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多元文化资源,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构建“中国福城影视基地”的思考 、
---李扶摇
一、项目定位
依托“国家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四川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从“融圈建链”到“建圈接链”转化,构建国内首个集红色文化、巴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全域型综合性影视生态圈,以南龛山为核心承载区,构建低空产业集群,协同高铁、快客,形成立体交通网络,覆盖巴中全域,联动巴中各县区4A/5A级风景区及特色文旅节点。构建“影视拍摄、文化体验、研学旅游、数字文创、全域旅居康养。”五大功能体系,打造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全国红色影视标杆、巴文化活化窗口、佛教文化展示平台、生态影视外景高地、旅居康养目的地”。
二、全域生态与场景资源
影视外景“天然摄影棚”集群:依托巴中“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全域巴中4A/5A级景区及相关特色节点可提供多元化外景场景,与南龛核心区形成互补:
(一)辐射区域资源特色与影视场景适配性
以南龛山为核心,巴中全域各县区4A/5A级风景区及特色节点形成“圈层辐射”格局,通过差异化资源互补,构建覆盖“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红色军事、乡村田园”的全类型影视场景网络,满足不同题材剧组的外景拍摄需求,强化基地的场景供给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1.南江县:自然史诗与革命战场外景地
核心景区/节点 :光雾山(5A)、米仓山(4A)
资源特色 :作为“中国红叶第一山”,光雾山拥有60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峡谷、高山草甸,四季景观分明——春日万亩野樱绽放,夏日林海苍翠叠嶂,秋日漫山红叶似火(中国最大红叶观赏区),冬日冰雪覆盖如童话秘境;米仓山则以“生物基因库”著称,保存有大量珍稀动植物及原始生态景观。
影视场景适配 :
革命战争剧 :光雾山的峡谷、密林、高山草甸可模拟“川陕苏区”时期红军行军、伏击、游击战的自然战场,适配《长征》《川陕游击队》等剧中“翻山越岭”“雪地行军”“丛林作战”等场景;
史诗剧/历史剧 :原始森林与峡谷地貌可作为《巴人密码》《賨人部落》等巴文化史诗剧的“自然叙事背景”,展现巴人先民“逐水而居、山林狩猎”的生存环境;
仙侠/奇幻剧 :四季变换的景观(春樱秘境、秋红峡谷、冬雪冰川)可作为《山海经》《仙剑奇侠传》等仙侠剧的“秘境森林”“上古神山”场景,替代人工搭景,降低制作成本。
2.通江县:溶洞秘境与山地军事场景地
核心景区/节点 :诺水河(4A)、空山天盆(4A)
资源特色 :诺水河拥有128个溶洞(亚洲最大溶洞群之一),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暗河、地下瀑布交错,形成“地下宫殿”奇观;空山天盆海拔1450米,以“高山盆地、万亩茶园、云海日出”为特色,曾是红四方面军“空山战役”主战场,留存大量红军战壕、掩体遗迹。
影视场景适配 :
奇幻/探险剧 :诺水河溶洞群可直接作为《西游记》“水帘洞”“盘丝洞”、《鬼吹灯》“龙岭迷窟”等奇幻探险剧的“天然摄影棚”,洞内光影变幻无需后期特效即可呈现神秘氛围;
军事/谍战剧 :空山天盆的高山地形、茶园掩体及红军战壕遗迹,适合拍摄《川陕风云》等剧中“山地伏击战”“苏区反围剿”场景,还原真实战争地形;
历史/神话剧 :溶洞内的原始生态与奇特地貌,可作为《巴人密码》中“賨人祭祀洞穴”“巴巫文化秘境”场景,强化地域文化神秘感。
