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92|评论: 8

[生活资讯] 在四川营山双河场,提起威老爷,人们无不感叹连连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5-10-31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四川营山双河场,提起威老爷,人们无不感叹连连。那句好人命不长的乡间话就不该存在?

640.jpg 青年李葳 (李葳家人提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1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春作伴 1931年秋天,成都那边儿四川大学里头,有个叫李葳的年轻学生。大晚上的,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宿舍就着一盏小煤油灯那点儿亮光写字。他刚写完一篇稿子,题目叫《民国二十年来之感想》。墨迹还没干透呢,窗外是黑漆漆的夜,安静得只能听见打更的声音,可他心里头却跟开了锅似的,翻腾得厉害,想的全是老家营山双河乡那边的人和事。
他想起小时候在双河场摸鱼戏水,想起在高等小学堂念书,先生管得可严了;后来在顺庆师范,头一回听老师讲什么“民主”、“科学”,心里那叫一个激动,觉得咱们国家总算有盼头了。可谁能想到,自打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这都过去二十年了,国家成了啥样子?不但没变好,反而更乱了。那些个手握枪杆子的军阀,一个个就知道抢地盘,你打我我打你,把好端端的一个国家弄得四分五裂。他们养那么多兵,说是保境安民,实际上就是为了自己称王称霸,变着法儿地刮地皮,把钱都揣进自己腰包里,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一想到家乡的乡亲们被这些军阀和贪官欺负得活不下去,李葳就气得睡不着觉。
 他把这些憋在心里的话都写进了文章里,字字句句都带着一股子怒气和不平。他把写就的这篇文章,投给了一本叫《朗曙》(就是“清晨阳光”的意思)的刊物。他心里盼着,自己这些大实话,哪怕像一根小火柴,能照亮一点点黑暗,让老乡们看看清楚眼前的局面,也是好的。在文章最后,他郑重其事地写下自己的心愿:“等我把学问做好了,一定要回来为社会做好事,除掉那些祸害。”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漂亮话,是他铁了心要这么做。 可是,那会儿世道太乱,家里情况也不太好,没等到大学毕业,李葳就在那年年底收拾铺盖回老家了。他一点儿也没犹豫,觉得回乡下为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本来就是自己该走的路。从这时候起,大学生李葳慢慢就变成了乡亲们嘴里那个热心肠、有担当的“葳先生”。 热血不冷 时间一晃到了1934年。那时候,营山这块地方归一个叫杨森的大军阀管。而新来的县长叫王静,这家伙仗着有杨森撑腰,到了营山就跟当地的地头蛇、坏军官勾结在一起,变着花样欺负老百姓。田赋税收提前收了好几年的,各种乱七八糟的捐税多得像牛毛,连学校那点儿赖以生存的地产、房产(学产)他都敢偷偷卖掉,把钱全装进自己口袋。更可气的是,他的手下杀了人,他居然也敢包庇,让凶手逍遥法外。全县的人,包括双河场的乡亲,没有不恨他的,背地里都骂他“王刮皮”,意思是说他刮地三尺,贪得无厌。 那时候,李葳已经在乡下做了不少事,当过小学老师、校长,也做过督学,后来还在营山中学管过事,甚至当过县里财经委员会的委员。他为人正派,经常在乡下跑,对王静干的那些坏事清清楚楚。每次看到乡亲们被税狗子逼得卖儿卖女,听说学校因为没钱快要办不下去,他心里就跟刀割一样难受。他想起了自己在《朗曙》上写的那篇文章,说要“为社会兴利除害”,现在“害”就在眼前,祸害乡里,他要是缩着头不管,还算个读书人吗? 机会终于让他等来了。到了1935年,省里的局面有了变化,川政要统一,杨森的部队被调去了贵州。王静一下子没了靠山,正是心最慌的时候。李葳看准了这个空子,下定决心,联络了县里一些也有声望、看不下去的正派士绅,大家伙儿一起搜集王静贪赃枉法的真凭实据,然后由李葳带头,写好状子,准备冒险去当时的重庆行营(相当于重要的政府机关)告状,扳倒这个坏蛋。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葳夫人 (李葳家人提供)
