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普及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知识付费逐渐成为青年群体“充电”的主要方式。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6.4%的受访者曾为知识付费,69.0%的受访青年认为知识付费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54.3%的受访青年觉得缺乏后续服务和支持,52.4%的受访青年认为宣传与实际不符、“水分大”,49.0%的受访青年觉得部分知识付费产品存在定价过高的问题,39.9%的受访青年则表示仿冒抄袭、内容雷同。
比如,90后李薇反映,现在越来越难以辨别产品的优劣。之前,她曾购买过舞蹈课和减肥课,结果一堂课只是教几个简单的动作,“让人觉得很不值”。作为一名曾经的三甲医院医生,她还发现网络上有一些没有足够知识背景的博主分享的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有误,“我觉得他们就是通过包装和情绪煽动,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应该理性地去辨别”。00后王欣也反映如今知识付费的门槛在逐渐降低。“过去可能更多的是各行各业里顶尖的、有大量相关经历的人去做知识付费,但现在只要有一些经历、相对经验丰富的人都可以做。”
调查还显示,青年用户选择知识付费时最关注内容质量(71.7%)与平台可靠性(52.2%),他们期待平台能提供更真实的用户评价、更合理的定价与完善的售后机制。然而现实中,平台往往重流量轻质量,以“低价引流+高价推销”吸引消费,忽视对课程资质与知识准确性的把关。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也显示,2024年教育培训服务投诉超7万件,知识付费乱象正成为新的维权痛点。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新明分析认为,知识付费行业发展迅速,短短几年之内就出现大量的知识付费产品,导致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同质化情况严重,优质的知识产权产品数量较少。同时,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很多平台降低了从业人员的门槛,这就导致了内容质量下降。此外,知识付费行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内容质量评估机制,无法对从业人员的输出进行严格把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