一间古色古香的穿斗木结构的屋子,往上一望,只见密密麻麻的青瓦,往左右两边一看,廊桥两旁是大红色的木头柱子,桥上铺着密密麻麻巴掌宽的木板,木板与木板铺得并不是十分紧密,彼此之间有一些缝隙,透过缝隙还可以看见桥下的河水潺潺的流淌,脚踩在木板上还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叫人生怕桥板断裂跌进河里。

   廊桥边,有钓鱼人坐在河岸边正在垂钓,此情此景,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然我去游览廊桥的时候还是初冬,天并没有下雪,也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独凄清,钓鱼人怡然自得的神情和眼前的青山绿水更容易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站在廊桥里,向外望去,只见蜿蜒的小河宛如玉带,桥外的青山绿水彷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卷。漫步在廊桥之中,又仿佛走进了一条神奇的时光隧道,刹那间回到了遥远的明清时代。

    这座廊桥设计得十分别致。我认为最别致的地方是古人的匠心和智慧。廊桥两边不但设置了栏杆,而且还设置了一排形似椅子的横木。廊桥两边的栏杆可以保护行人的安全,尤其是保护过往廊桥的小孩不因懵懂不懂事而掉入河去,栏杆下面设置的横木相当于一排长长的座椅,让南来北往的行旅走累了之时可以稍作休憩,等补充好精力又可以精神振作继续前行。我认为古人的这个设计,其实不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无形之中彰显了古人的仁义。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实,说白了,自古唯有忠孝仁义仁者无敌。
    对于这座桥的来历和历史,我其实也不想去认真地考究。听两位刚好从桥上路过的两位老人摆谈,说定坝子廊桥的这个村子名叫一碗水。听到这里,我问他们这个村子为什么叫一碗水,有什么来历?他们说,廊桥下面的河叫长塘河,发源于金城山,这个村子为什么叫一碗水,他们说,他们也说不清楚。不过,我认为村子以一碗水命名,肯定也是有来头的。就好比著名作家杨朔在其散文《香山红叶》里面讲北京香山的一个传说故事一样,说在古时候,在北京香山有一个长工给山里的一个地主打工,这个长工发现地主家里的一个石头猪槽,往里倒进猪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他感到十分惊奇,便往猪槽里丢进几个铜钱,结果猪槽里全是铜钱,他才发现这个石头猪槽是一个聚宝盆。一年到头,地主和长工结算工钱的时候,长工对地主说,今年歉收,莫得工钱支付,干脆拿我家的东西抵账吧。长工说,东家,我就要那个石头猪槽抵工钱吧。地主非常爽快地答应了。长工于是扛着石头猪槽回家,走到山里,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就将石头猪槽埋进土里,在土上面种了一株枫树作为标记。几天后,长工回来扛石头猪槽回家,可一看顿时傻了眼,香山里满山遍野全长满了枫树。这个聚宝盆真是神奇,往里种啥就产啥。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宝物。龙蚕镇里的这个村子名叫一碗水,我猜测,这个村子估计和北京的香山里的聚宝盆的传说故事也许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吧。这个龙蚕镇一碗水的传说故事该怎么写,我只恨我才疏学浅,我只恨我编不好。

    我走出廊桥,在山坡上遇见当地的几位老人,我问他们这个定坝子廊桥有什么来历?他们告诉我,这个廊桥,其实名叫罗家高桥。大约是清朝康熙年间,大致是1697年左右,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这个村里有一个姓罗的大地主,家里良田万顷,妻妾成群,但却一直莫得后人。有一个姓张的穷苦人在姓罗的地主家里当长年,姓罗的地主看姓张的长年诚实可靠,忠诚厚道,便认姓张的长年为义子,姓张的长年倒也讲良心,他给姓罗的大地主养的老送的终。最后,姓罗的大地主留下遗嘱,将财产传给了妻妾和姓张的长年,姓张的长年看见村里的长塘河一到汛期,村里人出行非常不便,便出巨资在河上修了这座廊桥,为了感恩,便以姓罗的地主的姓氏给廊桥取名为罗家高桥。

