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绵阳经开区塘汛街道滨湖社区的部分居民和知情人士反映,该社区自2020年成立以来,存在着党委、居委会形同虚设,监督机制失灵,以及主要负责人涉嫌严重违纪等诸多问题。一个本应服务居民的基层治理单元,疑似演变为个别人把持的"独立王国",其内部治理乱象触目惊心。
据反映,滨湖社区成立近五年来,其党委和居委会从未真正召开过符合规定的正式会议。社区内的大小事项,尤其是重大决策,几乎完全绕过集体讨论,由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雷某和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肖某某二人“一言堂”拍板决定。更为恶劣的是,为应付上级检查,社区党委会议纪要涉嫌长期、系统性造假,由工作人员统一代笔,笔迹单一,痕迹明显。
作为社区党组织的负责人,雷某和肖某某本应模范遵守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然而,近五年来,党委书记雷某被指基本未参加过其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和党员大会;党委副书记肖某某也仅是偶尔参加。这种自身不正的行为,严重背离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令居民对其领导资格产生强烈质疑。
此外,社区搬迁至新的临时办公阵地后,未能按照要求严格落实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党委、居委、纪委等核心人员信息未见公示,与旧址的公开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信息的封闭与不透明,进一步加剧了居民的疑虑和不信任感。
在组织人事方面,滨湖社区被指存在严重的程序违规问题。社区聘用工作人员,包括社区律师以及据称为肖某某的“亲戚”,均未经过必要的党委或居委会会议集体讨论。更有甚者,肖某某被指在未经过任何会议程序的情况下,擅自为一名网格员每月涨薪600元,而其他同事待遇不变,严重破坏了团队公平,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在评奖评优和干部推荐上,也由雷、肖二人“说了算”。例如,在2025年社区后备力量干部推荐中,未经过集体讨论,便将已是社区领导的肖某某直接纳入名单,并安排他人陪衬上报,被指“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欺上瞒下”。同年的“三八妇女红旗手”评选,亦未履行会议和支部推荐程序,采取了“先表彰后补章”的违规方式,引发相关小区党支部的强烈不满。
社区居民对党委书记雷某的生活作风反映尤为强烈。据描述,雷某长期在外大吃大喝,宴请频繁,驾驶豪车,抽高档香烟,频繁出入高档酒店、歌舞厅、烧烤店等消费场所,饮用名酒,“基本上不在家就餐”。这种与其作为社区干部的合法收入水平明显不符的高消费行为,令居民对其真实经济来源产生深深疑问,严重违反了党员干部的廉洁纪律要求。
在群众纪律和工作作风方面,问题同样突出。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肖某某被指存在“脸难看、门难进,看心情办事”的官僚作风。而作为“一把手”的雷某,则被反映很少深入商住小区调研、主动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
知情人士透露,雷某近五年来的工作日行程颇具规律:上午到社区办公室短暂停留,通常不超过半小时即离开;下午除上级开会外,几乎从不现身社区,而是直接前往其位于三江社区的自家茶楼喝茶、打麻将(据称麻将基数不小);晚上则常与他人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居民普遍认为,他将主要精力投入个人事务,无暇谋划社区发展,导致社区日常管理权实际上落入了肖某某手中。
社区纪委书记苏某某虽曾积极履职,但在被“架空”、监督权无法有效行使后,也逐渐不再过问社区具体事务。居民在表示理解的同时,也认为这客观上造成了社区内部监督的缺位,最终损害的是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肖某某被指在社区内部搞“小圈子”,拉帮结派。她本人也被反映时常利用下午工作时间外出打麻将。
更为严重的是,居民指控她干预多个小区内部事务,充当部分业委会主任的"保护伞",鼓动业委会主任"听话",导致业委会与小区党支部关系持续紧张,严重干扰了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有效融合。例如,在某小区业委会换届时,肖某某现场发表"党支部管不了业委会"的不当言论,引发居民强烈不满。在另一个小区党支部换届时,雷某和肖某某被指不深入了解情况,即仓促确定了一位不住在小区、非业主且被指曾有侵占业主利益行为的书记候选人,引发争议。
此外,社区居委会公章由分管财务的肖某某管理,这种既管事又管章的方式存在管理混乱、盖人情章、盖白纸章的巨大风险。
雷某与肖某某被社区多名居民和工作人员指认长期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且行为较为公开,“形影不离”地出现在各种餐饮娱乐场所。2025年3月雷某生日宴的情况更是将这种质疑推向高潮:宴会邀请了全体社区工作人员(除被架空的纪委书记)以及肖某某的家人(父母、哥姐、孩子),但肖某某的丈夫和雷某的妻子均未出席。此事在社区内外引发广泛议论,严重损害了社区干部队伍的整體形象和公信力。
社区财务管理同样漏洞百出,问题突出。社区虽设有“理财小组”,但成员被指仅负责“签签字”,年底吃饭拿红包,甚至经常被要求签空白单据,监督作用形同虚设。近五年社区所有开支均由雷、肖二人决定,从未经过会议集体讨论。
居民举报存在多处财务疑点:
发放给商住小区舞蹈队的务工费,签字额度与实际发放金额不符,涉嫌克扣。
春节、中元节禁烧、环境提质、疫情防控等志愿者补贴发放,存在公示金额与实际发放金额不符,或少发、未发却公示已发的情况,涉嫌做假账、挪用甚至贪污。
