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02|评论: 0

邛崃驷马桥和司马琴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9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邛崃驷马桥和司马琴台
凡丁

       晋《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人们为了纪念胸怀大志的司马相如,将成都的升仙桥更名为:驷马桥。
       驷马:古时候身份地位高的人,所乘车辆套用四匹骏马,称为:驷马高车。天子出行则驾驶六匹马。
       而
       邛崃城北十里地方,亦有一座同名的:驷马桥。没有转弯抹角,直接指向司马相如!
       因为
     “司马长卿宅”在临邛,所以司马相如北上长安始发地是临邛,陆路经现今大邑、崇州、温江到成都,再经成都北门到陕西京城长安。
       所以
       临邛城北十里的桥历史名称即:驷马桥。不须像成都人那样,为了纪念胸怀大志的司马相如,将成都的“升仙桥更名为驷马桥”。
       临邛驷马桥 为 通大邑县并省城要路上的重要桥梁,始建于汉代,历代进行修葺。明末清初,邛崃因战乱六十六年无人烟,不知何时,东河上游的䢺江发大水,将东河上的驷马桥冲毁,东河淤塞后又改道为今称的:西河。但是东河故道仍然涌出巨大泉水并未断流,尚可带动多处水碾、水磨,之后,人们称东河故道为:泉水河。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邛州津梁考〉载:“驷马桥,又名司马桥,在州北,今毁。”
       清康熙《邛州志》57p载:“临邛驷马桥,州北十里,又名司马桥,今圮。”
       清嘉庆《邛州志》355p载:“泉水桥,在州北十里,因沟多泉穴,故名。为通大邑县并通省城要路。桥长五丈五尺,高一丈二尺,阔九尺,乾隆三十三年州民胡飞龙、叶正海、徐正义、马成麟等公同捐修。”
       由于泉水桥位于东河拐弯处,与东河壅塞后形成的西河平行,民间又称其为:顺河桥。桥北即:张牌坊。再往北3.5公里即:桑园场。
       桥之北有一条古堰,因司马桥而名:司马堰。
       民国《邛崃县志》载:“历史上䢺江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经泉水河,在灌溪堰处注入南河,别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是为西河。”
       事实上
       东河的淤塞有一个渐变过程,1934年和1947年䢺江发大水时,西河、东河两岸同时受灾,东河低洼段的洪水淹至屋檐。
       1975年农业学大寨时,为了改造东河故道沿岸的“下湿田”,县委书记—茹斌 组织拱辰、桑园、前进、宝林、固驿等公社社员,采用人力和推土机将“王沱至泉水凼”一段的东河故道填平,后来修“成温邛”公路时,驷马桥被整体掩埋于水泥公路下面,但尚可观察到。而今,东河故道下段仍有涓涓细流的泉水。
       由于
       乾隆三十三年(1768)州民胡飞龙、叶正海、徐正义、马成麟等共同捐资,在泉水河上复建的桥梁因之更名为“泉水桥”。
       四年后的1772年,崇庆州知州 常纪 经过临邛时仍以《驷马桥》为题写诗吟咏:
       未沽临邛酒,先过驷马桥。如何卖赋后,忍听白头谣?
       常纪:(1728-1773)今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三面船镇人。清乾隆丙子科(1756)举人,1767年任四川西充知县,1768年兼南充知县,1769年兼四川省府试考官,1771任平叛小金川军队的后勤总管,1772年兼任崇庆州知州,次年在平叛战争中殉职。著有《爱吟草》诗集。

       再说司马琴台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后不久,便从成都回到临邛“当垆卖酒”营生,寓居于现称的“文君井”之北——东街粮食局和改革发展局位置,史称:司马长卿宅。
       又在宅内挖池塘一口,并用挖出的泥土堆成一台,闲暇时夫妻二人在台上抚绿绮琴弹奏《凤求凰》琴曲,共同追忆浪漫时光,此台史称:司马琴台。唐代起,引来李白、杜甫、李商隐、岑参、高适、宋祁、田况、陆游、高启、唐寅、吴省钦、宁缃等若干名人雅士登台凭吊。
          1761703390511.jpg
    《司马相如寓居处的 司马琴台》民国老照片
       其中,南宋.陆游的《文君井》诗序说得明白:
       司马琴台与文君井,确实两处,虽不远亦不相连。里仁街 旧名 文君巷,井与台隔巷。
       诗曰:
       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拘束,又向文君井上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乾道六年(1170)奉诏入蜀,任夔州通判,后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次年,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先后任蜀州、邛州通判,期间寓居邛州大邑九年。
       清嘉庆《邛州志.流寓》卷三十七809p:“陆游……寓蜀九年,五为别驾,慕大邑风景,流寓焉。”
       流寓:指被迫或主动迁居异乡并长期定居。
       比如,杜甫安史之乱中入蜀后,首先寓居临邛公孙城近三年,次寓居成都浣花溪一年余、再是梓州(今四川三台)一年,而后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东)一年余。在邛州公孙城住的是“茅屋”,其它地方住的叫“草堂”。
       杜甫《去蜀》诗:“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总之
       邛崃的《司马琴台》货真价实,不像过去成都人代代相传:说是下面理有土瓮用于调音的“司马琴台”,抗战时期在台下挖掘防空洞时,却挖出一个五代前蜀皇帝的王建墓来!
       只不过
       清晚期时犹存的邛崃司马琴台,于清末被知州陈嵩良写意般地结合到“文君井公园中,成为象征性的司马琴台,似乎成为一种定式。
       宁缃.民国《邛崃县志 古迹考》65p:“司马琴台,旧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处,南距文君井延袤数百步,荒废已久。清之季年,州牧陈嵩良淘汰文君井,于井北十余步補筑琴台,地颇狭隘,存古而已。民国二年,县知事戴赓唐又于井南十余步起妆楼,亦是写意。”
       民国时期写意的《琴台》
            1761703955392.jpg
       民国老照片
       宁缃:(1846-1921)邛崃固驿白马庙(今属前进镇)人。清光绪戊子科(1888)举人,因父丧未参加铨选,诰封:奉政大夫。任咸安宫教习,官直隶丰润县知县、直隶祁州(今河北保定)知州。中华民国八年(1919)三月十四号,被邛崃县知事刘敻聘为:邛崃县志书局正局长。在“旧志之可因者不得其半”的情形下,“全赖新志加意网罗,速成令典。”    1921年农历三月,当家人将刚出版的《邛崃县志》报送至宁缃病榻前时,宁缃溘然而逝。
       原先司马长卿宅内的司马琴台,民国初被有钱有势之人平为平地后建成私家庭院,建国后没收改为:邛崃县粮食局。上世纪末进行大规模的改建。
       而司马琴台后面的池塘,建国后成为垃圾填埋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又被邛崃被服厂建成职工宿舍楼。
       以上情形均为笔者亲眼所见!因为笔者青少年时期在邛崃被服厂当过学徒,后来又在邛崃粮食局工作半年。
       数年前,笔者特意钻进粮食局旁的“火巷”(今称:文君巷)内,发现一棵原先司马长卿宅内孑遗一株 或为 唐宋时期的古槐,尚显勃勃生机!
            1761704343621.jpg
       现代的文君井  2023国庆节
                                                                                      2018/5/2
                                                                                      2025/10/25重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