3.恩阳区:明清市井与苏区后勤场景地
核心景区/节点 :恩阳古镇(4A)
资源特色 :作为“米仓古道第一镇”,恩阳古镇保存有28条明清古街、108座古院落,川东北民居特色鲜明(穿斗结构、青瓦白墙、吊脚楼),古镇内“盐店巷”“字号街”留存大量民国商铺遗迹;同时,古镇是红军“恩阳会议”旧址所在地,保留有“红军经理处”“列宁小学”等革命遗址。
影视场景适配 :
年代剧/民俗剧 :明清古街、商铺、院落可作为《巴山往事》《米仓古道》等年代剧的“民国市井”场景,展现川东北“盐茶贸易”“码头文化”的繁华;古镇内的“巴山背二哥”非遗表演、传统茶馆(如“老茶坊”)可直接入镜,增强民俗真实感;
革命剧 :红军旧址与古镇街巷可还原“川陕苏区”时期“后勤补给基地”“红军宣传队”场景,与南龛核心区的苏维埃政府复建场景形成“政府-市井”联动,丰富革命题材的场景层次;
生活剧 :古镇慢生活氛围与原生态民居,适合拍摄《茶馆》《市井人家》等展现地方生活百态的剧集。
4.平昌县:佛教禅意与田园农耕场景地
核心景区/节点 :灵山(4A)、驷马水乡(4A)
资源特色 :灵山以灵山寺为核心(始建于唐,川东北佛教圣地),寺周古柏参天,山林幽静,留存“佛道共生”的文化遗迹;驷马水乡拥有万亩湿地、稻田、荷塘,呈现“河网密布、屋舍俨然”的巴人田园风光,同时保留有巴人文化遗址(如“賨人洞”)。
影视场景适配 :
佛教/历史剧 :灵山寺的唐代建筑风格、山林禅院氛围,可作为《佛陀》《鉴真东渡》等佛教题材剧的“山林寺庙”场景,寺内古碑、佛像可增强历史厚重感;
田园/农耕剧 :驷马水乡的湿地、稻田、荷塘可还原“巴人农耕生活”,适配《巴蔓子》等历史剧的“巴人渔猎、稻作”场景,或《乡村爱情》《山海情》等现代乡村振兴题材的“田园外景”;
仙侠/古装剧 :灵山的幽静山林与驷马河的蜿蜒水系,可作为“隐士修行”“仙人垂钓”等场景,补充仙侠剧的“田园禅意”画面。
5.巴州区:城市怀旧与田园康养场景地
核心景区/节点 :巴城记忆园、天马山、苏山坪
资源特色 :巴城记忆园是“城市变迁博物馆”,还原老巴中茶馆、旧商铺、邮电局等场景,留存上世纪50-90年代城市记忆;天马山森林覆盖率92%,康养步道穿行于松柏林间,空气清新;苏山坪以“乡村民宿、梯田花海”为特色,春季油菜花海、秋季稻田艺术景观网红属性突出。
影视场景适配 :
现代剧/都市剧 :巴城记忆园的老茶馆、旧商铺可作为《父母爱情》《人世间》等年代生活剧的“城市怀旧”场景,展现地方市井变迁;
生活/康养剧 :天马山的森林步道、苏山坪的田园民宿可作为《向往的生活》《康养巴中》等现代生活剧的“田园康养”场景,贴近当下“慢生活”题材需求;
短视频/网生内容 :苏山坪的梯田花海、天马山的网红步道适合短视频团队拍摄“打卡vlog”“乡村生活”等内容,通过新媒体传播扩大基地影响力,同时提升场地利用率(非剧组拍摄时段承接自媒体创作)。
(二)全域辐射对影视基地的支撑作用
场景互补,覆盖全题材需求 :南龛核心区以“红色复建、巴文化古城、佛教石窟”等人文场景为主,而辐射区域提供“自然生态、溶洞秘境、明清市井、田园乡村”等外景,形成“室内棚+人文景+自然景”的全场景供给体系,可满足革命、历史、奇幻、现代、乡村等几乎所有影视题材的拍摄需求,避免同类基地“场景单一、题材受限”的短板。
区位联动,降低拍摄成本 :各县区景区均位于南龛核心区0.2---1.5小时车程内(光雾山距巴中市区约1.5小时,恩阳古镇仅20分钟车程),低空产业集群+汉巴南高铁通车后+各景区联动快客,立体交通网络,促进效率进一步提升。剧组可在南龛核心区完成主要人文场景拍摄,就近辐射至各县区取景,大幅降低跨区域转场成本(较横店、象山等基地“单点场景+长途转场”模式节省30%以上交通成本)。
文旅融合,据产业升级,强化二次消费 :辐射区域的景区本身是成熟旅游目的地(如光雾山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影视基地可与景区联合开发“影视取景地打卡路线”(如“跟着《川陕魂》游光雾山战场遗址”“《巴人密码》诺水河溶洞探秘”),将影视观众转化为游客,实现“拍摄-传播-旅游-消费”的闭环,提升项目综合收益。
