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成都中小学的春秋假还没来,不妨看看一些学校趁秋天搞的集中研学。校方表示:“两天、不同学段、不同天气,藏着课本外最鲜活的成长答案。”这,便是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分程奔赴天府农博园开启的“走出教室、触摸世界”研学之旅。
>>>第一天 雨雾里“玩”出真知识 10月23日晨雨裹着雾,1-4年级孩子把实践站变成“边走边学”的课堂。
01渔光探秘: 看“黑色海洋”如何让鱼与电“做朋友”
鱼塘上的光伏板铺成“黑色能源海”,孩子们扒着围栏问“鱼怕黑吗”“电咋到家”。听着“水上发电、水下养鱼”,自然与科技的双赢,成了他们能懂的小约定。
02暖场竞技: 竹竿与“和谐号”里藏着“一起赢”的秘诀
雨丝挡不住蹦跳的脚步。竹竿舞节拍一响,错拍时同伴喊“慢点儿”,合拍时欢笑声盖过雨声。
“和谐号”上6人挽手喊口号,有人踩稳拉一把,齐步跑时脸上满是“我们能行”——团结是手拉手摸到的暖。
03分龄实践:小小孩看农耕变迁,大小孩做“科技+传统”手作
1-2年级摸耒耜、看老水车,对着农业机器人瞪眼睛,记住“粮食长来不易”;
3-4年级拼光伏小车,看它借光跑起来就欢呼;包艾草锤时念叨“给妈妈捶背”,科技新鲜、传统温暖全攥手里。
>>>第二天 阴天里“干”出真本事 隔天阴天正好,5-6年级从摇亮灯泡、泥地挖红薯到赛场拼智慧,把“辛苦”变难忘的乐。
01手摇发电课:转动手柄的瞬间,懂了“能量”藏在哪
捏导线、对接口,听老师说“力气能变电”,孩子们使劲摇手柄——起初灯泡微光,调转速、查接线后“啪”地亮起!眼睛亮过阴云,举着发电机蹦跳:原来“每度电都费劲儿”。
02泥泞挖薯记:踩进泥里的脚印,藏着“耕耘与收获”的真意
踩进软乎乎的泥坑,顺着藤摸红薯。指尖沾泥不管,摔了屁股墩笑着爬起,泥点子成“勋章”。捧着圆滚滚的红薯,才真懂“一粥一饭,来处不易”。
03食光与赛场:柴火鸡的香、运动会的拼,都是成长的滋味
柴火灶上鸡肉咕嘟香,热乎一口暖透,挖薯的累全没了。
思维运动会上,“神投手”专注投掷,“智囊团”拼错了拆了重来,凑成一团笑——沉下心想办法,搭伴做事更省心。
>>>秋光不问晴雨,研学皆是成长 细雨里,低年级看懂科技与自然;阴云下,高年级摸透劳动与珍惜。有人跳出默契,有人摇出勇气,有人挖懂耕耘,有人拼会协作。
这趟研学没有“完美天气”,却有最鲜活的体验: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能量转换”,是亲手摇亮灯泡;不是读“粒粒辛苦”,是踩泥挖红薯。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表示,愿孩子们带着这份好奇与热忱,往后遇知识、遇挑战,都敢“伸手试、弯腰做”,把每一次实践都变成成长的养分,在探索里慢慢长、闪闪亮。(据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