疫情期间,社区曾有1000多名志愿者服务至少7天,据称上级拨付了志愿者补助,但志愿者未拿到分文,这些款项去向不明。
疫情期间下拨给7个小区党支部的抗疫补贴,与上级投入资金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中间资金缺口引人关注。
此外,雷某兼任板桥社区南塔居民小组组长及集体经济董事长,其负责的一号桥附近饮食一条街建设项目,也被反映存在经济问题和不公平、拉帮结派现象。(9.20 复制打开抖音,看看【用户6497744392113的作品】小官大贪,胆大妄为! https://v.douyin.com/Vo7Ppa-w0S0/ v@F.uS 05/19 Vyt:/ )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雷某还涉及强占社区用房问题。自2020年原南塔社区合并调整以来,雷某被指以各种理由强占本应分配给相关小区的社区用房,导致多个小区无法按规定接收和使用这些空间,严重影响了社区公共服务和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些被占用的用房甚至被用于经商牟利,引发居民强烈愤慨,直指此举严重侵害居民权益。
滨湖社区暴露出的问题,涵盖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党的六大纪律,以及社区治理的多个核心环节,描绘出一幅基层权力失范、监督缺失、治理混乱的图景。居民多次举报却疑似“不了了之”的状况,也反映出基层监督执纪问责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
社区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滨湖社区的状况若属实,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和公信力,更直接侵害了居民的切身利益,破坏了基层治理的生态和政治生态。此事最终能否得到彻底调查和公正处理,居民反映的诸多问题能否水落石出,相关责任人能否被依纪依法追究,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决心与担当,也牵动着滨湖社区每一位居民的心。
坚决铲除基层“微腐败”土壤,筑牢社区治理根基
绵阳滨湖社区暴露出的系列问题,令人震惊,发人深省。一个成立不久的社区,其党委书记、主任等主要负责人竟被指长期把社区当作“私人领地”,严重破坏党的纪律,损害群众利益,影响极其恶劣。这一案例再次敲响警钟:必须坚决铲除基层“微腐败”土壤,持续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筑牢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
基层权力失范,监督缺失是根源。 滨湖社区的乱象,集中表现为“一把手”权力失控。重大决策“一言堂”,组织程序成“稻草人”,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监督机制完全失灵。这暴露出在部分基层单位,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使得本应为公的权力沦为了个人谋取私利、恣意妄为的工具。社区纪委书记被“架空”的窘境,更是凸显了同级监督的无力感。如何织密基层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和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微腐败”也能酿成大祸害。 此事件中,从会议记录造假到任人唯亲,从虚报冒领补贴到疑似侵占公共资源,看似都是“小问题”,但发生在群众身边,直接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滨湖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应和多次举报,正是“微腐败”引发"大民怨"的真实写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基层“苍蝇”的贪婪与霸道,其危害不容小觑,必须坚持露头就打、严惩不贷。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涉事干部被指长期脱离群众,生活奢靡,作风涣散,甚至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严重玷污了党员干部的形象。这充分说明,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持续深化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打通监督执纪“最后一公里”。 居民反映多次举报却疑似“不了了之”,这背后是否存在压案不查、查办不力甚至包庇袒护的情况?值得深究。基层监督执纪问责必须真正硬起来、严起来。上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下沉监督力量,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对反映基层干部问题的线索及时核查,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同时,要严格落实问责机制,对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的领导干部也要严肃追究,形成有力震慑。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滨湖社区的事件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也是一次严厉的警示。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巩固党的执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