640 (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1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临走前一晚,他妻子一边帮他收拾行李,一边担心得直掉眼泪:“申祥(李葳的字),王静人虽然可能要走了,可他那些狐朋狗党还在,这去重庆路远迢迢的,万一出点啥事可咋办啊?” 李葳看着窗外黑乎乎的夜,语气特别坚定地说:“我李葳就是个念过几天书的,要枪没枪,要人没人,可还有一腔子热血,还有一支能写字的笔。王静把咱们家乡祸害成这个样子,天理难容。要是大家都怕这怕那,不敢出头,这世道还有好起来的那天吗?这趟门,就算有风险,我也必须去!” 去重庆的路果然不好走。王静的眼线多,李葳他们得偷偷摸摸的,翻山越岭。好不容易到了重庆,那么大个行营衙门,状纸怎么才能递到管事的大官手里,又是个大难题。他们到处找人,托关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状纸送了上去。那状纸上,一条一条写得明明白白:王静怎么胡乱收税、怎么乱加捐费、怎么私卖学产、怎么包庇杀人犯、怎么贪赃枉法欺负百姓,证据都摆在那儿。也许是因为新政府想好好整治一下地方,也许确实是王静坏事做尽,天怒人怨,重庆行营特别重视这个案子,马上派了专门的行动队赶到营山,把还没跑掉的王静一把抓住,押了起来。那年秋天,在南充的果山公园开了公审大会,原来那个作威作福的县长王静,被验明正身,一枪崩了。消息传回营山,老百姓高兴得跟过年似的,个个拍手称快。 经过告倒王静这件事,李葳的名声一下子就传开了。大家再也不只觉得他是个有学问的好人,更佩服他胆子大、有骨气,敢跟恶官硬碰硬。大伙儿再叫他“葳先生”的时候,语气里那份尊敬是实实在在的。 商道春秋 告倒了王静,李葳并没有想着趁机会去当个更大的官。他太清楚那年月官场里头有多脏了,那不是他想待的地方。到了1936年,他做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决定:把身上的那些公职全都辞了,下海做生意! 他跟要好的朋友解释:“光嘴上说想让老百姓富、国家强,没用!得有点实在的产业根基。我去做买卖,不是为了自己发财,是想给咱们家乡找条活路,让乡亲们有口饭吃。” 他的生意,就从双河场这个小地方起步。他开了做土布的小作坊,请乡里人来织布;办了收山货的铺子,收购本地出的桐油、药材什么的;然后组织人手,把这些土特产运到重庆、合川那些大地方去卖。 李葳做生意,跟别人不一样。他脑子活,会盘算,懂得怎么买怎么卖,生意越做越红火,钱也越赚越多。从小作坊、山货铺,慢慢做到跑长途,贩运棉花、生丝这些大宗货物,成了营山、渠县一带数得着的大商人。可他自己过日子,却节俭得让人不敢相信。一年到头总是穿着粗布衣服,脚上蹬着草鞋,在街上、在乡下走来走去,看着跟普通老百姓没两样。他的钱,好像从来不用在自己享受上。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他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呢?都花在了那些日子艰难、需要帮助的乡里乡亲身上了。 1937年,营山遭了大旱灾,地里干得裂了口子,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饿死人的事儿到处都有,那叫一个惨啊。李葳急得不行,扔下自己的生意,到处跑,去求县里那些有钱的商人、大户人家。他好话说尽,道理讲透,自己还带头捐了一大笔钱,总算组织起一个“施粥会”。在双河场这些地方支起大锅,每天熬粥救济灾民。每到开粥的时候,人们都能看见那个穿着粗布衣服、草鞋的“葳老爷”,亲自给老人、孩子盛粥,脸上没有一点瞧不起人的样子,只有满满的难过。 平常日子里,赶上过年过节,他总会让家里人准备些钱和粮食,去帮助那些没活干、或者生病没人管的可怜人。有个靠推磨过日子翟老汉,还有个靠抬轿子养家的张姓汉子,每到粮食接不上的时候,总能收到李葳派人悄悄送来的米。有个孤苦伶仃、身体还有残疾的刘某,行动不方便,李葳就嘱咐家里人定期把钱和米送上门,好多年都没断过。还有好多穷苦的农民,或者跑江湖落难的人,要是生了病,他出钱请医生买药;要是不幸死了,他出钱买棺材,让人家能入土为安。受过他帮助的人,感激得不得了,想给他干活报答他,他总是摆摆手,客气地说:“一点小忙,不算啥,你们把日子过好就行了。” 江湖义侠 1941年的一天,天快黑了,李葳从外面回家,走到家门口的石台阶那儿,看见躺着三个人,穿得破破烂烂,脸色蜡黄,哎哟哎哟地直哼哼。家里佣人想把他们赶走,被李葳拦住了。他蹲下身问怎么回事。那三个人有气无力地说,他们是广元那边的人,在渠县、达县一带做点小买卖,结果得了重病,钱都花光了,病也没好,现在连饭都吃不上,更没法回家了。 李葳一看这情形,想都没想,马上让佣人把这三个人扶进院里,找个空房间安顿下来,接着就赶紧请了当地最好的郎中来给他们看病。药钱全是他出,还嘱咐厨房每天给他们做点有营养的吃的,好好调理。过了半个来月,这三个人的病慢慢好了,脸色也好看多了。临走的时候,李葳又给他们拿了足够的路费,叮嘱他们一路小心,早点回家。三个人感动得跪下就磕头,眼泪直流,问恩人叫啥名字,以后好报答。李葳直摆手,说:“出门在外,谁还没个难处?帮一把是应该的,别放在心上。”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事过去也就过去了,李葳根本没当回事。没想到第二年,他给年纪很大的奶奶办超度祈福的法事,场面很大,亲戚朋友、乡里乡亲来了很多人。