    当然这只是当地老人摆的一些传说,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也无从可考。

    在廊桥逗留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左右,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廊桥。听说在龙蚕镇上还有一个 名叫祖师庙的地方很出名,是个名胜古迹。我们便去一探究竟。到了龙蚕镇上,一打听,方知原先的祖师庙早已被拆毁了,在祖师庙的遗址上修建了龙蚕镇政府。在镇政府的大门前,现在还遗留有三棵高大茂盛的黄桷树,临街的一边有两棵,在镇政府大门台阶前有一棵,都长得十分高大茂盛,树身都十分粗壮,至少要三四人才能合抱,从黄桷树粗壮的树身看来,这些黄桷树至少有几百年历史了。现在已经丝毫寻找不到原先的祖师庙的踪影了。在镇政府大门前的台阶上,只遗留下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诗歌《陋室铭》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意境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接着,我们又去镇政府不远处的街道里逛了逛,只见街里有一座长长的青白色的砂砖房子,破破烂烂,房前有很多高高的砖柱,砖柱后面的墙上有很多的门窗,我想这应该就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茧站,房前早已杂草丛生,人去楼空,真没想到那个时代曾经鼎盛一时的茧站竟然沦落成荒草丛生的如此光景。

    世事无常,唯有清风一缕,在近乎废墟的茧站房前肆意回荡。



              2025年10月25日3697字记于蓬安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21_1003_321.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6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蚕廊桥


                                       
                                                  邓四平/文




    蓬安利溪镇上有廊桥,分别叫米桥、萝卜桥、粮食桥,这些廊桥大约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几百年历史了。过去,人们常在桥上卖米、卖萝卜,卖麦子、包谷、红苕、花生等等各种粮食作物,所以将三座廊桥分别称为米桥、萝卜桥、粮食桥。萝卜桥、粮食桥上的廊房好像早已被拆毁了,只有米桥上的廊房至今保存完好。米桥横跨在利溪镇里的一条小河之上,桥下河水潺潺流淌,桥上行人来来往往。在蓬安新园乡三角岩村也有一座廊桥,叫做五福桥,建于清朝光绪21年(1895年),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利溪和新园的廊桥,我都去看过,古色古香,都非常不错。这些廊桥都有上百年的历史,算是古物了,桥的旁边都立了石碑,石碑上标明它们都是县文物保护单位。


    前不久,我在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些网友发布的视频,在蓬安龙蚕镇一个名叫一碗水的村子里居然也有一座廊桥,廊桥名叫定坝子廊桥。


    2025年10月25日下午两点多钟,家住枫丹白露小区里的邻居小樊打电话邀约我一起去参观龙蚕镇里的这座定坝子廊桥。我们便一起欣然前往。
这个龙蚕镇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地方,龙蚕镇以前叫会龙场,因为相邻的南充也有个会龙场,为了避免将这两个地方搞混淆,所以后来,蓬安的会龙场就改名为龙蚕镇。以前,南充蚕桑业发达,盛产丝绸,丝绸远销国内外。蓬安龙蚕镇在以前几乎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蚕桑业十分发达,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好像还受到过国务院的表彰,被评为了全国蚕桑示范基地。这个镇因为蚕桑而闻名遐迩,由是观之,这个镇以蚕名镇,还是恰如其分和名副其实的。


    小樊开着车子不一会儿就到了龙蚕镇,然后导航定坝子廊桥,车子进入一条乡村公路,七拐八拐,但始终没有找到定坝子廊桥的踪影。车子路过一座石板桥,只见桥旁不远处有一座长长的青瓦房,房子上面是白粉墙,中间和两边是朱红色的门窗,门窗颜色斑驳,房前地坝里杂草丛生,这个房子大约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了,如今房子和门窗都已十分破烂,早已荒废。房前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香樟树依旧枝繁叶茂,树身粗壮,估计至少要两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看见这棵高大茂盛的香樟树,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人顺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树子往上爬啊爬啊,居然爬到天上去了,还见到了天上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时高兴,便摘了一个仙桃赏给这人,这人吃了仙桃,便长生不老了。我望着房前这棵高大茂盛的香樟树,目光顺着树身往上仰望,只看见青翠碧绿的香樟树叶遮天蔽日,蔚蓝的天空和雪白的云朵在青枝绿叶之间耀眼地游弋、闪烁。我疑心眼前出现的这个香樟树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通天树”么?


