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绵阳市安州区罗浮山非遗市集与桂家湾乡村印象农旅基地人头攒动,剪纸、葫芦烙画、川剧变脸等非遗项目精彩纷呈,为游客带来一场传统文化与乡村野趣交融的盛宴。这生动的一幕,是安州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成效的缩影。        据悉,安州区政协今年初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列为重点协商课题,通过深入调研和界别协商,汇聚委员智慧,形成15条高质量建议。委员们提出打造“一官”“一馆”“两线”“多平台”非遗展示消费体验区,联合专业人士研发文创产品,加大节庆活动和现代媒体宣传力度等系列举措,调研报告获区委主要领导肯定。        安州区文广旅局积极吸纳政协建议,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实施“非遗+”战略。今年以来,组织剪纸、红酥、葫芦烙画等数十项非遗技艺传承人,参与各类文旅活动近百场;非遗进校园、非遗工坊评选、传承人认定等工作硕果累累。花庙土陶非遗工坊获评省级优秀,多位传承人及作品获得省级荣誉。      “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根与魂。”安州区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琳琳表示,将以敬畏心和匠心扎实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守正创新。       绵阳市安州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任晓军强调,区政协将继续发挥优势,在推动协商成果转化、持续深入建言献策上持续发力,让非遗成为讲好安州故事、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李卓玲 徐琴慧)        炬火观察 | 让非遗在时代脉搏中“活”起来       当指尖翻飞剪出“兔娃献月饼”,当烙铁轻熨让嫦娥奔月跃然葫芦之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千年文明在当代的生动延续。安州区政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让非遗‘活’起来”的鲜活样本。        非遗“活”起来,关键在于“融”。安州的探索表明,将非遗从静态的“展品”转变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动态文化体验,是激活其内在生命力的有效途径。“非遗+市集”、“非遗+乡村文旅”、“非遗+研学”,这些模式的成功,正是非遗与现代社会生活、消费需求深度融合的结果。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遥远记忆,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情趣,是乡村旅游的“新标杆”,是孩子手中的趣味手工。这种“融合”,让非遗接了地气,聚了人气。       非遗“活”起来,核心在“创新”。守正不意味着守旧。安州区政协委员提出的打造非遗IP、开发文创产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等建议,直指非遗传承的痛点。非遗的创新,不仅是技艺本身的微创新,更是表现形式、传播方式、运营模式的系统创新。邀请专业人士联合研发,制作带有明显安州符号的文创产品,是利用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整合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则是搭乘时代快车,扩大非遗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非遗“活”起来,根基在“守护”。创新不等于盲目开发,一切的前提是对非遗本真性的敬畏与守护。安州区对传承人的认定与扶持,对非遗工坊的培育,对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坚持,都是在夯实传承的根基。“守护我们的根与魂”,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非遗保护的本质。只有守住这份文化基因,创新才有方向,发展才有灵魂。        安州的实践启示我们,非遗的保护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政协建言、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合力。唯有以敬畏心守护根脉,以匠心传承技艺,以创新心开拓未来,才能让古老的非遗在时代的脉搏中生生不息,共同书写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