资源独特,形成竞争壁垒 :辐射区域的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光雾山红叶、诺水河溶洞、恩阳、白衣古镇明清建筑等均为“川东北独有”,可填补国内影视场景中“南方红叶战场”“亚洲溶洞秘境”“川陕民居市井”等空白,与横店、象山等以“江南水乡、古装皇宫”为主的基地形成差异化竞争。
(三)辐射区域与南龛核心区的联动规划建议
场景协同开发 :以南龛核心区为“中枢”,统筹各县区景区的影视场景改造——如光雾山划定“红军战场拍摄专区”,修复战壕遗迹;恩阳古镇保留10%古院落“原生态未改造”,专供年代剧拍摄;诺水河溶洞安装低干扰照明系统,满足洞内拍摄光线需求,同时避免破坏文物。
交通接驳优化 :开通“南龛-各县区景区”立体交通影视专线、航线班车(配备器材运输通道),与汉巴南高铁、巴中恩阳机场衔接,实现“剧组抵达-核心区拍摄-辐射区取景”的无缝衔接,提升要素流动效率。
联合营销推广 :以“中国福城影视基地”为统一品牌,整合南龛核心区与辐射区域资源,赴北上广深开展“影视场景招商会”,重点推介“红色军事+巴文化+自然秘境”的组合场景包,吸引剧组“一站式取景”。
收益共享机制 :建立“核心区+辐射区”收益分成模式(如剧组在辐射区取景时,按拍摄时长提取一定比例收益反哺景区保护),兼顾影视开发与生态文物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全域辐射资源的整合,“中国福城影视基地”将突破单一核心区的场景局限,形成“南龛人文内核+全域自然外延”的立体场景网络,不仅提升对头部剧组的吸引力,更能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影视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产业链形成,反哺影视”的良性循环,为巴中建设“全国红色影视新高地”提供坚实支撑,促进巴中经济社会全面提档升级。
三、项目必要性
1.国家战略与老区振兴的双重需求
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巴中红色文化资源富集但转化不足,2022年文旅产业占GDP比重仅8.3%(低于全省均值5.2个百分点)。项目通过影视IP开发,可将静态红色资源转化为动态文化产品,契合“革命老区振兴”“文化强国”战略,破解“资源富矿、产业贫矿”的发展矛盾。
2.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需要
巴文化作为长江上游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忠勇、坚韧、开放”的精神内核尚未形成现代传播符号;南龛石窟(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佛教艺术价值与影视场景价值未被充分挖掘。项目通过“影视+科技”手段(如数字复原巴国都城、VR重现石窟造像),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影视产业差异化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影视基地同质化严重(横店、象山等以古装剧为主),而红色题材、地域文化题材供给缺口显著(2023年红色影视市场规模达320亿,年增速25%)。巴中依托“川陕苏区”唯一性历史地位和“巴文化源头”独特性,可填补“红色军事+地域文明”影视场景的市场空白。
4. 全域文旅融合的迫切需求
巴中现有文旅资源呈“点散、链断”状态,2023年各县区4A/5A级景区平均客流量仅为省内同类景区60%,资源联动不足制约效益释放。项目通过影视IP串联南龛核心区与全域景区(如光雾山、恩阳古镇、诺水河等),可形成“影视拍摄-游客导流-二次消费”的全域文旅闭环,破解“单兵作战”困境。
四、区位优势分析
1.地理枢纽:成渝西“黄金三角”节点
巴中地处四川东北部,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都市圈几何中心(3小时车程覆盖5000万人口),汉巴南高铁2024年通车后,1.5小时直达成都,可高效承接三大城市的影视制作资源、人才输出与客源辐射。