    伫立房前,只见房子右边的墙上有一排排红色的门窗,好像还有砖砌的柜台,我想,这也许是过去供销社设在村里的代销点吧?如今这些房屋早已破烂不堪,人去屋空。在时代洪流的洗礼下,那时曾经无比繁盛的供销社竟然落到如此凄凉的境地,真让人唏嘘和感叹。


    我们停下车,向村里人打听定坝子廊桥的具体位置。刚好在一户农家屋前遇到一个村姑和一个骑摩托的中年男子,估计是夫妻,他们热情地告诉我们:“我们知道廊桥在哪里,你们的车子跟到我们的摩托走,我们带你们去廊桥!”于是,我们的车子就跟在摩托车后面,大约走了三四分钟,村姑在摩托车上回过头来对我们说:“你们朝大路旁边的这条小路上去,再向右边走,就是廊桥!”


     我们按着村姑指点的方向驾车行驶而去,一座石板桥出现在我们眼前,停下车,我们走上石板桥,只见距离石板桥大约十多米远的河面上傲然屹立着一座长长的廊桥。河面大约有十多米宽,河中有一个很大的石墩,石墩上爬满了青苔,整个廊桥就如一条巨龙从大石墩上横跨而过。河岸边长着几篷青翠碧绿的竹子,竹叶婆娑,河水潺潺,廊桥倒映水中,山光水色,波光潋滟,相映成趣。我站在岸上往下看,只能看见青翠的竹叶掩映之中的廊桥的青瓦屋面,鱼鳞似的青瓦,呈人字形向两旁非常自然地倾斜而下,片片青瓦密密地排列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年轻小伙梳着中分的发型一般。真是别致。


     小樊走在前面,他早已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廊桥。


    我也跟在后面走进了廊桥。一走进廊桥,仿佛走进了一间古色古香的穿斗木结构的屋子,往上一望,是密密麻麻的青瓦,往左右两边一看,廊桥两旁耸立着大红色的木柱,每根木柱都有碗口一般粗细,桥上横铺着密密麻麻巴掌宽的木板,木板与木板铺得并不是十分紧密,彼此间还有一些缝隙,透过缝隙可以看见桥下流水潺潺,脚踩在木板上还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人走在桥上,桥板还会颤颤巍巍地颤动,叫人生怕桥板断裂,人一下子就跌进河里。


    在廊桥旁边不远处的河岸边,我看见有一个钓鱼的人正坐在河边悠闲地垂钓,我问他:收获如何?答曰:没搞到着呢!此情此景,让我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去游览廊桥的时候还是初冬时节,天并没有下雪,因此,我觉得我不应该把这么闲适淡雅的场景想象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般的孤独凄清。那钓鱼人怡然自得的神情和眼前的青山绿水其实更切合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站在廊桥里,向外望去,只见蜿蜒的小河宛如一条长长的玉带在青绿的山野之中斗折蛇行。漫步在廊桥之中,让人仿佛走进了一条神奇的时光隧道,刹那间回到了遥远的明清时代。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我感到有些疲倦,便在廊桥的栏杆上坐了下来。


    这座廊桥设计得十分别致。我认为最别致的地方应该是古人的匠心和智慧。廊桥两边不但设置了栏杆,而且还设置了一排形似椅子的横木。廊桥两边的栏杆可以保护行人的安全,尤其是保护过往廊桥的小孩不因懵懂顽皮而掉下河去,在栏杆下面设置的长板凳似的横木又相当于一排长长的座椅,让南来北往的行旅在走累了之时又可以稍作休憩,等补充好精力之后则又可以精神振作继续前行。我认为古人的这个设计,不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无形之中彰显了古人的仁义。