法事那天,突然来了三个陌生的壮汉,抬着挺贵重的礼物,直接走到李葳面前,跪下就拜。李葳仔细一看,才认出就是去年他救的那三个“广元小贩”。可更让他吃惊的是,这三人不是自己来的,他们还带了二十多个精壮的小伙子,这些人也不声不响,自动就散开到李家大院周围的山头、路口上站着,眼神机警地四处看,像是在放哨。 李葳吓了一跳,忙问这是怎么回事。领头的那个汉子这才说实话:“恩公在上,实在对不住,去年我们骗了您。我们不是什么做小买卖的,其实是在东河(指川北一片地方)一带‘拉杆子’(当绿林好汉)的。今天您办大事,我们怕有坏人或者仇家来捣乱,特意带兄弟们来给您护着场子,报答您当初的救命大恩!” 李葳一听,心里真是感慨万分,他万万没想到,当初顺手帮了一把,救的竟然是这么一帮人。 整个法事期间,这些绿林好汉们还真尽心尽责,确保了事情顺顺当当办完。这事后来就传开了,李葳讲义气的名声,在广元、旺苍、汉中一带的江湖上传得更响了。那些刀口上过日子的人都敬重地叫他一声“葳大哥”。从那以后,李葳虽然自己很少去那些地方,但他的名头比官府的公文还管用。跑生意的人,要是能想办法弄到一张有“李葳”或者“葳大哥”几个字的名片带在身上,走过东河那些不太平的地方,基本上就没人敢找麻烦,一路平安。有一次,一个姓刘的商人货被抢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求李葳。李葳就写了一封信让带去。结果没过几天,被抢的货物原封不动地就给送回来了。他这侠义的名声,算是到了顶点了。 就算是对待要饭的乞丐,李葳也一点不歧视。给他奶奶办法事那天,来了很多讨饭的,他不仅不赶人,还让家里人专门摆了整整三十二桌席,像招待客人一样让他们吃饱。吃饭的时候,他还亲自举杯跟他们打招呼,一点看不起人的样子都没有。 山河垂泪 李葳特别看重教育和读书,在办学校这方面也舍得花力气、花钱。他明白,要想让家乡摆脱贫穷落后,最根本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有书读。他带头出钱,又号召大家集资,把培养过他的双河高等小学的校舍扩大了不少,还积极参加,帮忙创办了私立明镜初级中学。对于家里穷但又想读书的年轻人,他更是能帮就帮。 普岭乡有个少年叫杨鹏,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又都去世了,眼看就要失学。李葳听说后,主动出钱供他读完了高小。消水乡有个叫曹仲春的小伙子,很聪明,考上了高中,可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正绝望呢,李葳找上门来,出钱帮他,鼓励他好好念书,将来为家乡、为国家做点事。像这样得到他帮助才能上学的年轻人,多得数不过来。在他心里,这些年轻人,才是家乡未来真正的希望。 可是啊,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你太讲义气、太有名望、太有钱,虽然能交到很多朋友,帮到很多人,但也容易惹来一些人的红眼病和忌恨。李葳做的这些好事,肯定也碰了一些地头蛇、恶霸的利益,他的名声和影响力,也让某些人心里不踏实,觉得是个威胁。 1945年农历三月初八,是个阴天。李葳出门去办事后,在回来的时候,要走过一个叫琵琶岭的地方。那地方山高林密,路很险,平时就不太安全。也许他觉得自己“葳大哥”的名声能镇住场面,也许他根本没想到,危险不是来自明处的土匪,而是来自躲藏在暗处的黑枪。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岭上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突然“砰”的一声冷枪!李葳中弹倒下了。开枪的人早就钻进林子里跑没影了。这个一辈子想着“为社会兴利除害”的好人,没倒在贪官污吏的陷害里,没倒在绿林好汉的刀枪下,却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被这种背后打黑枪的卑鄙小人给害了,那一年,他才三十八岁,真是太可惜了。 他被暗算的消息一传开,四乡八镇的人都震惊了,老百姓没有不伤心难过的。大家感念他的恩情,自发地凑钱,在他生前常路过的一个叫“一碗水”的悬崖下面,给他塑了个像,还盖了座小庙,年年过节都去祭拜他,香火一直没断过。庙虽然不大,但装着乡亲们说不尽的思念和尊敬。 从那儿以后,大家再也不叫他“葳先生”或者“葳大哥”了,都恭恭敬敬地尊称他一声——“葳老爷”。那尊立在悬崖下的塑像,清瘦的脸,眼神看着很平静,好像还在看着他深深爱着的、并且为之付出了一切的这片土地,看着这里的云来云去,看着世事的变迁。他的故事呢,就在嘉陵江边、秦巴大山里,一辈一辈地流传下来,成了当地老百姓心里面,一个关于侠义、仁爱和担当的,永远也讲不完的传奇。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转载的,主要帮忙宣传营山名人。

发表于 2025-10-31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