2.政策高地:多重战略叠加红利
作为“国家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四川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可叠加享受土地供给优先、税收减免(前三年所得税全免)、专项债支持(2023年四川文旅专项债额度120亿)等政策,降低项目前期投资成本约30%。
3.交通升级:立体网络支撑要素流动
境内拥有巴中恩阳机场(已开通北上广深等12条航线)、广巴高速、巴达高速等交通干线,在建的汉巴南高铁将使巴中融入全国高铁网,解决大型影视器材运输、剧组通勤等痛点。
4.全域辐射交通网络成型
汉巴南高铁(2024年通车)、广巴高速、巴达高速等构建“1小时核心圈、2小时全域圈”:南龛核心区至恩阳古镇(15分钟车程)、光雾山(1.5小时)、诺水河(2小时)、灵山(1小时),可满足剧组跨区域转场需求;恩阳机场开通至上海、杭州等影视产业核心城市航线,便于承接省外剧组。
五、资源优势分析
1.红色文化资源:全国顶级IP库
历史地位: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现存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37处、10万余字)、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国家级文保单位17处,可提供《长征》《川陕风云》等重大革命题材剧的“实景拍摄基地”。
精神内核:“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与当代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易获政策扶持与市场认可。
2.巴文化资源:源头性文化富矿
历史底蕴:巴人建国史超2000年,巴渝舞、巴清传说、賨人密码等文化符号具有强故事性;出土的青铜编钟、虎钮錞于等文物,可转化为影视道具与文创IP。
非遗活态:“巴山背二哥”“翻山铰子”等28项国家级非遗,可直接作为影视剧中的民俗场景,增强作品文化辨识度。
3.佛教文化资源:艺术与场景融合
南龛石窟:始凿于隋,盛于唐,现存造像2100余尊,以“佛教造像+历史题记”闻名,其“西方净土变”“天龙八部”等题材,可开发为《西游记》《佛陀》等宗教文化剧的“天然摄影棚”。
生态基底:南龛山森林覆盖率达78%,年均气温16.5℃,可满足四季外景拍摄需求,与室内棚形成互补。
空间资源:低成本改造潜力大
巴中市城区及南龛片区现存闲置厂房、老旧街区等存量资产约9.1亿元(如原罐头厂、纺织厂),通过“微改造”可转化为影视拍摄外景地,土地成本仅为东部地区1/5,显著降低投资压力。
4.巴中全与核心资源
| | | |
| | 中国红叶第一山,拥有60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峡谷、高山草甸,四季景观分明(春樱、夏绿、秋红、冬雪) | 《长征》《川陕游击队》等革命战争剧的“自然战场”;《巴人密码》等史诗剧的“生态史诗场景”;仙侠剧的“秘境森林”。 |
| | 128个溶洞(亚洲最大溶洞群之一)、万米峡谷、高山天盆(海拔1450米),曾是红四方面军“空山战役”主战场 | 奇幻剧《西游记》《鬼吹灯》的“溶洞秘境”;军事剧的“山地伏击战场景”;历史剧的“巴人秘境”。 |
| | 保存完好的明清川东北民居群(28条古街、108座古院落),“米仓古道第一镇”,红军“恩阳会议”旧址 | 年代剧《巴山往事》的“民国市井”;革命剧的“苏区后勤基地”;民俗剧的“巴人市井生活”。 |
| | 灵山寺(始建于唐,川东北佛教圣地)、驷马河湿地(水乡田园风光)、巴人文化遗址 | 佛教剧《佛陀》的“山林禅院”场景;田园剧的“巴人农耕生活”;现代剧的“乡村振兴”外景。 |
