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威远县极端暴雨天气频发,23次共计10万余条预警信息拉响警报,地质灾害红色预警两度亮起……面对严峻的形势,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成功组织避险转移2140人次,31处地灾隐患点全部安然无恙,再次守住了“零死亡、零失踪、零重伤”的底线,牢牢守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这背后,是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构筑的一道从精准预警到坚决转移的“铜墙铁壁”,他们用连续12年“零死亡、零失踪、零重伤”的记录,赢得了与自然灾害赛跑的胜利。
防灾难点:数量多危害大、分布不均
威名远震,得名“威远”。威远县地处川东南低山丘陵地区,有着壮阔的自然风光。然而因碎屑岩层广布,地层稳定性差,岩石风化剥蚀严重,斜坡面易失稳,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提供了地质基础。
截至2025年10月,全县纳入监测体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1处,包括3处滑坡和28处崩塌。这些隐患点涉及6个镇、18个村,威胁456户165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能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高达2.889亿元。
“全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主要集中在新场镇、观英滩镇、越溪镇等地区。”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环站站长黎张介绍,威远县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不均、危害程度大,其中观英滩镇凤凰寨西门崩塌隐患点、山王镇白香村吊嘴岩崩塌隐患点等曾被列为县级重点监控点。
三管齐下:成功保持“三零”目标
红色地灾气象风险预警2次、黄色预警4次,发送地灾防范短信23次10万余条,提前避险转移19次,转移1303户2140人次,连续疏散6天……今年6月以来,面对极端暴雨天气频发的严峻形势,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管齐下,连续12年实现“三零”目标——零死亡、零失踪、零重伤。
一是通过警示宣传,提升群众防灾意识。威远县利用集中培训和巡排查契机,为各防灾责任人、村组干部、监测人、受威胁群众播放崩塌、滑坡警示宣传视频。这些视频案例直观有效地提高了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敬畏度。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群众已由被动疏散逐渐转变为主动疏散,这是我们能够成功避险的重要基础。”
二是通过筹措资金,解决转移群众后顾之忧。为确保转移群众“留得下”,威远县政府自筹资金32.004万元,发放给有地灾点的镇。这些资金用于临时疏散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生活补助费(每人30元/天)和安全屋设施、设备、租赁农户房屋等费用。这笔投入减轻了各镇落实避险转移的压力,增强了群众提前避险转移配合度。
三是严防回迁,干部蹲守夜晚。杂草、碎瓦片、泥土和碎石将房间覆盖,屋顶有好几处被石头砸穿而留下窟窿……这是今年7月一次暴雨后村民房屋的受损情况。当时组织群众疏散转移后,在前半夜雨还未降的情况下,居住这里的几位村民心存侥幸心理,想偷偷回迁,幸好被值守的干部发现劝阻,后半夜暴雨如注,如果村民返回,后果不堪设想。
特色亮点:创新的防灾举措
作为内江地质灾害较严重、受威胁人口较多的县之一,威远在与自然灾害的一次次抗争中,逐步建立起地质灾害防治的成熟体系并探索出一系列特色亮点。
“每年至少投入3次专业技术单位对在册点位、技术销号点位、已治理销号点位、风险区等进行反复排查。”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环站站长黎张表示,除了专业的技术排查,他们每年还要更新编制《威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手册》,手册中明确了地灾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响应、总体调度等实用的框架图。当出现地灾险情后,可利用该手册有效快速地集结救援队伍和物资。
“今晚预计有特大暴雨,为防止次生灾害,请在当地相关工作人员指引下,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威远县还建立了预警信息平台,当收到降雨等预警信息后,能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发送到各监测人、受地灾威胁群众。
2024年度,威远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成为内江市首个开工、首个通过竣工验收的项目。该项目消除地灾隐患27处,能有效保护受地灾威胁群众913人生命财产安全。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威远县在地灾防治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一份总结报告中指出:“自立秋后个别镇对点位有麻痹放松心态,特别是在9月11日和9月16日两次强降雨中,在提前疏散上比较滞后。多次通知后才执行,在暗访中发现疏散人员管控不严,有个别点位存在疏散人员自行回迁现象。”
此外,应急处置预算不足也是各镇普遍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威远县计划继续加强雨后隐患排查,加大在册地灾监测点、新上报应急调查点和已关闭矿山等重点风险区域的巡排查力度。同时,严格执行“隐患未消除不得回迁”工作要求,做好群众临时安置点生活物资保障工作。
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指着最新排查数据表示:“我们正加快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力争在主汛期前全面完成3处地灾隐患点工程治理。”
每一次成功的避险,背后是监测人员雨夜中的坚守、镇村干部耐心的劝说,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基层最直接的践行。一条条预警短信、一次次深夜转移、一项项创新机制,“威远实践”为众多深受地质灾害困扰的地区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通过科学精准的“防”,实现代价最小的“治”。
如今,从逐年更新的防灾手册,到内江市首个竣工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再到建议中的成功避险奖励与各镇应急预算,都标志着其从应急性应对向制度化、常态化治理的深刻转变。这条以“防”为先、以“人”为本的防灾之路,为守护山河安澜、百姓安康贡献着坚实的基层力量。
文/川网传媒记者邓柯图/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