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成都常住人口已达2096万,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重庆、上海和北京,较2015年增长301万人。其中,二圈层成为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这一现象是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房价差异及交通建设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具体原因如下: 1. 产业实力雄厚,就业市场活跃。作为成都“东进、南拓”战略的核心区域,二圈层集中布局了大量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例如,龙泉驿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双流区依托国际机场和保税区发展的临空经济与电子信息产业、郫都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新都区聚焦的轨道交通与航空动力领域,以及温江区打造的医药健康与绿色食品产业城。这些产业园区催生了海量就业岗位,成为吸引全国技术人才与产业工人流入的核心驱动力。
2. 高效承接人口外溢,虹吸效应显著。一方面,二圈层有效承接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外溢。一圈层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特点,让许多在核心区工作但购房能力有限的年轻人,将居住首选锁定在配套成熟、通勤便捷的二圈层;另一方面,二圈层对省内及外来人口形成强大虹吸。对于四川各地市州及外省来蓉发展者而言,二圈层平衡了“成都生活品质”与“可负担成本”,吸引力远超三圈层。
2015年,三个圈层人口总数相当
3. 房价与生活成本优势明显。成都房价呈现从市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的梯度特征。尽管二圈层房价持续上涨,但与一圈层仍存在较大价差。这种价格优势使二圈层成为刚需购房者与新市民安家落户的首选,形成强大的人口集聚效应。
2025年,三个圈层人口出现分化
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成都轨道交通网络正大规模向二圈层拓展,双流、龙泉驿、郫都、新都、温江等区域均已开通多条线路,大幅缩短了与市中心的通勤时间和心理距离。同时,大型医院分院、优质学校分校及大型商业综合体纷纷入驻二圈层,使其生活便利性与宜居性显著提升,彻底摆脱了传统郊区的定位。 5. 城市规划战略赋能。在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的规划中,二圈层是联动周边城市的关键节点,如新都区联动德阳、双流区联动眉山、龙泉驿区联动资阳,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直接推动了人口与资源的集聚。
一圈层稳步发展、二圈层异军突起、三圈层相对塌陷
综上,成都二圈层之所以成为人口增速最快的区域,在于其精准占据了“成本可负担”与“生活品质有保障”的黄金平衡点。这一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人口吸引的“强磁场”,既承接了中心城区外溢人口,又吸纳了外地流入人口,最终成为成都人口增长的核心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