| | 巴城记忆园(城市变迁博物馆,含老茶馆、旧商铺);天马山(森林覆盖率92%,康养步道);苏山坪(乡村民宿、梯田花海) | 现代剧的“城市怀旧”场景;生活剧的“田园康养”场景;短视频的“网红打卡地”。 |
5.文化资源全域延伸
- 红色文化:通江县“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空山天盆“红军战壕遗址”可作为南龛红色影视主题区的外景延伸地,形成“核心区室内拍摄+外景地实景战斗”的拍摄组合。
- 巴文化:通江县擂鼓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賨人发源地)、平昌县巴灵台(巴人祭祀遗址)可纳入“巴国古城”辐射范围,复原“賨人部落”“巴人盐道”等场景。
- 民俗文化:南江县“巴山背二哥”、平昌县“翻山铰子”、通江县“薅草锣鼓”等非遗,可在对应县区外景地设置“非遗体验片场”,增强影视民俗场景真实性。
六、项目核心规划(“一核多极”全域布局)
(一)以南龛核心承载区
1.南龛红色影视主题区
实景还原:复建川陕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街等场景,打造《川陕忠魂》沉浸式剧场,配套军事训练体验区(如模拟战壕、枪械展示),满足剧组拍摄与游客互动需求。
数字赋能:建设“红军标语数字博物馆”,运用AI修复技术还原模糊标语,开发“扫码看红色故事”功能,实现“拍摄-研学-传播”闭环。
2.巴文化影视体验区
场景营造:在南龛山周边规划“巴国古城”(含巴人村寨、祭祀广场、盐道码头),复原巴渝舞表演、古法酿酒等场景,承接《巴蔓子》《賨人部落》等历史剧拍摄。
IP开发:联合四川博物院,以虎钮錞于为原型设计影视吉祥物“巴小虎”,开发盲盒、数字藏品等衍生品,构建“影视内容-文创产品-文旅消费”产业链。
3.南龛石窟佛教文化影视区
保护性利用:在石窟周边建设仿唐风格摄影棚,采用AR技术“复刻”石窟造像细节,避免拍摄对文物的直接损害;开发“石窟光影秀”,夜间向游客开放,提升二次消费。
题材合作:与央视《国宝·发现》栏目合作,拍摄南龛石窟专题纪录片,同步推出“跟着影视游石窟”研学路线。
4.综合配套服务区
专业设施:建设2个万㎡级摄影棚(含水下拍摄池、绿幕区)、后期制作中心、服装道具库,引入国内头部影视公司设立分支机构。
文旅融合:配套“福城影视主题酒店”(红军主题、巴文化主题客房)、影视文创集市、明星蜡像馆,预计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8亿元。
(二)全域辐射外景地集群
以“1小时拍摄圈”为半径,联动各县区资源,打造五大主题外景地,与南龛核心区形成“功能互补、场景联动”的空间网络:
| | | |
| | 修复红军战壕、战地医院等遗址;建设“山地游击战模拟片场”(含索道、威亚固定点);配套红军食堂、战地摄影棚(简易)。 | 与南龛红色影视主题区共享服装道具库,剧组转场享受“绿色通道”(高速通行免费、景区拍摄优先协调)。 |
| | 改造古街商铺为“民国银行”“苏区邮局”“巴人客栈”等场景;引入非遗手作工坊(如“恩阳提糖麻饼”)作为影视民俗道具点。 | 开发“影视+古镇夜游”,夜间开放“剧组拍摄同款场景”,游客可体验“民国换装打卡”。 |
| | 建设“红叶季专属摄影平台”(含延时摄影基站);在香炉山、十八月潭设置“仙侠剧飞行轨道”(隐蔽式钢索);配套生态剧组营地(低碳厕所、设备存储间)。 | 与光雾山景区联合推出“影视取景地打卡路线”,游客可获取“剧组同款机位地图”。 |
| | 对中峰洞、狮子洞进行“影视安全改造”(加装灯光系统、人行栈道);开发“溶洞AR特效模板”(如“龙宫”“妖洞”虚拟场景)。 | 与央视《地理中国》合作拍摄诺水河溶洞纪录片,同步植入影视基地场景。 |
| | 灵山寺周边建设“仿唐禅院摄影棚”(避免文物拍摄干扰);驷马水乡打造“巴人渔村”(含渔船、水车、古法捕鱼场景);苏山坪开发“梯田影视民宿”(剧组住宿+游客体验)。 | 举办“巴人农耕影视节”,邀请剧组拍摄田园题材短片,评选“最佳民俗场景”。 |
(三)全域联动服务体系
空地交通串联:开通“影视低空飞行及专列”形成巴中全域低空产业集群覆盖及汉巴南高铁接驳、“外景地穿梭巴士”(覆盖核心外景地,配备剧组设备运输车厢),实现“南龛核心区—外景地”0.3-1小时直达。