    对于这座桥的来历,我向刚好从桥上路过的两位老人打听,他们说定坝子廊桥所在的这个村子名叫一碗水。据说廊桥不远处的山坡上原来有一股浸水,刚好浸满一碗后便停住,水舀后又会浸满一碗,不浅不溢,刚好一碗,真是神奇,大家觉得这个地方是个风水宝地,因此就将村子取名为一碗水村。这个传说故事和著名作家杨朔在其散文《香山红叶》里面讲北京香山的传说故事一样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在古时,在北京香山有一个长工给山里的一个地主打工,这个长工发现地主家里的一个石头猪槽,往里倒进猪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他感到十分惊奇,便往猪槽里丢进几枚铜钱,结果猪槽里全是铜钱,他才发现这个石头猪槽是一个聚宝盆。一年到头,地主和长工结算工钱的时候,长工对地主说,今年歉收,莫得工钱支付,干脆拿我家的东西抵账吧。长工说,东家,我就要那个石头猪槽抵工钱吧。地主非常爽快地答应了。长工于是扛着石头猪槽回家,走了几里地之后,累得实在走不动了,于是就将石头猪槽埋进土里,在土上面种了一株枫树作为标记。几天后,长工回来扛石头猪槽回家,可一看顿时傻了眼,香山里满山遍野全长满了枫树。这个聚宝盆真是神奇,往里种啥就产啥。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宝物。龙蚕镇这个村子里的这一股浸水,不浅不溢,刚好一碗,供人烧茶煮饭,这个一碗水和北京香山里的那个石头猪槽一样,真都是个聚宝盆呢。


    我走出廊桥,在山坡上遇见当地的几位老人,我问他们这个定坝子廊桥有些什么掌故?他们告诉我,这个廊桥,其实名叫罗家高桥。清朝康熙年间,大致是1697年左右,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这个村里有一个姓罗的大地主,家里良田万顷,妻妾成群,但却一直莫得后人。有一个姓张的穷苦后生在姓罗的地主家里当长工,姓罗的地主看姓张的后生人年轻,又诚实可靠,便认姓张的后生为义子,姓张的这个后生倒也讲良心,他给姓罗的大地主养的老送的终。最后,姓罗的大地主留下遗嘱,将财产传给了妻妾和姓张的后生,姓张的后生看见村里的长塘河一到汛期,村里人出行非常不便,便出资在河上修了这座廊桥,为了感恩,便以姓罗的地主的姓氏给廊桥取名为罗家高桥。
    当然这只是当地老人摆的一些传说,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也无从可考。


   在廊桥逗留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左右,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廊桥。听说在龙蚕镇上还有一个名叫祖师庙的地方很出名,是个名胜古迹。我们便去一探究竟。到了龙蚕镇上,一打听,方知原先的祖师庙早已被拆毁了,在祖师庙的遗址上修建了龙蚕镇政府。在镇政府的大门前,至今还遗留有三棵高大茂盛的黄桷树,树身都十分粗壮,至少要三四人才能合抱,从黄桷树粗壮的树身看来,这些黄桷树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现在已经丝毫寻找不到原先的祖师庙的踪影了。


    接着,我们又去镇政府不远处的街道里逛了逛,只见街里有一座长长的青白色的砂砖房子,房子破败不堪,房前有高高的砖柱,砖柱后的墙上有很多的门窗,我想这应该就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茧站,房前早已杂草丛生,人去楼空,真没想到那个时代曾经鼎盛一时的茧站竟然沦落成荒草丛生一片凄凉的如此光景。


    世事无常,唯有清风一缕,在近乎废墟的茧站房前肆意回荡。


                                   2025年10月25日3664字记于蓬安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22_1004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25_1005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27_1006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28_1007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29_1010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31_1011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32_1012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38_1016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39_1017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41_1019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44_1021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46_1023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48_1024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50_1025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51_1026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53_1027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54_1028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56_1030_32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1025215858_1031_321.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