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2300多年建城历史的临邛古城,至今仍保留着众多风格不同的古民居,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前来打听隐藏在这些老宅子背后的秘密,探索它们的前世今生。
古城最主要的大街当属东、南、西、北四条主街。东街下段文君酒厂陈列馆(东街南侧)跨街的斜对面,门牌号码267号的何家大院(东街北侧)就是一个典型的清代民居。大院系何氏祖宅,人称何家大院,始建于清代。
我的老丈母的亲弟媳何学珍是何家的女儿,妻子的亲舅妈。我和妻子结婚成家后,常到何家大院作客,对这个古色古香的老院子映像深刻。
我眼中的何宅,只剩下单檐悬山式穿斗木结构建筑的一个四合院。大院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816平方米。
舅妈和她的大堂兄何思义在世时,听他们和堂舅妈周玉珍讲过,原来的何宅比现在宽大得多。今天的大门,要穿过东街两座楼房间的一条两米宽的巷道才能进入。而原来的何宅龙门子(大门)在东街铺面口,比现在的大门高大气派多了。龙门子西侧的一排临街门市,原来也是何氏家产。早年前后大门间的巷道比现在宽,巷道两侧都有何家小一点的天井和建在天井旁边的房屋,可惜均已不存在了。
现在的何家大院以老宅的大天井为中心布局,天井四面全是住房,建筑面积约705平方米。院坝和房檐下的地面方砖铺就,砖上的细细纹路和少量裂口,显示着老院子的沧桑变化。天井中有砖砌花台,里面长满住户们栽植的多种花木,一年四季都能闻到花香。四周的绿树荫下,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花盆。花台和花盆里长势喜人的花草及盛开的花朵,让古老的院子显得生气盎然。
今何家大院的前大厅,面阔七间25.6米,进深6.4米,通高6.7米。前厅七架梁,用六柱四穿,后单步廊。前厅分明间和两侧次间,明间居中为过厅,次间为住房。
过厅前后有门,前门双扇木板门,白天开着晚上关闭;后槅扇门两侧有半窗式雕花槅扇门各一扇,上半镂空雕花窗,窗心为钟磬式镂空花。过厅地下铺石地板,何宅住户进出大院必由此通过。
过厅东西两次间均为住房,今天的西次间住着何学珍舅妈的女儿、女婿和外孙;东次间住着何舅妈的小兄弟和小弟媳。两次间外墙上部为篱夹壁,下部为木墙裙。窗子均为大方木窗,三层方框套叠,由雕花什锦小构件组合而成。今天的两次间各分三室,小青瓦屋面,木门木窗木地板。何舅妈女儿女婿的居室中,至今仍摆放着何舅妈当年使用过的老古董家俱。老式平柜上的那台座式上海牌收音机,虽然色彩暗淡而且无法收听广播了,但仍擦拭得干干净净,还能让人想起这种收音机是当年的奢侈品,不开后门还买不到。
门厅正对院中大天井,天井之后为正(后)厅。正厅高大宽敞,面阔七间25.6米,进深8.4米,通高7.4米。十一架梁,用五柱五穿,前双步廊。前廊挑枋上,置木雕搁基(柁峰)。正厅房舍的主人是何舅妈的大堂兄何思义和堂嫂周玉珍。正厅中部一间为何氏祠堂,高大宽敞,内壁正面挂着何氏祖先画像;正厅门外立一木制壁,类似照壁,但又比一般照壁小,上书何氏发家史的简介文字。每两年的清明节,何氏族人都要在这里聚集一次,举办祭祖仪式,为传承何氏家风,宣传古城文化,尽何氏后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祖先尊重之情。正厅建筑及外部装饰,包括堂屋(何氏祠堂)和院中环境,在何氏后人的精心维护下,均保留了清代川西民居的风格和特色。
原天井东、西厢房各三间,面阔11米,进深6.7米,通高5.2米。因一次易外火灾房屋结构和面貌有了改变。
院内保存完好的老式建筑均有雕花门和木板门。木窗为大型方窗,方格花加小雕花什锦构件组合。部分条窗为灯笼框子什锦雕花窗,木裙板,门边裙板上有浮雕图案。墙体多采用篱夹壁,开几何纹大花格护窗。石础和石勒脚刻花简约。小青瓦屋面,檐脊和中堆宝鼎灰塑,做工讲究。今何宅住户共7户,何氏族人4户,外姓3户。
何家大院的东北面,原为何家大染房。何宅与大染房之间,有一个很宽的地坝。古时何家人从何宅出来,穿过地坝,再穿染房可以走到东门北面的城墙边。大染房后来拆除,修建了非何氏所有的民居。
根据何家祠堂墙上的文字记载和老一辈何氏族人口述,何氏先祖曾在湖南衡阳为官,后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居住。明末战乱后,清政府实行“移民实川”政策,香山何姓一支人众碾转数千里来到邛州东外五板桥安家落户。咸丰年间,何氏先祖何汝贵进邛州城学習染布工艺,出师后帮工老板,数年后积攒钱财开设了自己的作坊。奋斗十余年,小作坊终成邛州远近闻名的大染房,所染之布销售范园直至川西诸县和西南藏區。时何氏染房襄田百亩,前临东街,东抵东门城墙。何汝贵积蓄资金,聘請能工巧匠修建了何宅大院。由于族人祖辈同心,爱护有加,大院基本保留了清代风挌。
2005年6月,何家大院被批准为邛崃市人民政府重点保护建筑,成为临邛古城主要的历史民居遗存之一,笔者特写此文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