数字共享:搭建“全域场景数据库”,剧组可在线查看各外景地实时天气、场景档期、配套设施(如供电、厕所),一键预约拍摄。
人才协同:在通江、南江、平昌设立“影视协拍站”,培训本地村民担任群演、场务(如光雾山村民可扮演“红军战士”“山民”),降低剧组人力成本。
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预测
(一)经济效益升级
直接收入:全域外景地年接待剧组45个(核心区30个+外景地15个),场地租赁收入约3.5亿元;外景地衍生消费(如群演劳务、道具制作)年增收1.2亿元。
全域旅游带动:影视IP引流效应下,预计光雾山、恩阳古镇等景区年游客量增长40%,带动各县区餐饮、住宿、文创消费增收8亿元,形成“影视拍摄—游客打卡—二次消费”的全域产业链。
(二)社会效益升级
区域均衡发展:通过外景地建设,推动通江、南江等欠发达县区文旅产业升级,预计带动县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3-5个百分点。
文化品牌全域输出:形成“光雾山生态影视”“恩阳古镇年代影视”“诺水河奇幻影视”等子品牌,提升巴中文化整体辨识度。
八、风险与对策
1.市场风险:影视行业周期性波动可能导致剧组入驻不足。
对策:与中影集团、博纳影业签订“保底拍摄协议”,每年至少承接2部主旋律影片;同步开发短视频拍摄基地,吸引自媒体团队入驻,提高场地利用率。
2.文化保护风险:拍摄活动可能对南龛石窟等文物造成破坏。
对策:成立由文物局、高校专家组成的“保护监督组”,采用“实景+数字复刻”双轨拍摄模式,严格限定拍摄范围与技术手段。
3.人才短缺风险:本地缺乏专业影视制作与运营团队。
对策: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共建“南龛影视实训基地”,定向培养灯光、场务等技术人才;通过“柔性引才”机制,高薪聘请横店、象山等地运营管理团队。
4.跨区域协调风险:各县区资源管理主体不同,可能导致场景调度低效。
对策:成立“巴中影视基地建设指挥部”(市级统筹),签订《全域外景地协同协议》,明确各县区职责(如文旅局负责场景维护、公安局负责拍摄安保);设立“影视协调专项资金”,对配合度高的县区给予文旅项目倾斜。
九、结论与建议
结论:项目通过“南龛核心承载+全域外景辐射”的创新布局,整合了红色、巴文化、佛教、生态等多元资源,填补了国内“红色+地域文化+全域场景”影视基地的空白,可实现“影视带动全域文旅、文化赋能老区振兴”的双重价值。
建议:
1. 省级统筹:将项目纳入“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发改委“革命老区文化产业专项投资”。
2. 市场运作: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模式,引入文旅央企(如中国旅游集团)作为战略投资方,负责专业化运营。
3. IP先行:优先启动《川陕魂》《巴人密码》等自有IP剧集创作,以内容引流带动基地建设与招商。
4.全域资源打包申报:以“中国福城影视基地”名义,联合光雾山、诺水河等景区申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取国家政策与资金倾斜。
5.外景地“微改造”试点:优先启动恩阳古镇、苏山坪2个外景地“微改造”(投资控制在5000万元内),快速形成“可拍摄、可体验”的示范场景,吸引中小剧组入驻,降低初期投资风险。
通过全域资源深度整合,“中国福城影视基地”有望成为全国首个“影视+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标杆,3-5年内实现年综合收益30亿元,带动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5%,真正成为老区振兴的“新引擎”。
202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